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漪


“疫情期間當事人怎樣立案?”
“疫情期間法院怎樣開庭?”
“執行案件怎么辦?”
“涉疫糾紛如何處理?”……
自2月1日本市法院調整訴訟服務和立案信訪接待方式、暫停現場服務以來,網上司法服務全面啟用已一月有余。疫情期間,法院工作如何開展,成為與當事人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
一個多月來,本市法院在確保安全訴訟的情況下,積極回應群眾司法需求,推動疫情防控和審判工作齊驅并進,在網上訴訟服務、網上調解和庭審、司法服務保障疫情防控工作三個方面交出了一張便民、高效與專業兼備的亮眼成績單。
便民:網上訴訟服務渠道暢通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盡量減少人員聚集又確保法院工作正常運轉,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司法服務保障,是擺在法院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為此,市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市高院)出臺12項意見,及時辦理當事人和代理人提出的各類在線申請,提供一站式線上訴訟服務,并引導公眾通過12368微信公眾號、“中國移動微法院”小程序、“一網通辦”訴訟服務等在線方式辦理相關訴訟事務,確保公眾的訴訟權益不受影響。
制度持續推進的同時,本市法院也不斷開發新功能,陸續上線了短信繳納訴訟費、執行在線談話、移動端網上信訪等新功能。
執行在線談話是市高院針對執行工作最新開發的功能。以往,執行法官外出執行時可通過“移動執行”APP完成執行互動的錄音錄像、發起網絡查控、給當事人推送執行過程信息,還可“一案”自動生成“一群”,方便執行案件的承辦法官與案件當事人直接通過微信群溝通。
“這些功能非常契合疫情期間執行辦案的需求,但是還不能滿足執行法官與當事人正式約談的需要。”市高院信息管理處處長曹紅星說,為了提升疫情期間執行的效率,市高院緊急開發執行在線談話功能,并于2月20日正式上線。
有了這一功能,執行法官坐在法院即可與當事人進行正式的視頻連線談話,并可全程錄音錄像、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筆錄、雙方在線簽名。執行在線談話功能上線僅兩周,已有49起案件的當事人或代理人與法官完成執行在線談話,其中10起案件通過執行在線談話執結完畢。
今年2月,全市法院網上立案共1.23萬件,同比上升88%;在線受理其他各類訴訟服務申請10.39萬件次,其中申請網上繳費、聯系法官、查詢個案等各類訴訟服務5.3萬件次;發送通知繳費短信13835條,其中4833名當事人通過繳費鏈接在線完成訴訟費繳納。
“這一個月是對本市法院網上訴訟服務的考驗,也是進一步全面推行網上訴訟服務的契機”,市高院立案庭庭長吳耀君表示,“我們將繼續加強專項培訓,逐步引導樹立網上辦案優先的理念,為當事人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高效:“云”庭審打破地域界限
庭審能否如期召開?還可以在法院參加庭審嗎?
特殊時期,不少當事人心生疑慮,對此,本市法院做足了“功課”。
2月以來,對公告案件、當事人要求開庭等案件,本市法院均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安排線下開庭。與此同時,為確保法官和當事人的安全,庭審中,法院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除外籍人士外,對所有來院人員啟用“隨申碼”檢測,在安檢處設置體溫監測點,在法庭全程佩戴口罩,并定時進行消毒,確保當事人和法官的安全。2月,本市法院已開展線下庭審8624件。
線下庭審安全有序進行的同時,本市法院也大力推進網上庭審、網上調解。
近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運用在線審理系統成功調解了一起國際貨運代理合同糾紛上訴案。該案中,一方遠在日本,一方身處上海,日方當事人受疫情影響不便來滬,雙方又迫切希望進行審理解決糾紛,于是,經過當事人同意后,法院選擇了在線開庭的方式。
這起相隔千里的“跨國”庭審僅用了1個多小時,最終雙方當事人在法庭的主持下成功達成調解合意。“不用回國就解決了問題,真的很方便。”當事人由衷為這場在線調解點贊。
為規范在線庭審的辦案流程,市高院還下發了《關于積極推廣并嚴格規范在線庭審的通知》,全力推廣在線調解和庭審工作。同時,全市各法院也大力推進互聯網法庭建設,完善軟硬件條件,通過網絡視頻設備在線進行質證辯論、提交證據材料、筆錄簽名等訴訟活動,保障庭審流暢、效果良好。2月,本市法院完成網上開庭、網上調解共2237件。
專業:公正審理保障良好生活秩序
疫情當前,面對以出售防疫物資的名義詐騙他人錢款的不法分子,本市法院也“毫不手軟”。
今年1月,一男子偽裝成歸國富豪,謊稱可用私人飛機從美國代購口罩,以此詐騙他人錢財17萬余元。3月3日上午9時30分,閔行區人民法院采用在線庭審模式,依法公開開庭審理了這起本市首例防疫物資詐騙涉刑案,被告人顏某因詐騙罪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半,并處罰金人民幣5萬元,違法所得予以追繳。
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對于涉疫情相關的刑事案件,本市法院積極研判,從嚴從快懲處擾亂防疫秩序、市場秩序、社會秩序等違法犯罪行為。截至3月6日,本市法院已受理假借銷售防疫口罩詐騙、毆打防疫志愿者、妨礙公務、非法經營等涉疫情案件8件,其中4件案件已及時宣判,均未適用緩刑。
另一方面,疫情來勢洶洶,對不少民商事合同的正常履行、企業正常復工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對此,本市法院開辟了涉疫情案件執行快速通道,高效化解與疫情防控有關的民商事糾紛,如徐匯法院5小時辦結一起涉疫情解封委托手續,避免了涉案醫院抗擊疫情工作受到影響;上海破產法庭緊急處置一家醫療科技公司的35萬只庫存口罩,使該公司口罩生產線及時恢復生產,產量預計最高可達每月500萬只,既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支持,又有利于提高債務人財產價值和債權清償比例,也為下一步推動企業救治工作打好了基礎。
此外,本市法院還圍繞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和群眾工作生活造成的影響,聚焦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積極研究疫情發生后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成立專項課題組,就疫情期間合同糾紛、破產糾紛、行政糾紛等47個問題進行研究并分期下發指導意見。如結合疫情對合同履行產生的影響,堅持利益平衡、合同嚴守、公平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處理民商事合同糾紛,依法適用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原則,妥善化解矛盾糾紛,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加大疫情防控期間對危困企業提起訴訟費用緩、減、免的支持力度,適當調低申請財產保全的危困企業的保證金比例或者采取靈活擔保方式,幫助企業紓解困難;堅持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和促進企業生存發展并重的原則,依法妥善處理因疫情影響而引發的勞動爭議,引導企業與職工加強溝通協商,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日前,本市法院已收到數起涉疫情的房屋租賃合同、商鋪轉讓合同等民事糾紛案件,案件審理工作已在有序推進中。
“接下來,本市法院將繼續壓實疫情防控責任,推動網上訴訟服務、網上審判水平實質性提升,依法、及時審理涉疫情的各類案件,為精準穩妥推進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創造良好法治環境,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市高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茆榮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