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梅
廈門市松柏小學 福建 廈門361000
鄧石如(清高宗乾隆八年一清仁宗嘉慶十年1743-1805年 六十三歲),原名琰,字石如,后因避諱仁宗,改字頑伯,號古浣子、古浣、完白山人等,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乾隆三十九年,梅氏收藏文物甚富,金石善本悉備。鄧石如先后在梅家八年,縱閱金石范本,為后來的書法篆刻創作奠定了基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榜又推薦他與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曹文埴相識。曹文埴請鄧石如作《四體千文橫卷》,鄧氏一日完成,曹文埴嘆為觀止,稱贊不已。曹文埴又將他推薦給兵部尚書畢沅,鄧石如在畢沅幕府中居住三年,便告辭回家。離開畢沅幕府,鄧石如回到家鄉,置些許田地,筑宅于故里老屋側,名為“鐵硯山房”,并且繼續他的創作生涯。六十歲時他與包世臣相識,一見如故。包世臣師從鄧石如,并成為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在創作生涯中,鄧氏大部分時間往來于南京、鎮江、揚州等地。在游歷中學習、交友、創作,直至生命終結。
(一)印從書出的理念?!坝臅觥?。這是魏稼孫在《吳讓之印譜》跋中,對鄧石如篆刻特點的概括。說他“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其在皖宗為奇品,為別幟”。①
鄧石如將石鼓文、漢碑額等篆書體勢融為一體,形成自家風貌的篆書,又以他個性化的篆書入印,從他三十九歲時所刻的“意與古會”(圖1)一印,顯示了他“以書入印”的獨特印風已經形成。章法疏密自然,刀法勁利,線條委婉,頗有雄渾樸厚之味。白文“疁城一日長”(圖2)以及“一日之跡”(圖3)等,是他的成熟之作。從這些作品中,可以見到印中之字同書法一樣,強調了筆勢,動中寓靜,靜中寓動,以動為主。
圖1
圖2
圖3
“印從書出”是對主宰印壇的浙派著力于刀法創新與應用的一個重要超越,這是鄧石如創造性的突出表現和對印壇的巨大貢獻。他的篆書藝術日臻高妙,遂打出“印從書出”的旗幟,把自己淳古綿厚而又婉暢磅礴的篆書引入篆刻。
(二)鄧石如的篆刻成就。鄧石如的篆刻成就主要在敢于突破漢印的樊籬,在吸收明代印人梁千秋印風的基礎上,直接以自我風格的小篆和具有漢碑額風格的篆書入印,一變當時的舊習,而以圓勁勝,形成風神流動,婀娜多姿、富于筆情墨趣的印風。后人歸納其成就為:“印從書出,書從印入”。精辟地點明了他“以書入印”的篆刻藝術特色及其形成新印風的原因。鄧散木《篆刻學》中說鄧石如“師承梁千秋而益以己意”②是有一定依據的。
鄧石如在書法篆刻藝術上的成就首先來源于他不同于別人的生活經歷,貧寒的出身、朋友的資助、客游的經歷,這都使鄧石如養成了獨立的人格,也決定了鄧石如人生藝術的高品位。他師法百家,刻苦鉆研,將書法篆刻融會貫通,取得了前人少見的藝術成就,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鄧石如的篆刻,不僅達到了一流的水準,并開一代之風氣,為后人在藝術上的不斷創新做了典范。鄧氏對后世影響深遠,尤其是對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胡澍、黃士陵、吳昌碩等清朝晚期篆刻家的影響重大。把篆刻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篆刻家的影響,基礎上略有不同。從活動地域而言,范圍有所擴展。當時地區流派很多,主要有如皋派,云間派,虞山派等,但影響最大的是徽派。乾隆后,浙派名聲漸起,始有南北對峙的局面。南稱浙宗,南宗,北稱徽宗。歷史上把活動于揚州、南京一帶的安徽籍印人程邃、巴慰祖、鄧石如均歸之于徽宗。安徽又稱“皖”,所以,在清代“皖宗”“徽宗”、“北宗”實際上是一個概念?;铡⒄銉纱箨嚑I構成了清代前期、中期印壇的大勢。
在晚晴,繼浙、皖兩派高潮漸退而登上印壇高位的有趙之謙、黃士陵、吳昌碩等。清中后期及近代的文人篆刻藝術所走過的藝術之路是以“印從書出”和“印外求印”為軌跡的,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無一例外,均可視為古出新的典范。當代的篆刻藝術雖流派眾多,但其本質規律卻不可能改變。當代篆書書法的不斷出新和地下出土的新金石資料不斷發現,依然是激發提高當代篆刻藝術水平的兩大動力,“印從書出”、“印外求印”作為篆刻藝術 富有生命力的理論,已經推動篆刻這門中國獨特的藝術不斷向前發展。
(二)“印從書出”對后世篆刻家的影響。“印從書出”對后來的包世臣、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等晚清大家都給予不同程度的影響。他們在印章方面,都各有開創與建樹,為清代篆刻藝術增添了異彩。所成各種流派,形成了清代印章藝術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
包世臣,字誠伯、慎伯,號倦翁,安徽涇縣人。嘉慶十三年舉人。他是第一個有意識以北碑之法來作為書法的主要格調。故就嚴格的碑派概念而言,包世臣是清代碑學派第一個將理論到實踐都統一在北碑上的典型代表。他的篆刻宗法鄧石如,傳世作品不多。從他傳世墨跡的鈐印可知,他是謹循師法,并沒有什么創造性的發展。如他的白文“世臣私印”、“世臣之印”,朱文印“包氏昚伯”、“包慎伯氏”等印,基本上是鄧石如的風貌。
吳讓之(公元1799—1870年)原名廷飏,字熙載。后改字讓之,別署讓翁,亦號攘之、攘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吳讓之是包世臣之門生,鄧石如的再傳弟子。篆書純用鄧法,揮毫落筆,婉暢流美,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得力于他的書法。后人將鄧石如和吳讓之等并稱為“鄧派”。晚清篆刻家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等都受到他們的影響。
鄧石如既出,印壇風氣為之一變?!耙詴胗 背蔀橥砬逵∪顺龉湃胄碌闹匾址?而虛實變化、巧拙并生、方圓交錯,開拓了前人所不可夢想的全新境界。正因為鄧石如篆刻藝術的卓越成就,使他能與浙派丁敬等人各領風騷,對后世的影響也很大。
本文擬在清代印章美學觀的演變、清中晚期篆刻家書法與印章創作的關系、清代金石學對書法篆刻的影響等方面展開論述。通過研究,揭示書法對篆刻的影響是如何逐步深入的。鄧石如以富含自身書法情趣和個性的篆書入印,形成“剛健婀娜”的印風,從而豐富了印章內容,拓寬了篆刻創作的道路,成為印學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他的再傳弟子吳讓之強化和發展了鄧石如的風格特征,使”以書入印”的創作方法走向成熟。繼鄧、吳之后的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均受到以書入印的啟發,廣取博收,會貫融通,以自己獨特面貌的書體入印,形成自家風貌??梢娮膛c書法的關系,是互為生發,相互呼應的。
注 釋
① 魏錫曾:《吳讓之印譜跋》,見《歷代印學論文選》,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595頁。
② 鄧散木:《篆刻學》,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