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馮士軍

“雖然我獲得了‘河南好人‘河南優秀教師等很多榮譽,但我最在乎的還是孩子們叫我‘媽媽。每每聽到孩子們親切的呼喚,我都覺得幸福滿滿……”
武斐然:傾心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2010年,23歲的武斐然從師范學校畢業,來到南陽市臥龍區潦河鎮小學任教。報到之前,她想象中的校園像花園一樣美麗,可到學校一看,大失所望:校園里雜草叢生,老鼠亂竄,校門外居然有個大墳場。說實話,她想立馬走人,可別人告訴她,她是學校第一位美術老師,她一走,孩子的美術課就沒人教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促使她留了下來。
很快武斐然就發現,她班里有一群特殊孩子——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總是一副黯然的模樣。武斐然問他們:“什么時候最想爸爸媽媽?過生日還是放假的時候?”一個孩子小聲說:“啥時候都想!”這個回答出乎武斐然的意料。她知道,因缺少關愛,孩子們自卑、自閉、敏感、孤僻,若繼續下去,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她決定,盡快讓孩子們敞開心扉。
很快,武斐然在教室里設置了“悄悄話信箱”,鼓勵孩子們把心里話寫下來投進信箱。隨后,她又幫助孩子們成立互助小組,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聊天或開展活動,鼓勵他們大膽表達。經過一番努力,孩子們漸漸愿意跟她說知心話了,有了困難也愿意找她幫忙,精神面貌大為改觀。
2013年夏,武斐然被調到南陽市第十四小學工作。離開潦河鎮小學那天早上,孩子們圍住她,不舍得讓她走。有幾個孩子抱著她哭了:“老師,你別走,我們會想你的!”第二天,孩子們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打來:“老師,你啥時候回來,我們都很想你!”“老師,你比媽媽對我都好,我能叫你一聲媽媽嗎?”“老師,你一走我就沒心思學習了,可咋辦呀?”“老師,你周末能回來看看我們嗎?我有話想跟你說……”聽著聽著,武斐然淚流滿面。
正當武斐然不知如何應對孩子們沉甸甸的思念時,一個突發事件讓她覺得必須立即為孩子們做些什么。
2013年10月的一天,她接到以前同事打來的電話:“武老師,你教過的四年級女生媛媛,這學期說什么也不來上學了,只要一提上學就哭,我們都勸不動她。想來想去,只有你能幫助她。”武斐然連夜趕回潦河鎮,找到媛媛,給她梳頭、剪指甲,陪她吃飯、睡覺。媛媛終于開了口:“老師,今年過年我爸媽都沒回來,他們是不是不要我了?每次打電話,他們只關心我的學習,我想只有不上學才能讓他們回來看我。”原來,這才是孩子的心結所在。武斐然把媛媛抱在懷里,輕輕拍著她的肩膀說:“傻孩子,父母哪有不愛孩子的?你爸媽同時打三份工,過年沒回來也是為了加班多掙錢。他們都在努力為你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呢……”經過疏導,媛媛終于重返校園。
這件事讓武斐然陷入思索:在潦河鎮,像媛媛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怎么才能及時有效地幫助他們呢?經過一番琢磨,她決定辦個免費輔導班,趁周末專門對孩子們進行輔導、幫助。于是,她從微薄的工資里拿出一些錢,在潦河鎮租了房子,購置了教學用具,建起了一個愛心學堂,起名“夢芽之家”,專門招收附近的貧困、留守兒童,希望孩子們能夠在這里感受到家的溫暖,健康快樂地成長,讓夢想生根發芽。
之后,每個周末,武斐然都坐公交車回潦河鎮的“夢芽之家”,為孩子們帶去優質的藝術、閱讀課程和心理幫扶。為了讓孩子們開闊視野,養成閱讀習慣,她每學期都自費購置新書;為了讓孩子們充分展露天性,她請了一個又一個藝術老師代課;為了讓孩子們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她精心籌備精彩紛呈的公益演出;為了讓孩子們學會感受愛、奉獻愛,她帶領孩子們到兒童福利院獻愛心;為了及時了解孩子們的心理,她常常寫信回信忙到深夜;為了讓更多父母知道“親子分離”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傷害,她在農民工集中返鄉時當起了心理咨詢宣傳員……
2016年,武斐然眾籌了5000元錢,帶領“夢芽之家”的兩名優秀學生文文和碩碩,于10月2日至6日到上海參觀、游學、尋夢。一行人去復旦大學參觀,去蒲公英兒童圖書館看書,去上海久牽志愿者服務社體驗做義工。2018年暑假,武斐然又帶領7名“夢芽之家”的留守兒童到北京參觀,凌晨2點起床去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儀式。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孩子們都激動無比。
在武斐然的影響下,很多人加入到了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中。她所在的南陽市第十四小學的領導和老師都很支持她的工作,組成了一支“志愿者服務隊”,隊員輪流到“夢芽之家”給孩子們上課,為孩子們服務。
至今,“夢芽之家”已成為具有品牌效應的公益項目,在河南省內建起了6個助學點,志愿者發展到300多人。
曾有朋友問武斐然:“留守兒童那么多,你管得過來嗎?”武斐然說:“我聽過一個故事。說退潮之后海灘上擱淺了許多小魚,一個孩子捧起一條又一條小魚往海里送。別人問他,那么多小魚你救得過來嗎?孩子堅定地說,這條小魚在乎我是否救它。”是啊,小魚在乎!孩子,也在乎!
采訪結束時,武斐然對記者說:“雖然我獲得了‘河南好人‘河南優秀教師等很多榮譽,但我最在乎的還是孩子們叫我‘媽媽。每每聽到孩子們親切的呼喚,我都覺得幸福滿滿……”
“雖然我只是她的‘代理媽媽,但我已經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定會照顧好她!”
艾桂玲:“媽媽”這個稱呼,更是一份責任
和所有媽媽一樣,艾桂玲希望給予女兒小惠更多的關愛。9歲的小惠是艾桂玲在南陽市婦聯發起的“代理媽媽”活動中代理的孩子。
第一次見面,小惠的狀況讓艾桂玲揪心。小惠從4歲開始跟著奶奶和叔叔生活。沒有父母關愛,小惠的個人衛生狀況極差,頭發油膩,一縷一縷黏在一起,衣服很不合體,還臟兮兮的。艾桂玲當時便母愛爆棚:這個孩子太可憐了,我得幫她。
那天,艾桂玲帶著小惠從鄉下回到南陽市的家。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讓小惠洗澡。可小惠站著不動,似乎對洗澡沒概念,更沒興趣。艾桂玲急得想吵她,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妥,孩子畢竟和她沒血緣關系,又是剛接觸,吵不得。艾桂玲平復了一下情緒,聲音柔和地對小惠說:“你身上這么臟,在學校同學會不喜歡的。走,媽媽幫你洗。”聽到“媽媽”兩個字,小惠當即點了點頭,乖乖地隨艾桂玲進了洗澡間……
四年級暑假前夕,艾桂玲從老師口中得知,小惠的學習成績很差,數學只考了64分。艾桂玲決定親自輔導她學習。
艾桂玲在南陽市直機關工作,有時要到下面的區縣出差。放心不下小惠的學習,出差時她就把小惠帶在身邊,一有空就給她輔導功課。
一天,艾桂玲想測試一下小惠的數學水平,給她布置了20道數學題。小惠做完后,艾桂玲一檢查,沒有一道做對的。原來,小惠做數學題完全靠蒙,她根本就不會。這可是學習態度問題。艾桂玲輕輕攬過小惠的肩膀說:“孩子,做數學題不能瞎蒙,不會就是不會,你可以向老師請教,或者讓媽媽輔導,把不會的題搞明白。”隨即,她耐心給小惠講解,直到她完全弄懂。
為了更多地了解小惠,晚上她們睡在一起,她還耐心聽小惠講學校里的事。親密的接觸與交流,漸漸拉近了母女倆的距離。
新學期開學,艾桂玲送小惠去學校報到。在填寫報名表時,“父母”一欄她不知道該怎么填。自己是“代理媽媽”,不能冒充“媽媽”吧?思來想去,她最終還是填上了“代理媽媽”。她覺得,“媽媽”只是一個稱謂,重要的是能不能盡到媽媽的責任。在家長微信群要求實名的時候,她也在自己的名字后面注明是代理媽媽。沒想到,很快就有一位學生家長打電話給她,說想給小惠買點衣服幫幫她。艾桂玲當即婉拒道:“謝謝您的好意,雖然我只是小惠的‘代理媽媽,但我已經把她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定會照顧好她!”
讓艾桂玲欣慰的是,她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女兒對她做“代理媽媽”非常支持:“媽,您辛苦把我養大,現在我工作了,掙錢了,妹妹上學的費用由我出。”為了讓小惠盡快融入新的生活,艾桂玲每次外出聚會吃飯都會帶上她,并向朋友隆重介紹:“這是我小女兒小惠,以后請多關照!”朋友都羨慕地說:“艾姐,你又多了個女兒,好福氣啊!”
如今小惠已在南陽市某重點中學上初中,學習成績進步明顯。在學校,她不但性格開朗樂觀,還主動幫助別人,跟同學相處融洽。2019年母親節,小惠給艾桂玲寫了一封信,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上初中的這段日子,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除了感謝我的老師和同學,更感謝我的媽媽和姐姐。媽媽在我放暑假時接我到家里輔導我學習,給我講學習方法,如今我做題再也不馬虎了……”看完女兒的信,艾桂玲開心不已,因為小惠正在成為她期望的樣子!
“希望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這份愛,把‘代理媽媽這項活動傳承發揚。我會以此為目標,繼續奉獻自己的力量。”
劉太有:傳承帶動,讓更多人參與到“代理媽媽”活動中
因出身貧寒,劉太有非常理解因貧輟學對一個孩子的影響。因此,事業成功后,他不遺余力地幫助貧困孩子。
得知南陽市婦聯發起了“代理媽媽”活動,劉太有回到自己的老家方城縣,找到縣婦聯的工作人員說:“這個‘代理媽媽活動很有意義,我想資助30個孩子,每人每年5000元。”縣婦聯的工作人員當即給他介紹了30名貧困留守兒童。
劉太有是鴻發商貿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回到公司,他就組織員工分別到博望鎮、趙河鎮、獨樹鎮、四里店鄉看望慰問貧困留守兒童,為孩子們送去3萬元助學金、300余件生活學習用品。給孩子們提供物質幫助的同時,他還注重給予孩子們精神慰藉和親情關愛,在公司組建了巾幗志愿者隊伍,讓每個孩子都有“代理媽媽”。為了保證關愛貧困留守兒童工作持續有效開展,他建立了一整套留守兒童工作制度,對30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登記造冊,詳細記載孩子們的家庭情況和性格特征。每逢節假日,他還組織公司的“代理媽媽”把孩子接到家中一起生活,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家庭溫暖和親情呵護。
四里店鄉有個叫珞楊的12歲男孩,母親因病去世,父親出車禍身亡,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無力照顧他,他只好跟著伯父一家生活。看著伯父家的孩子有父母疼愛,小珞楊常常感到傷心。劉太有知道后,派人把小珞楊接到自己家中生活了一段時間。在他的關愛下,小珞楊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博望鎮有個叫小英的女孩,從小父親因病去世,母親改嫁,她和爺爺相依為命。可爺爺歲數大了,已喪失勞動能力,家里基本沒收入,小英面臨輟學。劉太有來到小英家,對小英的爺爺說:“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在父母懷抱里長大,小英從小失去父母,她太需要關愛了。”說著,他抱起小英問,“想不想跟伯伯到城里去上學?”
劉太有的兒子劉雅君對爸爸的愛心之舉非常贊同,大學畢業到公司上班后,他主動加入到“代理媽媽”的隊伍中。每次到貧困家庭獻愛心,他都會陪著孩子寫作業、給孩子講故事,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爭取做對社會、對家鄉有益的人。2019年1月,當得知河南省慈善總會發起“護苗行動”時,他主動拿出10余萬元,給孩子們購買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至今,他所幫扶的孩子已有幾十個。讓他感到開心的是,每當孩子們取得好成績的時候,都會寫信向他報喜。
在劉太有的帶動下,鴻發商貿集團形成了人人爭做“代理媽媽”的氛圍。員工張崇因經常陪劉太有參加愛心活動,離開鴻發商貿公司自己創業后,仍然不忘“代理媽媽”的職責,每年都去婦聯認領貧困孩子,還發動親友做“代理媽媽”。
劉太有說:“希望每個人都獻出一點愛,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這份愛,把‘代理媽媽這項活動傳承發揚。我會以此為目標,繼續奉獻自己的力量。”
(注: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后記:
南陽市婦聯開展“代理媽媽”活動已持續22年,在全市營造了“社會各界聯動、全市人民參與、為孤困兒童共筑美好未來”的濃厚氛圍。各級黨委、政府及各單位主要領導、主管領導,都高度重視、大力支持這項活動,從政府機關、廠礦企業、各級各類學校到廣大市民、個體工商戶,大家爭當“代理媽媽”,爭先恐后獻愛心。記者采訪獲悉,南陽市婦聯下一步將加大工作力度,創新工作方法,計劃實施“身邊的代理媽媽”活動——從孩子身邊尋找合適的愛心人士,通過培訓,讓他們擔負起媽媽的責任,給孤困兒童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與更加及時的幫助,讓“代理媽媽”活動發揮更大作用,讓更多孤困兒童沐浴愛的陽光!
〔編輯:馮士軍 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