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問文衛民
Wen Wen1Wen Wei-min2*
(1.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7;2.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76)
在古城南京,有句俗話:“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門東。”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簡稱“老門東”)位于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以東,因地處南京城南門(即中華門)以東,故稱“門東”,與老門西相對,是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京傳統市井生活縮影的老門東,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聚落。明代時期,老門東因商貿和手工業集聚,成為了南京重要的商業街區。 清末以后,逐漸轉為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區域。近代以來,老門東的商貿功能繼續衰落,所幸其總體格局仍保留至今。然而,改革開放以后,在中國近40 年的城市化過程中,由于決策部門缺乏保護意識,大量歷史古建在大拆大建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城市記憶面臨危機。在21 世紀初,破敗的老門東也面臨著拆與留之間的矛盾。2002—2009 年,經過多方努力,老門東地區才得以留存。為了在提高環境品質的同時挖掘此區域的歷史人文價值,南京城南歷史街區保護建設有限責任公司于2011 年啟動門東保護更新項目。老門東項目在修復設計之初,進行了詳細的實地測繪工作,按照“修舊如舊,落架重修”的原則,力求盡可能地保留古建筑,并還原其本來面目。歷經拆建之爭的老門東,最終在2015 年建成后向公眾開放。今天,通過使用現代的材料和建構方式,修復了老門東原有城市肌理,重塑了建筑形態,使得街區被賦予了全新的功能和內涵,適應了當下生活消費的需要(圖1)。
“五感”就是:形、聲、聞、味、觸,也即人的5 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在商業街區的景觀設計中,特別注重通過喚起消費者的“五感”記憶以營造“五感”體驗,從而提高歷史文化街區的消費檔次。同時,“五感”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
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人們閑暇時間增多,生活質量提高,精神消費檔次逐步提高,必然對體驗經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當今商業環境下,單一的購物環境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以場景體驗為基礎的商業空間表現得更有活力,并在市場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1]。對于沉浸式體驗的景觀設計,除了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之外,還要滿足人們對情景化體驗的需求,即人與環境的互動需求;例如,滿足游客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感官的情感體驗——俗稱“五感”體驗。在場景體驗的過程中,消費者的身心在場景體驗中得到了更大的享受,同時喚醒了歷史街區的情感記憶及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帶動消費行為的產生[2]。
地域認同感,即人們對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它是歷史文化與游客心靈的文化共振,能夠喚醒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南京人對南京的認同感則來源于作為六朝古都的輝煌歷史,因為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記憶,其商業空間的改造需要融合歷史文化元素,保留獨有的文化符號,擁有不可復制的“特質”,進而帶動當地的旅游消費,產生獨特的經濟效益[3],同時這種方式也更有利于保護和傳承老門東特有的文化,守護南京記憶,保存老門東的人文價值。

圖1 規劃改造前后的老門東

圖2 老門東街景
景觀設計中,要求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質、自然地理特征來實現場景的構筑,使當地人文景觀與游客產生場景互動,讓游客的精神文化與身體“五感”得到更高層次的體驗。做好歷史文化街區的場景體驗,要求景觀設計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技巧、充足的市場信息及跨學科知識,研究人的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及心理等要求,尊重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風俗,以延續場域記憶和歷史文脈,從形式美感和意境創造中去進行歷史街區的景觀設計[4]。
3.2.1 視覺感知與體驗 視覺體驗是指人們通過視覺觀察并感受“美”的體驗感受。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設計在視覺體驗基礎之上,主要是通過色彩、形態、肌理3 個方面來實現的。
(1)色彩:在視覺語言中,色彩是第一語言,也是渲染情緒和氛圍的重要途徑。不同的色調,不同的色彩都會給人的生理和心理帶來不同的感受。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在規劃設計初期,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質并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從布局規劃、堪輿理念、建筑風格、風俗習慣、氣候特點等層面入手進行規劃設計。老門東地處南京城南,基于江南傳統民居白墻灰瓦雅素明凈的特點,在色彩的搭配上主要以中明度中艷度的冷灰色系為主色,加以木色為輔色,以突顯該區域景觀寧靜、典雅的氛圍。在城市家具的設計上以中、低明度及中、低艷度的暖色系為主,原木的框架及暖黃色體現了老門東自然、質樸、沉穩的風格,并與灰白色的墻面交相輝映,使整體環境在豐富多元化的同時又能和諧統一[5]。同時,老門東也引入一些色彩豐富的創意雕塑來豐富灰黑色的主色調,打破老門東原街區色彩的單調感,使歷史文化街區更加具有商業空間所需要的現代活力與熱情[6](見圖2)。
(2)形態:在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的視覺形態處理上,注重環境構建的大小、長短、粗細、疏密、主次、方圓、虛實等方面的對比運用。在設計時,注重歷史文化元素的傳承,堅持建筑材料“修舊如舊”,對老建筑和地面的改造修復中大量運用舊磚瓦和舊石板,力求保留不同時期的建筑元素,保持原有街道空間的歷史風貌。在具體環境小品上有諸多創新,如在磚瓦鋪裝上結合抽象符號,以現代時尚元素融入到傳統古舊的建筑磚墻上,表達了傳統建筑在新時代的時尚表達方式;亦或是借助銅板地面浮雕、特色指示牌等既具有引導性,又能將老門東地區的歷史記憶和南京文化特征貫穿在整個街區,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圍。
(3)肌理:肌理泛指材料表面的紋理結構,即各種縱橫交錯、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紋理。肌理在景觀中也是重要的視覺焦點,景觀中的肌理包括紋理與質感,材料、建筑與植被等等,在微觀與宏觀中都能夠組成不同的景觀效果。老門東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在部分體現細節品質的地方運用傳統材料和傳統工藝加以改造,以體現江南城市質感和南京本土特色;同時在建筑外立面上引入爬山虎等攀援植物(見圖3),生長自由靈動的爬山虎與粗糙磚墻形成了視覺上的肌理對比,共同構筑了有歲月感的建筑外觀肌理。
3.2.2 聽覺體驗與表現 聽覺設計是歷史街區體驗設計中的重要內容。門東歷史街區的空間中注重塑造百年前的聽覺環境,如: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還原民國時期商販叫賣聲,通過播放蘇州評彈還原百年前的聽覺環境,憑著聲音塑造來營造良好的氣氛,抓住消費者心理,提升購買欲,提高商品銷售量[7]。在街區拐角位置通過引入自然造景來營造相應的聲音,例如:鳥鳴、流水聲、風吹竹林發出的沙沙聲等,從而形成了良好的聽覺感受。同時也可利用狹巷高墻的氣流變化所產生的聲音效果,營造歷史滄桑之氛圍。或是在特定節點通過碎石等發聲體在游客步道上,通過游客與物體的碰撞互動發出特定聲音[8]。以構筑南京特有歷史文化氛圍為目標,在原有日常聲音中增加有利于營造氛圍的聲音并減少與場所文化精神氛圍相沖突的聲音,從而使得自然與人文的聲音在人工有機干預下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讓游客感受到生活的趣味,激發對生活的熱愛。
3.2.3 觸覺感知與工藝 不同的材料肌理給人以不同的觸覺質感,景觀設計中的鋪裝是最直接的觸覺傳播介質。比如,石板、金屬材質的厚重,給游客穩重、堅實的感覺;塑料、陶瓷材質給人潔凈、細膩、流暢之美;粗糙的磚墻給人以歲月的滄桑感;半透明的窗簾給人隱約神秘之感;全透明的落地玻璃墻讓人感覺到寬敞、通透、明亮之感。老門東歷史街區的改造設計將多種材料融匯在一起,強調多種材料的質感對比與協調,使游客在體驗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當今時代的時尚特征。
在歷史街區體驗設計中,將觸覺設計合理地運用于景區之中,使得游客通過觸摸產生不同的感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圖4 所示老門東中的親水互動景觀,依靠小型噴水裝置和霧化器,吸引孩子們穿梭奔跑感受水帶來的觸覺感受[9]。隨處可見的浮雕墻、雕塑、城市記憶互動墻等都可以通過觸摸來調動游客的情緒,通過原物及其衍生出來的城市家具也帶來了獨特的觸覺感受。在與景觀裝置的互動中,游客得到了更好的體驗,從而增加了對老門東歷史文化的深度認識。
3.2.4 嗅覺體驗與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氣味對人們的生理、心理也能產生顯著影響。在綠植方面,通過種植鄉土植物品種,讓其散發自然的芬芳氣味,如:桂花香、葉香、草果香等,同時對氣味的濃度進行控制,芳香類植物與其他植物搭配種植,避免氣味過于濃郁產生負面效果。在人文方面,老門東歷史街區以南京美食為線索,以傳統美食烹飪散發的香味與歷史空間相映成趣,幫助人們找回遺失的南京味道,引起食客情感共鳴的同時也充分地表達了南京的美食文化特征。
3.2.5 味覺感知與視覺聯想 人們也會對色彩有一定的聯想,所以味覺可以用色彩表達。比如青色——澀,橙色——甜,褐色——苦等,此處的酸與甜其實是色彩從視覺上帶給人們的視覺經驗。也可以運用文學里的通感手法,將視覺和味覺通感,設計一些南京特有小吃的景觀小品,或是種植一些具有南京記憶的果樹,通過對形態的聯想賦予老門東味覺的體驗,味覺體驗也會直接影響人對空間環境的感知,苦的味道容易使人產生壓抑和悲痛的空間感受;甜的味道則會讓人對空間環境懷有喜悅、放松和甜蜜的感覺。

圖3 建筑外立面的攀援植物

圖4 親水互動景觀
在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設計中,通過對該區域文化內涵的充分挖掘,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時代的融合發展,再現了南京傳統民居聚集地的城市文化特征。在整個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的設計中,有機地將“五感”體驗融入到具體場景中,具體表現為以下3 點:首先,在規劃設計之初便注重融入地域文化,保留原有空間肌理和街區布局的同時注重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多維體驗,從而使歷史建筑、傳統美食、地域文化得以繼承,產生富有活力的新景觀和新空間。其次,設置門檻,有選擇性地引進商業業態,重點扶持本土非
遺文化業態;注重挖掘南京老城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的文化生活形態,并將其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促進地方文化再生,進而通過場景體驗感促進消費升級。“五感”體驗性景觀設計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讓消費者體驗城市的歷史文化、市民的生活方式,讓場景體驗與消費行為融合在一起,引領體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