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元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102600)
青島地鐵苗嶺路站是2 號線與11 號線的換乘車站,2 號線為全線地下車站,11 號線3 座地下車站,其余均為高架站。兩線車站編組形式不同,2 號線為B 型車6 列編組,11 號線為B 型車4 列編組。兩線于苗嶺路與深圳路“十字”路口相交,2 號線車站為地下兩層島式站臺車站,11 號線車站為地下3 層側式站臺車站,兩線車站采用“T”形換乘形式,同期建設同期實施。
由于設計時序上,2 號線先于11 號線,在考慮加入11 號線車站進行換乘設計時,2 號線線站位已基本穩定,11 號線車站為近期起點站,站后設停車線,遠期中間站不設停車線。在設計中不但要考慮換乘形式的選擇,還要考慮近期停車線在遠期延伸后的利用。
周邊建構筑物:車站周邊分別為青島國際發展中心(28層)、青島國際金融廣場(27 層),2 棟高層下方均有地下3 層停車場。東北側為金嶺花園小區,西北側為裕龍公寓,車站西側為青島國際啤酒城地塊。
規劃條件:站位周邊規劃主要為商業金融、居住、游樂用地。
道路:深圳路規劃道路紅線寬40m,為雙向6 車道,現狀道路寬30m,兩側有5m 人行道。苗嶺路規劃道路紅線寬35m,為雙向6 車道?,F狀道路30m,兩側有2m 寬人行道。
地下管線:站址周邊地下管線主要有:2 號線沿車站主體方向的2 根800mm×900mm 和900mm×900mm 的電力管,2 根DN400mm 的熱力管控制車站埋深;11 號線車站范圍內管線較少,均分布于苗嶺路兩側,無對車站影響較大的管線。
初步設計階段,2 號線為地下兩層12m 島式站臺標準站。設置于深圳路東側綠化帶內(綠化帶寬度40m,為規劃預留軌道交通用地),11 號線設計啟動時2 號線已通過初步設計評審,并已完成招標設計,車站站位已穩定。
2 號線車站與大里程側同安路站地面高差較大,區間最大提升坡度27‰,2 號線車站無3 層站設計條件[1]。
2.3.1 2 號線車站調整
2 號線車站由原中間標準站調整為換乘站,車站設計中應加入換乘客流因素,考慮將2 號線車站站臺加寬至14m。
2.3.2 11 號線車站站位選擇
因2 號線車站站位已較為固定,11 號線車站為避免對2號線車站站位產生較大影響,同時結合站址周邊環境,車站于苗嶺路路中設置較為合理。
2.3.3 11 號線扶梯布置優化
11 號線車站采用B 型車4 列編組,車站站臺長度為80m,采用3 層站形式,2 部樓扶梯順向排布,縱向長度較長,站臺空間較為局促,考慮近2 號線車站扶梯在11 號線設備層進行轉換,以減少扶梯長度,優化站臺層扶梯分布。
2.3.4 11 號線近期起點站
打架原因竟然是兒子看中了對方帶到學校里的游戲機,想借來玩一下。同學不肯,然后兒子就去奪東西,于是就起了爭執。
11 號線近期站后需設置停車線,遠期線路延伸后,停車線應考慮合理利用。
2.3.5 選擇合理的換乘形式
2 號線與11 號線于本站范圍內交錯,根據2 條線路走向,可選擇的換乘形式為“十”字形換乘、“T”形換乘、“L”形換乘、通道換乘。
11 號線采用B 型車4 列編組,站臺長度僅80m,采用“十”字形換乘方案,11 號線車站站臺樓扶梯布置較為局促,且該站周邊規劃為商業、住宅、游樂用地,遠期客流較大,“十字”型換乘對客流較大時的應對能力不足;2 號線線站位已基本穩定,“L”形換乘2 號線車站站位調整較大;2 條線路建設時序基本相同,采用節點換乘較為合理,故“十”字形換乘、“L”形換乘、通道換乘方案均不再深入研究。
結合周邊站址環境,同時避免對2 號線車站方案影響較大,11 號線車站可考慮深圳路東、西兩側設站“T”形換乘方案。
綜合以上因素,本工程共考慮如下3 個方案:
1)11 號線側式站臺東側“T”形換乘(見圖1)。2 號線車站沿深圳路南北向路東側綠化帶內布置,11 號線車站位于深圳路東側,沿苗嶺路東西向路中布置,采用“T”形島——側換乘形式。
方案優點:車站作為起點站,上、下車客流流向單一,客流組織好;站后區間斷面小,暗挖施工難度小,深圳路管線遷改量?。唤谕\嚲€遠期延伸后可作為正線使用,遠期延伸條件好。
2)11 號線島式站臺東側“T”形換乘(見圖2)。2 號線車站沿深圳路南北向路東側綠化帶內布置,11 號線車站位于深圳路東側,沿苗嶺路東西向路中布置,采用“T”形島——島換乘形式。

圖1 11 號線側式站臺東側“T”形換乘總圖
方案優點:乘客無須選擇乘坐方向即可進入各線站臺;11號線全線地下段均采用島式站臺形式,相鄰車站線路銜接條件好。
方案缺點:車站采用島式站臺,配線區線間距較大,須明挖施工,對深圳路管線及交通影響大。正線延伸后,遠期起點車站設置停車線更為合理,本站停車線將廢棄。

圖2 11 號線島式站臺東側“T”形換乘總圖
3)11 號線島式站臺西側“T”形換乘(見圖3)。2 號線車站沿深圳路南北向路東側綠化帶內布置,11 號線車站位于深圳路西側,沿苗嶺路東西向路中布置,采用“T”形島——島換乘形式。

圖3 11 號線島式站臺西側“T”形換乘總圖
方案優點:基本同11 號線島式站臺東側“T”形換乘方案。
方案缺點:除基本同11 號線島式站臺東側“T”形換乘方案相應缺點外,11 號線車站采用明挖法施工,對深圳路交通及道路兩側管線影響較大。
該方案也可考慮11 號線車站采用礦山法施工,對深圳路管線及交通無影響,但與2 號線乘通道處暗挖工法較為復雜,兩站站廳空間較小,客流承載力較差。
經過對以上方案的綜合比選,11 號線側式站臺東側“T”形換乘方案對遠期線路延伸后的適應性,配線區區間施工難度,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等方面具備一定優勢,綜合考慮,實施方案采用11 號線側式站臺東側“T”形換乘方案。
地下1 層為站廳層,兩線車站公共區于地下1 層連通,公共區分為付費區與非付費區,由進、出站閘機和固定柵欄分隔為完全獨立的區域;2 號線車站在付費區設置有2 組樓扶梯,分別由2 部扶梯及1 部樓梯組成,沿2 號線車站縱向“八”字形布置,直達站臺層;11 號線付費區設置有2 組扶梯、2 組樓扶梯,其中2 組扶梯由2 部扶梯組成,于設備層進行轉換,再經由2 部扶梯到達站臺層,2 組樓扶梯由1 部扶梯及1 部樓梯組成,直達站臺層。2 站樓扶梯設置均能夠滿足正常客流和緊急情況下疏散的需要;兩線車站均在付費區設置有垂直電梯與站臺層聯系(見圖4)。11 號線車站東側布置有少量的管理用房及設備用房;2 號線南北兩側布置有管理用房及設備用房。

圖4 地下1 層平面圖
2 號線地下2 層為站臺層,布置有設備用房、管理用房。車站的兩端布置有風道、小系統機房、供電用房等設備用房;11號線2 層為設備層,布置有設備用房、管理用房。車站的兩端布置有風道、小系統機房,中部布置有通信、信號、供電用房等設備用房,如圖5 所示。
地下3 層為11 號線站臺層。站臺為側式站臺,站西端為換乘廳及公共區,有少量設備管理用房布置在東側;設置有2部樓梯、6 部扶梯、2 部垂直電梯與站廳層聯系,如圖6 所示。

圖5 地下2 層平面圖

圖6 地下3 層平面圖
11 號線車站采用側式站臺形式,換乘考慮采用單向客流:(1)11 號線換乘2 號線,由11 號線站臺層經過2 部上行扶梯及1 部1.8m 寬樓梯到達2 號線站臺層;(2)2 號線換乘11 號線:由2 號線站臺層經過2 部下行扶梯及1 部1.8m 寬樓梯到達11號線站臺層,如圖7 所示。通過換乘節點實現兩線臺-臺換乘。

圖7 換乘客流流線圖
本文通過對地鐵下站交叉線路換乘關系的研究,依據兩線車站特點及周邊站址環境提出不同的車站形式,并進行綜合比選,提出較優方案。目前,苗嶺路站兩線車站均已開通運營,為2 號線和11 號線的換乘創造了較好的客流組織條件。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為類似的工程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