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魯
Zhang Da-lu1,2
(1.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31;2.蘇州大學藝術研究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 215031)
時值乙亥庚子中國人民辭舊迎新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猝然而至,從武漢迅速蔓延到全國,打破了傳統新年寧靜祥和的歡樂氣氛。面對疫情,黨中央對疫情防控工作高度重視,農歷正月初一,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戰斗號召。全國人民迅速行動起來,上下緊急部署動員,掀起了全面的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社會各界守望相助、攜手并肩,積極為抗擊疫情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合奏出一曲全民族乃至于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壯闊樂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這個萬眾一心、同抗疫情的重要時刻,作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師生,在蘇州大學藝術研究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中心的策劃動員下,在致公黨蘇州大學委員會以及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快馬加鞭,在第一時間行動起來,投入到以“同心·戰疫”為主題的設計作品創作之中,在短短數天時間內,創作出了一大批令人興奮的作品,我們的師生“同心聚力,除瘟戰疫”,用設計的力量,謳歌“戰疫”精神、宣傳防疫知識、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了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強調“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明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之“大德”。這也為設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指明了方向。如何在大的歷史事件的洪流之中,運用自己的專業所學,站在自己的角度更好地為國家、社會和人類的生存和命運盡到每個人的一份微薄之力,也成為了擺在設計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鮮活課題。此次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一場讓學生直面國家、社會的真實大事件,也是激發學生社會使命感,引導學生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能,義無反顧地站在社會服務前沿的“社會實踐”教育,從而真正實現設計教育人才培養“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1]。
公益海報是一種傳達正向社會價值和觀念的海報設計形式,作為現代設計文化和觀念的傳播者,它在有效傳達人類精神文化領域的主題下以富有表現力的視覺符號,在非凡的創意中注入文化理念,使設計與心靈對話,傳達設計文化的視覺語義和生命力,并成為反映時代文化、先進文化的傳媒代表[2]。人們在接受公益廣告的同時,也會感受到公益廣告的正向激勵作用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從內心激發出對公益廣告的高度認可和共鳴[3]。
在形式上,發揮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科優勢,運用公益海報的藝術形式服務疫情防控宣傳需要,針對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的優秀的公益海報設計作品,營造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和精神氛圍,無疑是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戰疫”手段。
疫情爆發后,全國上下行動起來,抗疫工作一片繁忙,作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師生,我們在第一時間行動起來,迅速建立了課題組,確定了“同心·戰疫”的活動主題,并設計了整體的主題視覺形象,為大家的設計提供了清晰明確的精神主旨。在設計創作內容上,時刻關注疫情變化,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以及疫情防控的需求,從社會公益的角度,動人事跡、善行義舉,深入生活,反映現實入手,由導師帶領研究生團隊收集整理了多個主題設計方向,確定了大致的主題方向,主要分為“宣傳動員”“防疫知識”“致敬英雄”“人與自然”“戰疫決心”“八方支援”“堅定信心”等,廣泛搜集了創作素材和資料,提供給大家作為設計基礎,隨后就迅速地投入到以“同心·戰疫”為主題的公益海報設計作品的創作之中。師生們在創作過程中,緊扣大的主題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創意表達之中。
疫情爆發之時,正值亥子交替,舉國人民闔家團聚的農歷新年期間,作品《保家衛國》(圖1)根據節日背景從傳統的朱仙鎮年畫門神吸取靈感來源,左右兩位威風凜凜的馬上門神,懷揣幼兒,佩戴口罩,形成合抱之勢,保護著我們的家園。創作傳達了在當前的局勢下,家家戶戶眾志成城,把守住我們每一道防線。所謂家國天下,保家才能衛國,全民同心,共同戰疫。作品提煉了民間年畫的濃烈色彩,藝術形式熱烈而具有民族裝飾感,創意概念直觀易懂,在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下傳達了保家衛國的美好意念。
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每一位國人的心,緊急時刻,全民動員,在最短的時間內,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軍人和志愿者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逆行者”的行列奔赴抗疫第一線,無數勇士用自己的鋼鐵之軀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沖鋒陷陣,投入這場除瘟戰疫的全民戰爭中來。作品《除瘟戰疫》(圖2)采用紅藍色調配合強烈的文字設計,形成穩定的三角形構圖,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力量感。作品抽取了戰疫過程中動人的局部場景和細節以小見大,通過版畫的形式進行設計表達,運用藝術的語言烘托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戰疫”畫面。

圖1 《保家衛國,同心戰疫》作者:張大魯

圖2 《同心聚力,除瘟戰疫》 作者:張大魯、王鷺
我們的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四面八方,作品《同心戰疫》(圖3)的作者是一名來自于湖北的學生,在這次疫情中,作者的親人不幸被感染了,也使她深深地體會到了病毒的恐怖,人的脆弱無助甚至絕望,但更是從抗疫的火熱場面中感受到人的堅強與愛的力量。作品創作選取抗疫戰爭之中如雪片一般紛紛飛來的全國各地的快遞物流單據和從全國趕往武漢的車票為創作素材,采用疊加堆積的圖形處理手法,用貌似平靜的視覺語言訴說了一個激動人心的火熱場面。于無聲處,更見深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物資與醫護人員向武漢涌來,全國人民肩并肩一起作戰,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武漢的情況逐漸好轉,相信我們一定會戰勝病毒,迎接美好的明天!
有效的抗疫措施宣傳也是此次公益海報的重點,作品《隔離之后便是春天》(圖4)采用了充滿現代感的抽象構成手法進行創意構思,水墨意蘊的黑色與綠色將畫面空間分割成若干個隔離的小方塊,每一個方塊象征一戶普通人家緊閉的大門,方塊中的小圓點代表門把手。同時從俯視的角度看又像縱橫交錯的隔離墻牢牢地封鎖了病毒。前面黑色分割線寓意有效地隔離措施,而后面的綠色則象征充滿希望的勝利的春天——以視覺空間的前后關系寓意了戰疫時間的前后進程。作品構思巧妙,視覺語匯輕松活潑,在充滿設計感的同時又蘊含了積極明朗的思想內涵。
系列作品的形式在宣傳的力度上有著明顯的優勢,作品《抗疫必勝》(圖5)從這次抗疫戰爭的多個方面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 個場景,巧妙地從成語的角度進行了創意構思,利用諧音的文案創作手法,擷取了“蝠(福)為禍始”“見利忘疫(義)”“不約而同”“漱(束)手就擒”4個成語展開了設計構思,運用鮮明的色彩和活潑可愛的卡通風格,講述了在疫情中暴露出來的源頭亂象以及針對疫情所需要采取的防疫措施,當防疫遇上成語,成為了這場戰役的文“防”四寶。作品風格輕松有趣,引人入勝,抗疫必勝,望這些成語早日恢復它的本來意義。
嚴重的疫情來勢洶洶,抗疫的工作刻不容緩,在政府的組織和專家的指導下,我們都要嚴守“不字訣”——不約、不聚、不串門兒,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就一定能打贏這場防疫戰! 作品《戰疫“不”字訣》(圖6)從針對抗擊疫情大力宣傳的角度出發,歸納出最切實有效的防疫措施,牢記“三不”秘訣,采用了幾何化的漢字設計手法和系列化的色彩以及視覺表現技巧,用文字和圖形筑起我們行動的堅實堡壘,將飛旋彌散的冠狀病毒的象征圖形阻擋在堡壘之外,從我做起,嚴防死守,將疫情牢牢阻擋在我們的防線之外,進而徹底將它消滅。

圖3 《同心戰疫》作者:周詩航

圖4 《隔離之后便是春天》 作者:李芳

圖5 《抗疫必勝》作者:李靈銘

圖6 《戰疫“不”字訣》作者:張大魯
在組織動員上,把主題創作活動當作目前特殊時期的工作重點,以設計團隊為核心,緊密發動本校師生、校友和社會藝術設計同仁,工作團隊的老師和研究生全部參與。值得一提的是,為響應新學期教學要求和主題的時效性,我們對視傳專業本科班級下學期的廣告設計課程提前進行了網上教學,有效地加入到本次創作當中。班級推動和團隊帶動齊頭并進,確保人人參與和創作質量把控。引導教學一線的專業師生在這個特殊的寒假期間合理安排時間積極進行創作,形成強而有效的創作力量。同時,按照主題創作劃分,緊抓重點題材,注重藝術創新,及時發布作品。利用靈活機動的網絡平臺以及廣泛的公眾號等媒體資源,及時推出了兩季在線展覽。
疫情爆發和防控過程恰逢寒假期間,無法進行常規教學,為因應歷史事件的時效性,我們將主題創作與假期課堂的概念有機結合。采用靈活機動的教學方法,將教學課題和研究活動安排在假期完成,使學生結構化學習與非結構化學習實現優化整合。疫情當前,在統籌組織下,身處天南海北的團隊教師與學生遠程連線、時時指導,靈活運用微信、騰訊會議等網絡平臺,積極開展了遠程的網絡課堂教學[4],通過“設計+責任+人生”的教育模式,展現出我們的設計專業師生同心協力、共克時艱的嚴肅責任感和使命感,既是為防控疫情貢獻一份力量,更是在實踐中接受了歷史大事件和社會大課堂的生動教育。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課堂”里,師生攜手同心,交上了一份份鮮活的戰“疫”作業和創作成果,我們的作品和團隊,也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大眾的關注和贊揚。
自“同心·戰疫”——2020 抗擊疫情公益海報設計展
第一季和第二季推出之后,迅速被“蘇州致公”“江蘇
致公”“中國致公”“蘇大統戰部”“蘇州大學”“新湖南”
及多家設計類網絡媒體轉載宣傳,并有一批優秀作品被“小米”等企業網絡端開發成為手機鎖屏主畫面,形成產學聯動的良好效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和關注。
通過這次在大的歷史事件來臨之際的設計學習和創作活動,我們收獲了很多的精神財富,也積累了寶貴的心得體會,國家對于抗擊疫情、保護民生的戰略部署,也為學校藝術設計院校師生積極創作、堅定信心、全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精神指南。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寒冷的冬天終將過去,春天的腳步堅實而清晰地向我們走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已是一片美好的春光。在這場全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戰“疫”之中,我們的老師和學生也都將得到專業和精神上的全面提升和成長,同時也必將成為
我們人生歷程中精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