佘依爽
所有的設計都是由目標引導的游戲,只是我們的問題在改變?!S克多·帕帕奈克。
我在翻看近年來關于環境危機的資訊、報告、期刊和書籍時,會重復讀到以下字眼:在現代文明的歷史上,地球的表面從來沒有如此熱過、冰川正在消失、碳排放在增加、海平面在上升、霧霾時?;\罩、某些地方的降雨量和降雨次數都在增加而某些地方極度缺水。這些看似宏大遙遠,實則關乎每一個個體命運的駭人消息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而就在我伏案執筆的此刻,澳大利亞肆虐的山火在熊熊燃燒了四個月之久后,仍舊未能被熄滅。來自維基百科的最新數據顯示,這場足以被載入史冊的山火已焚毀約10.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400多公里的海岸線,5900多棟建筑物付之一炬,約有數十億動物在這場大火中死亡。來自災難現場的照片觸目驚心,猶如一場沒有腳本也無法控制走向的末世災難片。
回看人類社會,我們的環保政策和法規林林總總,自然保護運動也層出不窮,但公眾的環境意識總是增長緩慢,或是只擁有“有限焦慮能力”。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發生后僅僅幾個月,美國國家新聞便不再提及這場具有毀滅性的災難,即使它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徹底更改了新奧爾良市的城市面貌。而消費主義時代,激進的環保分子又難免質疑所有人。那么,消費欲望是人類走向毀滅的原罪嗎?抑或,不斷激發購買欲望的生產者才是罪魁禍首?這其中,設計師能左右多少,設計的社會意義到底又在哪里?如果要為這些宏大的問題找到答案,也許需要一場以全人類智慧推動的改革運動。但身為設計行業的從業者,我慶幸,在人類欲望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博弈中,設計師扮演的角色巧妙而重要。很多年以來,設計師都在追求如何用設計創造美感、愉悅感,即便在包豪斯和斯堪的納維亞為設計賦予更多功能性需求外,設計仍舊未能跳出美觀和實用這兩個目的。而我認為,在環境危機變化之下,對社會生態的關注定會成為設計行業下一個義不容辭的目標。正如常年致力于通過設計推動社會對生態的關注的美國著名設計師、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帕帕奈克所說:“以未來為導向的設計,是為了找到有意義的秩序而進行的試錯”。世界的秩序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快速更迭,未知到來的速度和程度大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對未來——無論是幸運或是災難——保持敏銳的感知并及時迎向新的挑戰,才是設計行業應當持有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