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源于中亞細亞,茶則源于中國,它們的結合是兩千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在江邊沙洲種植茉莉花,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種植茶葉,逐漸形成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茉莉花基地(濕地)—茶園(山地)”循環有機生態農業系統。該農業系統既保持了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又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生產效益。
福州市被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其地貌多樣,河網縱橫,森林覆蓋率達54.9%。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森林、濕地資源,為茶葉和茉莉花的種植提供了極佳的條件,形成了“土質山丘栽茶樹,平原沿河種茉莉”的景象。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涉及福建省福州市及6個縣(市、區)。目前,福州市轄區的茉莉花種植面積達1.5萬畝,茶園面積13.5萬畝。2014年,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福州茉莉花茶包括茶葉和茉莉花種植兩個方面,在當地,茶農們采取荔枝、龍眼和橄欖等果樹與茉莉花間作的復合種植模式,降低了病蟲害的發生率和單一種植的經濟風險。在原料的選擇上,福州茉莉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臺灣引種的單瓣茉莉,另一種是廣東引種的雙瓣茉莉;茶坯則采用榕春早、福州鼓山菜茶、羅源七境菜茶等適制烘青綠茶的品種。
福州茉莉花茶由茶坯和茉莉鮮花窨制而成,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可以窨制茉莉花茶。整套茉莉花茶的制作流程可以簡單概括為“窨制花茶七條椅,平抖蹚拜烘窨提”。2008年,福建茉莉花茶制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城市建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生產模式逐漸變得瀕危,花茶窨制工藝面臨著嚴峻考驗。近年來,福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福州茉莉花茶這一千年產業的發展,按照國家農業農村部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求,統籌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不斷提升產業整體水平。遺產有形,文化無價。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這一重要的傳統農業文化體系,正以全新的姿態歡迎世界各地的朋友前去品鑒。
(本刊記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