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身份再次任杭州知府。剛一到任,就碰到了百年不遇的瘟疫大流行。杭州城里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求醫問藥的窮苦百姓。而城里竟然還有藥鋪囤積居奇,抬高藥價,大發瘟疫財。
面對病疫和不良藥商的黑心作為,蘇軾十分清醒,他知道,杭州為“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經過慎重考慮,他認為如果能創辦一家政府醫院,情況或許會較好掌控??墒情_設醫院需要大量資金,怎么辦?他同屬下商量后,決定采取募捐的辦法。在他們夫婦的帶動下,參加募捐的人越來越多,總算把資金募集起來了。于是,蘇軾招聘了部分醫護人員,在杭州眾安橋旁邊找到了一處官家的院子,辦起了一所名叫“安樂坊”的病坊。據說,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公立醫院”。醫院建起后,蘇軾立即派官員和醫生分赴各社區救治病人,同時免費發放食品、藥品。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載:
作饘粥,藥餌,遣吏挾醫,分方治病,活者甚眾。
史書還記載了一個蘇軾智斗無良藥商的故事:蘇軾建立安樂坊后,蘇夫人還獻出了娘家祖傳的秘方“圣散子”,這是治療疫病的特效藥。有個囤藥的藥鋪商販也身染疫病,請了好幾個名醫都沒看好,自己的藥鋪里也沒有特效藥了,聽說蘇軾“安樂坊”的“圣散子”有奇效,便讓家人去索要藥方。哪知蘇軾早就給他們量身定做了一個規定:只贈藥,不開方;只贈窮人,不贈富豪。有錢人用藥,每用一服,須捐助安樂坊紋銀百兩。聞聽此言,那無良藥商傻眼了,可是為了治病也顧不了許多,只好捐銀子買藥。蘇軾又用這些錢,在江干等處開了幾個分坊,方便百姓就近看病取藥,前前后后救活了數千人。
安樂坊在蘇軾的經管下,聘用僧人做掌管,獲得了長足發展。蘇軾離任后,安樂坊依然辦得很紅火。到了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兩浙官府上奏宋徽宗對安樂坊的醫生給予賜紫衣的嘉獎,紫衣當時代表官服,認可了醫生的官員身份,并將安樂坊改名為安濟坊。
蘇軾被貶惠州時,接到廣州太守王敏仲來信,說廣州疫癥流行,死人無數,請教蘇軾解決的辦法。蘇軾毫無保留地把在杭州辦藥坊治病救人的經驗介紹給他,于是廣州也照他的辦法,眾籌辦起了安樂坊,救活了不少百姓。
蘇軾眾籌辦醫的做法,對宋朝以后的國家政策影響很大。南宋初年則照此法在各地創辦了養濟院,同樣屬于官辦的醫療救助機構,在宋朝社會救助和醫療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