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睿哲

康輝,央視《新聞聯播》主播,新聞中心播音部主任。
他1993年從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畢業進入央視工作以來,主持過《東方時空》《新聞早八點》《新聞30分》《晚間新聞報道》《新聞直播間》等多檔節目,深得領導和同事們以及廣大觀眾的認可和信任。
他獲得過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以及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除了大家在電視上看得見的工作,康輝在節目背后是怎樣工作的呢?
剛剛踏上工作崗位時,康輝面對電視新聞工作著實興奮,有熱情,但又茫然,缺的是方向。
于是,他向前輩羅京請教,羅京給他講了三句話:第一,學會自主學習,你必須具備一種觀察的眼光,一種學習的能力,要帶著你在實踐中觀察到的所有問題去自主學習。第二,要在“播”別人寫的稿件的同時“說”自己的話,把“播”與“說”的語言表達方式更圓通地融合起來。第三,要培養一種氣度、一種氣場、一種傳遞中國最強有力聲音的氣派。
這三句話,對初涉職業門檻的康輝來說,是一把打開大門的鑰匙。
羅京雖然已經去世,但他的這三句話以及他在26年3000多次播出中,從來沒有出過錯的職業輝煌,一直激勵著康輝。
康輝說:“我何其有幸,能得到羅京老師重要的、中肯的提示點撥,令我一生受用。”
身邊的前輩、長者有著豐厚的底蘊和經驗積累,作為新手要善于向前輩討教,康輝就很懂得敬佩自己的前輩,從羅京老師那里討教到了至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自己有了前行的方向和動力源泉。
人生逢良師益友,是成長的加速器。
看康輝,職場一些年輕人何不多抽點時間與長輩們好好聊一聊工作經驗呢。
新聞播音其實是一種緊張、單調、枯燥而苛刻的職業,康輝始終兢兢業業,堅守在三尺播音臺后。
什么是一個好的播音員?
由圖1可知,職前教師在解決數據分析相關問題時,其認知水平大多處于多元結構和關聯結構發展水平,達到抽象拓展結構水平的人數較少.同時,可以看到在應用數據維度上的問題解決好于數據分析方法和數據隨機意識,其中處于關聯結構水平的人數占比45%,處于抽象拓展結構水平的占比8%.
康輝說,日復一日地播電視新聞有點像開長途汽車,大多數時候風景似乎是尋常的,動作似乎是重復的,可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司機的駕駛意識和技術便凸現出來,技術高的可能做出一個花樣表演般的漂亮動作渡過難關,技術差的就此車毀人亡。播好新聞不是一時一次的表現,而是一種長期的工作狀態,是一種職業感,一種認真的職業素質。
一直以來,他都是把每一次播出當作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次,在播音之前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做文字稿的修改工作,把新聞導語做一番加深,讓它更適合電視新聞的播出。
康輝說:“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我是離觀眾最近的一個環節,我是最后一個把關人。我得保證從我這里說出去的話,能明白無誤地把意思傳達得準確而有道理。”
做任何一項工作,都要有一種深切的責任感,不論工作多么枯燥單調,都要煞費苦心地去做好,毫不懈怠。
康輝的“開好長途汽車”避免車禍的工作意識以及他要“當好最后一個把關人”的責任擔當,令人敬佩,值得我們捫心自問,自己對每一項工作都“把好關”了嗎?
對待工作,康輝心中時時都有一個標準。
他說,無論“說”也好,“播”也罷,都只是工具而已,關鍵要看是否與欄目搭配。就像螺絲與螺絲刀一樣,大號螺絲就得用大號螺絲刀,小號螺絲就用小螺絲刀,用大號螺絲刀擰小螺絲肯定不行。這并不是螺絲和螺絲刀個體的問題,而是組合不對。所以用“說”的方式還是用“播”的方式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執著的康輝總會盡全力達到他自己心中的職業水準,達到了,他才會感到問心無愧,感覺很踏實、很滿足。
面對工作,內心要有高標準的追求,努力做出自己的職業水準。
康輝善于繼承和創新,改進播音主持方式方法,他的隨機應變,大號螺絲就用大螺絲刀,小號螺絲就用小螺絲刀,表明他的工作技巧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如果我們都能把工作真正做到得心應手,嫻熟自如,那恐怕就達到了一定水準,才能無愧于自己的工作,也才會獲得領導和同事的肯定。
電視上康輝業務出色,在專業圈里有口皆碑。
20多年來,他所樹立的一直是低調踏實、穩扎穩打的形象,是靠每天通過每條新聞慢慢建立起來的。
所以康輝自己說:“我多年的經驗是,踏踏實實工作比出名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