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風



摘 ? 要:基于發表在CNKI數據庫中的2014—2018年高水平論文利用發表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等常用指標和H指數、R指數以及G指數等綜合指標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進行科研能力評價。評價結果表明,綜合指標在評價科研能力方面更具優勢,且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科研能力組內差異顯著而組間差異不顯著。
關鍵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科研能力評價;CNKI
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建設程度是一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體現和推動力,伴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大力發展和國際地位的大幅度提升,我國開始謀劃逐步推進世界一流高校的建設。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名單,其中A類36所,B類6所[1],這一國家戰略有利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是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4大職能,其中科學研究是發揮好培養人才這個核心功能的前提條件,為此高校都十分重視對教師科研能力的考核。為此,本研究以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發表的高水平論文為研究對象進行高校科研能力評價,為世界一流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1 ? ?數據來源與評價方法
1.1 ?數據來源
鑒于數據庫的可得性,本研究考察的是我國世界一流高校發表在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的科研論文。此外,從我國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大學—上海交大(2003)、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雜志社(2010)與湯森路透集團、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2012)和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2014)等4大機構的評價指標來看,都把發表高水平論文作為評判的重要標準之一,為此,本研究選取學術界關于認定高水平期刊的常用標準—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等論文進行評價[2]。檢索時間跨度為2014—2018年,檢索時間為2019年1月15日。
1.2 ?評價方法
目前,學術界關于科研能力的評價主要從論文的質量和數量兩個角度開展,其中數量指標通常采用發文數量,質量指標通常采用論文被引頻次[3]。但是,常用的發表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3個指標存在一定的缺陷:發表論文數量不能測度研究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總被引頻次會被少數高被引頻次論文放大評價結果;篇均被引頻次數據難以獲得。為此,Hirsch(2005)提出了一種定量評估論文質量和數量的方法—H指數,即引文數大于等于H的H篇論文數量,該指標簡單易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實衡量科研能力[4]。
所以,本研究評價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科研能力的具體方法是發表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和H指數等4個常用指標。
2 ?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科研能力評價
2.1 ?常用指標評價結果
利用發表論文數量、論文總被引頻次和論文篇均被引頻次等評價指標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科研能力進行評價(見表1)。從發表論文數量指標來看,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排名靠前的3所高校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和南京大學,排名靠后的3所高校分別是中國農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從論文總被引頻次指標來看,高校排名變動較為顯著,變動最大的高校為中國農業大學,上升13名,變動在10名以上的高校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從論文篇均被引頻次指標來看,高校排名變動最為顯著,變動最大的高校為中國農業大學,上升33名,名次變動20名以上的高校有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可見,發表論文數量的數量指標和論文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質量指標的評價結果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和矛盾,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科研能力。
2.2 ?綜合指標評價結果
利用H指數的評價指標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科研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見表2)[5]。從H指數評價結果來看,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排名靠前的4所高校分別是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和重慶大學,排名靠后的兩所高校分別是電子科技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且各高校科研能力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
2.3 ?評價結果比較分析
從發表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和H指數的綜合指標評價結果來看,常用指標的評價結果和綜合指標評價結果較為一致,作為高校科研能力的評價標準比較合適。
3 ?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B類高校科研績效分析
3.1 ?常用指標評價結果
利用發表論文數量、論文總被引頻次和論文篇均被引頻次等評價指標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B類高校科研能力進行評價(見表3)[6]。從發表論文數量指標來看,最多的高校是湖南大學,有428篇,最少的高校是新疆大學,有68篇;從論文總被引頻次指標來看,最多的高校是湖南大學,為2 397次,最少的高校是新疆大學,為195次;從論文篇均被引頻次指標來看,最多的高校是西北農林大學,為5.788次/篇,最少的高校是云南大學,為2.763次/篇。可見,篇均被引頻次與發表論文數量、論文總被引頻次指標評價結果有明顯差異。此外,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B類高校的湖南大學科研能力突出,與A類高校相比也毫不遜色,發表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也能在A類高校中分別排22名、22名和17名。
3.2 ?綜合指標評價結果
利用H指數對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B類高校科研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見表4)。從評價結果來看,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B類高校的H指數排名由高到低分別為湖南大學、東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云南大學和新疆大學。但是6所高校之間科研能力差距還是較為顯著的,排名第一的湖南大學和排名第六的新疆大學H指數值相差13,這表明湖南大學在論文數量和質量方面都遠遠超過了新疆大學。此外,除新疆大學之外的5所B類高校與A類高校科研能力差距不大,所有指數值與A類高校排名最后的國防科技大學相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7-8]。
3.3 ?評價結果比較分析
從發表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和H指數的綜合指標評價結果來看,雖然同為B類高校,新疆大學科研能力與其他高校存在較大的差距。
4 ? ?結語
將CNKI數據庫中2014—2018年SCI來源期刊、EI來源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等高水平論文作為數據分析基礎,利用發表論文數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和H指數等指標對2017年9月發布的36所A類和6所B類世界一流建設高校進行科研能力評價。評價結果表明,常用指標評價科研能力存在顯著差異而綜合指標評價結果較為一致,綜合指標具有評價科研成果數量和質量的能力。此外,評價結果表明,A類和B類高校科研能力差距明顯,但是組內科研能力沒有明顯差距,說明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選擇具有顯著的科學性;新疆大學科研能力與其他所有高校差距顯著,但作為引領西部發展的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建設大學,綜合考慮了區域平衡性等因素后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基于現實考慮的結果。當然,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僅僅基于CNKI數據庫的分析結果,若能考慮所有外文的科研成果,則評價結果能更貼近實際。
[參考文獻]
[1]新京報.全國137所高校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EB/OL].(2017-10-08)[2020-02-10].http://news.163.com/17/0922/01/CUTCKCEA000187VI.html.
[2]劉瑞儒,何海燕,李 ?勇,等.世界一流大學評價指標結構分析及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90-93.
[3]徐 ?紅,劉在洲,陳 ?承.高校科研質量評價標準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5):57-62.
[4]郝冬冬,張永成,毛宏燕,等.有關科研評價指標h指數論文的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4):50-52.
[5]郭向飛,杜建杰,呂蘊紅.應用H指數及G指數對科研人員的績效進行評價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10):361-364.
[6]吳 ?雷,孫瑩瑩.基于h指數和g指數的高等學校學術表現評價應用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7):245-247.
[7]吳 ?偉,姜天悅,余敏杰.我國高水平大學基礎研究與世界一流水平的群體性差距—基于學科規范化的引文影響力分析 [J].現代教育管理,2017(4):18-23.
[8]丁福虎,張水潮.利用CNKI和H指數評價大學科研績效[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