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人:李葆文
核心提示 近期,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決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國家和人民經歷了病毒疫情的沖擊和考驗,這既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的災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次如同鳳凰涅槃般的重生。我們在疫情防控和醫療技術等方面獲得了十分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在創新管理方面也提煉總結出了更具特色,更加成熟的管理系統。
圖1 智能時代TnPM 的總體框架
華謀學府管理團隊在大疫之中不松懈,研究提煉出風險地形圖的概念。并以此為基礎,通過設立阻滯風險的屏障,以保障生產與服務運行的可靠性。管理的總體結構建立始于數據采集,通過建立數據來源矩陣,得到事件概率矩陣,然后推導出事件后果矩陣,由此生成事件風險矩陣,最后根據風險高低設計事件前后屏障矩陣。
可以預見,屏障矩陣的實施落地將成為各產業安全、穩定、優質運行的新焦點。
眾所周知,誕生于1998 年的TnPM 管理體系已經在各行業千余家企業推進,并取得驕人成果。智能時代TnPM 的總體架構如圖1 所示。
在TnPM 的內核里,我們最新提出智能維護的十四個方向,同時將大數據為基礎的精準維護和基于風險地形圖的屏障管理作為其雙核CPU。
所謂風險,按照國際通用定義,是事件概率(頻率)和后果(影響)的乘積。風險概念是反映了企業面臨的客觀現實,但這個定義包含了兩個哲學的不確定性。一是因果論的不確定性,以概率為代表。概率反映了隨機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有因不一定有果。二是后果的定義又反映了排中律的缺失。客觀事物不是非此即彼,往往是亦此亦彼。也就是說,事物本質屬性的不確定性。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先生經常說的灰度理論就屬于此類不確定性。兩個不確定性決定了風險的不確定性。
傳統風險管理將風險劃分為五個或者六個級別,為了便于區分和管理,我們將風險簡單劃分為三個級別,即不能容忍的風險、嚴重風險和一般風險,它們分別用紅色、黃色和綠色進行區分。如圖2 所示。
圖2 風險色彩界定
例如,我們根據風險計算,建立了某城市地鐵的某時間節點AFC,電扶梯的風險地形如圖3 所示。
其中,紅色的點代表不能容忍的高風險,黃色代表嚴重風險,而綠色代表一般風險。
在描述風險地圖應用時,首先要明確建立風險地形圖的意義,顯然風險地形圖的建立:
(1)可以使企業各級領導直觀了解最大風險區域和設備,并聚焦關注重點;
(2)對高風險區域和設施的設備所需技術以及資金有針對性投入;
圖3 某地鐵AFC,電扶梯的風險地形圖
(3)可以在提升平均服務可靠性、任務可靠性的同時降低總體風險;
(4)后續的大數據為基礎的維修——BDBPM 管理體系首先選擇在最高風險的區域和專業試點實施,再不斷向其他區域展開;為了做好系統風險管理,還要建立起全系統的風險樹,以便從全系統和宏觀角度認識并做好風險管理。
從工作邏輯上,首先是風險事件的識別,也就是對于相關風險事件的研究和分類,并舉證其主要特征。其次是研究事件發生的后果和概率。最后對應的是風險值大小的評價,根據優先序原則,進行處理。此時,風險消減舉措的研究就十分必要。最高級別的風險,甚至會對設備進行改造甚至淘汰更新。
社會風險為一個群體遭受特定事故導致死亡的人數與其相應概率的關系。由于社會風險框架的基礎是一種基于國家層面上對于某一種活動風險的評價,因此在國家層面上建立風險準則更為可取,并且在評價可接受的風險水平時應考慮設施的實際數量、活動的成本效益以及安全的外延,以形成一個自我循環的周期過程。
總風險是表示各種類型事故后果的總和。既然風險是重點管控的焦點,我們能否設置一些阻降風險的屏障來降低風險的發生頻率或者縮小風險的后果影響。基于此種想法,我們提出了一個屏障的概念。
所謂屏障,是能夠識別可能導致危險事件、事故、故障發生,并可以降低其發生的可能性或將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的行為舉措,稱之為屏障。為了形象說明屏障的作用,我們給出如圖4 所示的屏障功能圖。
圖4 屏障功能示意圖
圖中左邊的矩形代表設備正常與合理的運行狀態,我們通過設置第一道屏障來減少事件發生可能性,或者劣化頻率。當劣化越來越嚴重,或者事件發生頻率加大,我們將研究導致事件發生的因素,并設置第二道屏障來避免事件的發生。為了避免不想發生的事件發生,我們會設置第三道屏障來加以阻降。也許不希望發生的事件還是發生了,我們會設置第四道屏障,將后果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第五道屏障設置目的在于防止事態擴大和事件的連鎖反應,如多米諾骨牌現象的發生。
例如在設備與設施管理領域,屏障管理的手段既專業又豐富。我們將其分解為事件前的屏障和事件后的屏障兩大類。
事件前的屏障即指在事件發生前我們需要設置的屏障,旨在控制、阻滯事件的發生。我們提出五種維修策略,如圖5 所示。
圖5 事前屏障的幾種維修策略
事件后的屏障是指在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事件發生后,為了控制事件后果,防止事態擴大或者產生多米諾骨牌現象而設置的維修策略屏障。如圖6 所示。
圖6 事件后屏障
設備設施的事件后屏障可以選擇普通的事后維修、以資源換時間的賽車式維修和立足于永久根除故障的主動維修。
首先,以數據來源為基礎,先后生成概率矩陣和后果矩陣,兩個矩陣合成生成風險矩陣,根據風險大小優先序,聚焦高風險區域、管理分支以及設備設施,生成管理屏障,將各項管理屏障落地,從而實現產業安全、穩定、長周期、滿負荷、低成本及優質運營的目標。以設備設施管理為例,其管理邏輯過程如圖7 所示。
圖7 總矩陣生成邏輯過程——系統性管理的總邏輯圖
總結本次疫情經驗,繪制區域的高、中、低風險地形圖,例如對食品加工、生鮮食品供應區域加以嚴格管控,研究事件前屏障,如準入、檢驗、檢疫相關制度舉措和技術手段配備等;研究事件后屏障,如不明感染人員隔離觀察、信息報告、專家會診、防止擴散等舉措和手段,使之成為常態化、標準化的防疫體系。
通過人、機、料、法、環、信研究,繪制質量風險地形圖,重點管控造成產品或者服務失效及缺陷的高風險環節、區域、工藝點、設備、設施、環境、入口等等,設置相關的事件前屏障,如原材料的質量把關,人因失誤的糾錯防錯舉措,工藝條件超標報警等等,減少避免質量事件的發生;設置事件后的屏障,如產品、服務的追溯制度、賠償制度、殘次品回收銷毀制度、退換制度等等,以盡量減少質量事件的不良影響。
對工作流程及相關的人本安全、環本安全客觀情況進行深入剖析,繪制系統風險地形圖。設置事件前屏障——讓難以保證安全的過程易于實現安全運行,讓易于發生安全事故的流程再難發生安全事件。設計事件后屏障,一旦發生安全事故,有充分預案緊急處理,包括人員逃生和疏散、傷者救治、現場保護、源頭追溯根除機制的啟動等等,以盡可能降低安全后果影響,并能夠永久避免同類型事件的再發生。
政府管理的內容很多,風險比較突出的有治安、公共安全、防疫、環境、交通、反恐、防火、防澇、防地震、防臺風等氣象災害等等。在每條線上都可以繪制風險地形圖。然后按照時間軸形成綜合立體的總風險地形圖,便于領導宏觀進行綜合風險管控決策。每一領域都可以制定和設計事件前屏障以避免或減少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設計事件后屏障以降低事件發生后的影響擴散。
除了在疫情階段的特殊管理,醫院管理還包括醫療流程和醫療事故管理、醫療物資藥品供應管理、醫療儀器設施管理、醫療廢棄物污染管理等等諸多內容。風險隨著季節、區域人口密度、重大事件的發生會不斷動態變化。動態的風險地形圖繪制十分必要。同時在不同管理板塊設計事件前屏障、事件后屏障也不可或缺。這次疫情之后也是推動屏障管理的好時機。
交通管理風險很多,如車禍、惡劣氣候、地震、氣象災害等等,隨時都會出現突然的災害。交通管理部門對本區域進行風險預判,繪制風險地形圖,充分設置事件前屏障,以降低突發事件的發生,如雪、雨、霧天關閉一些高速公路,高峰手段的車輛限速和分流管理等等,讓交通事故發生率大大降低;事件后屏障包括事故車輛的快速處理機制,損毀路段的快速修復機制,還包括常年擁堵路段的擴寬改造及復線建設規劃實施等等,以根本解決一些事件高發問題。
隨著中國制造業的進步,流程企業越來越多,我們熟悉的電力、石化、冶金、化工都屬于流程企業。流程企業的特點是一旦某處出現非計劃停機,上下游都停下來,造成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甚至會出現安全和環保損失。因此,在流程企業實施“基于風險地形圖的屏障管理”絕對是一項正確的選擇。
酒店是旅游經濟的載體,也是繁榮社會活動的必須。正因為其頻繁與陌生人打交道的社會屬性,必然帶來諸多風險,包括內部治安、公共衛生、火電水災、食品安全、疫情傳播等等內容。在酒店建立風險地形圖,設計各種事件前后屏障,可以讓酒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對于現代企業來說,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獲得企業安全生產的經濟保障。風險地形圖的屏障管理可以有效的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識別,預測各種風險發生后對資源及生產經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生產能夠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