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萱

通過“失體—中國潮州日用廢瓷再生實驗”,本土創造嘗試改變瓷磚骨料的利用方式,提高廢瓷的利用率和生產速度,探討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家具燈具的發展可能。
“新華社曾報道,我國建筑垃圾年產18億噸,資源化率不足10%,遠低于歐美國家的90%和日韓的95%。在這個領域大有文章可做。作為國內突出的設計品牌,本土創造的一大特點是對廢棄的建筑材料進行再生設計。”

在“失體—中國潮州日用廢瓷再生實驗”過程中對全球最大的日用瓷生產基地潮州的陶瓷廢料進行研究。
“年輕、多元、瘋狂”是本土創造給自己的標簽。其核心設計團隊只有五六個設計師,基本上都是國內設計院校畢業的九零后,他們撐起了整個品牌產品系統的工作。本土創造的品牌前身是一個專門提供環境設計和空間設計的公司,經常要面對拆遷下來的廢渣瓦礫。“美的材質會打動人”,于是團隊就萌生出用廢渣做產品的想法。
在本土創造看來,材料再生設計和常規設計并無差異。他們喜歡先了解材料特性,再設計出可以展現出其特點的作品。如何通過設計讓材料特性得到更好的表達、讓材料在當代工業化生產中找到合適的位置,是團隊不斷思考的問題。和新材料相比,回收材料本身的強度、可塑性都有一定限制,團隊需要不斷做材料研發,并在加工過程中投入大量人力資源。這使再生材料的綜合產品成本高于新材料,但它具有顯著的環保意義和社會意義。幾年下來,本土創造涉及的再生材料包括建筑廢渣、日用陶瓷、陶瓷磚廢渣、廣州地鐵廢棄土、煤渣、牛糞等,開發的產品包括燈具、家居用品、戶外家具、墻面裝飾材料等,獲得了200多項專利。
比如對于陶瓷,傳統回收處理方式是將廢瓷打碎,重新加入到陶瓷制作的原料中,但再利用率非常低;或者是將廢料運送到邊遠地區,直接填埋。材料不可降解,污染了環境。本土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將廢棄陶瓷與混凝土結合,利用水泥的膠凝作用,提高廢瓷利用率,并可以進入日常消費領域。他們在設計一款辦公燈具的時候,最初需求是要做一款輕且薄的混凝土燈具,同時還要有足夠的強度。團隊為挑戰混凝土的厚重感,自己研發出超高性能的混凝土,解決了“薄”與強度矛盾的問題;他們還發現無煙煤煤渣材料輕、強度高,和混凝土結合,可以創作出“在沉穩與簡潔中帶出利落”的產品。最終,以材料的特性締造出“一”這款燈具。

作品“流Flow”復合墻磚系列使用混凝土和瓷磚回收廢料制成

水磨石無線充電器X10以混凝土混合回收陶瓷顆粒、水泥產品廢料、石英石等碎石骨料為材料,嘗試突破電子產品行業長久依賴塑料的材質局限
本土創造的產品先在國外市場獲得肯定,并是最早一批批量化生產的。讓團隊感動的是,一位美國客戶告訴他們,雖然貿易戰增加了關稅,但為了使用他們的產品,愿意支付這筆費用。在國內,幾年前人們還不太能接受這類產品,但隨著大眾審美的變化,國內室內設計水平、眼界的改變,他們的產品在國內也打開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