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設計最好的時代。
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化,現代科技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一股大氣磅礴的力量,持續而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走向,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引擎。以互聯網、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這一輪科技浪潮方興未艾,不僅重構著人們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也改變著服務于人類生活的產品設計、生產和營銷。設計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依托科技創新的支撐和流行趨勢的引導,源于生活的靈感偶現得以迸發出更加豐富多元的設計表現力,它不僅應和人們的需求,同時也是社會眾多產業的交匯點。毫無疑問,與市場和技術一道,設計已經成為產業變革乃至社會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
近年來,在科技浪潮的帶動下,設計產業和設計教育在我國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設計在全社會的影響力也顯著增強。但繁榮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隱憂:部分設計背離傳統文化的精神,以過度設計、夸張設計的方式,過度消耗自然環境和資源。設計被世俗化綁架,過度追求商業溢價,過分強調產品在外觀上的標新立異,脫離生活本質。各類賽事較多,魚龍混雜,助長了浮夸之風,滋生了弄虛作假現象。在設計教育領域,也存在著脫離生活實際的誤區,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欠缺,也有打著“綠色設計”“簡約設計”的口號,實際卻是加速資源和能源的損耗、破壞環境協調性等不合理的設計行為。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需要對設計重新定義。首先,要堅持和運用系統思維。設計不僅關乎技術層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種觀念上的變革,從系統整體的視角深刻理解設計與社會、設計與生態、設計與技術、設計與商業的精微關系,確立設計的真正目標以及作用空間,以一種更為負責的道德心態去創造產品。其次,設計要著眼于未來。如果我們贊同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系統性方案,那么,就應該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培養從繁雜事物中捕捉事物本質的超前洞察能力。如果總是習慣從現在出發,致力于在眼前的泥淖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恐怕我們將永遠落在時代后面。再次,重新審視生活及本質。很多設計師都認為日常生活是設計靈感的來源,但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可以推動設計改進,材料以及制作的過程等會影響設計的表現形態,最終一個優秀的產品是以人為本的設計構思與精益求精的技術工藝水乳交融的必然結果,因為出色的設計是一種由人的內在需要出發的過程。說到底,設計源于生活需要,又歸于生活之中,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不應改變設計根植于人的本質。這,才是設計的真諦。
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設計會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百事和合》彩鉛畫(422*290mm)吳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