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風
編者按: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我們面臨的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臨著更多的養老難題,比如生活上缺乏照顧,精神上缺乏陪伴。為了應對這一難題,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大膽嘗試,一些新型養老模式不斷出現,其中以互助式養老最受人們青睞。那么,何為互助式養老?它有著怎樣的優勢?運行過程中面臨哪些問題?若想參與其中,又該注意些什么?
互助式養老悄然興起:
合租互助、時間銀行、互助幸福院……
湖北鄂州的老陳、老李和老吳年齡相仿,同是英山縣老鄉,也是交往幾十年的老友。如今漸漸年邁,且老伴都相繼離世,三人來往更加頻繁。但因住得相距比較遠,想聚一次很不容易。
2019年春,老陳回英山老家探親,在一位親戚家住了兩天,感覺那里特別適合養老,便迫不及待地回到鄂州邀請老李和老吳:“那兒的環境太好了,咱們可以合租一套房子長住,再也不用為了聚一次跑那么遠了。反正咱們身體都還行,住在一起能相互照應,等將來做不動了可以考慮一起請人照顧。”老李和老吳都很贊同。三人先去體驗了一周,然后跟各自的兒女一商量,一起合租了一套三居室的民宿搬了過去。如今,三個老伙計日子過得很愜意,自詡為“山中仙人”。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空巢老人養老問題日漸凸顯,人們紛紛探索新的養老模式加以應對。在各種新型養老模式中,互助式養老似乎更受人們歡迎。
互助式養老形式多樣,大體可分為三類:合租互助、互助幸福院和時間銀行。
合租互助模式也稱為“抱團養老”——幾個人合租一處住所共同生活,各種日常費用按比例分攤,生活中互幫互助,相互陪伴。老陳等三位老友采取的就是這種模式。
而山西陽泉75歲的王爹爹,眼下采取的則是小區互助養老模式。王爹爹兒女不在身邊,一人獨居,性格孤僻,以前很少出門,是社區重點關注對象。前年,經社區工作人員撮合,他與小區其他3位70歲左右的老人結伴,組成了養老小組。與他結伴的3位老人都是性格開朗的老太太。每天早晨4位老人一起晨練,中午有時各自回家做飯,有時一起聚餐。午休后,幾位老人要么相約到社區活動中心打打小牌,要么一起逛逛公園。傍晚,王爹爹還被3位老太太拉去跳廣場舞。如果在約定的時間有人失約,小組成員便會打電話了解情況,甚至去家中探望。如今,王爹爹因經常參加各種活動,不但身體狀況大為改觀,性格也越來越開朗。
在廣大農村,還有一種被稱為“互助幸福院”的養老模式得到普遍推行。其特點是集體建院、集中居住、互助服務,堅持自治、自愿、自保、自助原則,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難題。河北省肥鄉縣前屯村互助幸福院是這一模式的典范。早在2008年,肥鄉縣前屯村就利用閑置校舍進行改造,建起了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幸福院”,讓老人“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養老在鄉村,享樂家門口”。
還有一種互助式養老模式被稱為“時間銀行”,指政府通過制度設計,支持和鼓勵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年人提供非專業性養老服務,按照一定的規則記錄服務提供者的服務時間,儲存在“時間銀行”個人賬戶里,將來可兌換相同時長的服務。我國的“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最早出現在上海,如今已在全國多地推廣,并實現了網上網下同步運營,加入其中的低齡健康老人越來越多。
養老新路徑優勢明顯:
成本降低、幸福指數上升、子女安心
互助式養老模式為何如此受歡迎?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養老政策研究專家陳鶴認為,一方面,互助式養老能讓養老成本明顯降低。正規養老機構必須具備資質條件,必須有正式的護理人員和管理機構。這就意味著老年人進入正規養老機構必須承擔相應費用。而近年來,受生活成本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影響,機構養老費用不斷上升。反觀互助式養老,則不需要專業機構和專業服務,老年人能以較少花費獲得必要的養老保障。另一方面,則緣于文化和個人需求。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家庭養老,把老年人送到養老機構(比如養老院)這一行為本身,就存在觀念、文化上的沖突。據調查,絕大部分老年人希望就地養老,而互助式養老恰恰能夠滿足他們的這一要求。
福建寧化年近八旬的余爹爹老伴去世,兩個女兒都已成家。按當地習俗,老人不宜跟出嫁的女兒一起住。余爹爹長期在老宅獨居,隨著年齡增長漸感體力不支。女兒們想送他去養老院,但每年數萬元的費用難以承受,而余爹爹自身也沒有這個經濟能力。正當兩個女兒發愁時,余爹爹所在的村建成了養老服務中心——由村里出場地,村干部牽頭,以互助養老模式把村里留守老人聚在一起養老——余爹爹很快加入其中,順利解決了養老難題。
相比傳統家庭養老,互助式養老還能大幅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數。居家養老的老人,一般都存在孤獨的問題。家里冷冷清清,老人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而互助式養老不僅能解除老年人的孤獨——大家一起聊天、娛樂、運動,隨時都有人陪伴,而且這種養老模式還給低齡老人提供了發揮余熱、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與平臺。這些都無疑能夠促進老人心理健康,提升他們的幸福指數。
互助式養老還解除了子女的后顧之憂。子女不在父母身邊,最怕父母無人陪伴、孤單寂寞。互助式養老相當于給老人找幾個伴兒,兒女心里自然踏實。
說起互助式養老,天津市民黃先生贊不絕口。黃先生的老父親今年75歲,不愿跟他搬到高層電梯房住,堅持自己住在老房子里。父親年紀大了,獨自生活有諸多不便,黃先生為他請了保姆。可老父親不是嫌保姆懶,就是嫌保姆做的飯不好吃,吵著要吃他做的飯。黃先生無奈,只好每天下班后趕過去幫父親做晚飯,陪父親吃完飯再回自己家。有時老爺子還找各種借口要他留宿,第二天的早餐還得他做。這樣一來,他上班就經常遲到。自從老父親所在社區建立互助養老平臺后,黃先生再也不用擔心被老爺子隨時呼叫了,因為老爺子跟老伙伴們一起吃飯一起活動,既充實又開心,根本沒時間再“騷擾”他。
一個老人連著一個家庭,而一個個家庭組成了社會。互助式養老有效探索了一條養老新路徑,不僅解決了獨居老人的養老難題,也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用一位民政工作人員的話說,是“老人開心、子女放心、政府省心”。
互助式養老仍面臨推廣困局:
養老觀念難改變、相關法規存空白
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人已占全國總人口的18%。權威測算,2018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6.57萬億元,2021年預計將達8.81萬億元。伴隨養老意識的增強,我國養老需求還將進一步提升。而建立在互幫互助基礎上的互助式養老,無疑將有效緩解傳統養老資源的不足。但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互助式養老仍面臨諸多推廣難題。
首先是老年人自身存在問題。一是受傳統觀念影響,有些老年人對互助式養老有抵觸心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許多老年人更期望與子女共同居住,并從子女那里得到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即使不得已選擇互助養老,一些老人也覺得沒面子。在河北省肥鄉縣前屯村幸福院建成初期,就曾出現“沒人住”的局面。一位70多歲的吳姓老人,因一直不愿住進幸福院,死死攔住唯一的兒子不讓他外出打工,寧可一家人過苦日子也要拴在一起。他激動地對別人說:“我又不是孤老,怎么能進養老院?我丟不起這個人!”后來村干部反復做工作,才解開他的思想疙瘩。二是有些老人對互助式養老不了解,擔心自己不適應,或者習慣了原來的個體生活,對集體生活心存顧慮,難以接受。
其次是管理上存在問題。互助養老往往是自發的,運營與發展也主要依靠當事人自己,缺乏完整的管理體系,存在服務內容較單一、服務資源有限的問題,比如在醫療護理與其他養老服務提供上嚴重不足,缺乏對入住老年人如何適應新環境、如何融入集體生活等方面的專業指導。此外,政府的政策支持缺乏,或支持力度有限,參與者的生活品質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最后是法律法規方面存在空白。盡管互助式養老在全國很多地方得到推廣,但對于互助養老的管理和規范始終缺乏明確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已有的與養老相關的法律法規中缺乏針對互助養老機構的具體規范。而互助養老在具體實行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一些經濟活動,一旦產生經濟糾紛,因缺乏專門的法律法規約束,很容易引發新的矛盾。因為制度缺位,一旦發生意外安全事故,還將面臨無人問責的尷尬局面,老人的合法權益也難以得到保障。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相關人士強烈呼吁積極采取對策。綜合相關專家的觀點,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予以應對。
一是加強社會宣傳,幫助老年人更新觀念。社會發展到今天,“養兒防老”的觀念已嚴重過時,老年人必須摒棄舊觀念,適應新形勢。在互助養老過程中,老年人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及特長,盡力為別人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服務,從中獲得滿足感,還應學會與人相處,適應群體生活,這樣才能真正擺脫孤單寂寞。
二是子女積極為老人創造互助養老條件。作為子女,應重視老人的精神需求,鼓勵他們參與互助式養老,積極為他們抱團取暖創造條件。比如帶老人深入互助養老群體,零距離觀察體驗;替老人牽線搭橋,聯系互助組織和互助對象;給老人出點子,把好關,促成老人加入到互助式養老隊伍中。
三是期待政府和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華北電力大學老齡科學與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妮娜稱,互助養老應該是一種由政府推動,動員全社會力量進行資金、組織、服務等參與的社會養老服務供給方式,應與家庭養老一道構建基礎性的養老服務保障網絡。期待政府與社會各界齊努力,探索共同參與、多元治理的新型互助養老模式,不僅為互助養老探索有效管理機制,提供資金支持,提高養老服務質量,促進服務內容多元化,還要為其提供法律保障,讓互助養老在管理過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健康發展,為更多老人解決養老難題。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