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確診了,我該怎么辦,還連累了家人!這個病能治好嗎?”
——確診患者的自我疏導
【實例】劉女士在單位組織的體檢中發現自己肺部占位性病變,隨后,在丈夫的陪同下前往當地某醫院就診,并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劉女士在出院后第7天開始出現發熱、咳嗽、乏力的癥狀,3天后因需要進行術后復查檢查肺部CT及血常規,檢查結果提示劉女士患上了病毒性肺炎,門診檢查新型冠狀病毒鼻咽拭子為強陽性,當時立即被醫院感染科隔離治療。此后劉女士的丈夫和兒子相繼出現咳嗽等不適癥狀,經查新型冠狀病毒均為陽性。隨后,劉女士的丈夫也入院隔離治療,兒子則因癥狀輕微,在家自行隔離治療。劉女士入院隔離治療后病情及情緒均不穩定,出現咳嗽及呼吸困難加重的情況,但其經常拒絕吸氧、輸液等治療措施,對治療極不配合。據了解,劉女士對于自己前往醫院進行肺部手術的做法十分后悔,同時也因為自己連累了丈夫和兒子而感到自責,覺得因為自己的關系而導致本來和睦的家庭支離破碎。不僅如此,在進行隔離治療期間,她還常常覺得這個病太嚴重了,根本治不好,不僅要花很多錢,還說不定會死去。
一、確診患者的心理變化
心理變化
患者出現情緒反應的強烈程度,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個體之間差異較大。常出現以下幾種情緒反應。
1.焦慮與恐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大多出現發熱、乏力、食欲差、呼吸困難、胸悶、氣喘等現象,其中,呼吸困難、胸悶等癥狀本身就會使患者產生類似于瀕死等極度恐懼的情緒反應。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從未有人研究過的病毒,目前尚無明確的特效藥,這就使得確診感染患者對于未來自己會是一個什么結果而感到極度的擔憂和不安。這些患者通常擔心病情惡化,擔心無法治愈,甚至會冒出很多可怕的念頭。同時,感染患者在隔離病房這種嚴格封閉的環境中,身邊都是全副武裝、忙忙碌碌的醫護人員,抬眼能看見的都是各種從未見過的醫療設備,再加上此起彼伏的監護儀器聲響,還時不時會聽到其他病患的痛苦呻吟或死亡的消息,這些狀況讓確診患者常常陷入深深的恐懼和絕望之中。
2.孤獨與寂寞。隔離病房是一個嚴格封閉的環境,病房內不能有家屬陪伴,同時,為了減少交叉感染,同病房病友之間應盡量減少接觸或不接觸,患者每天的活動空間就是在這個隔離病房中,活動最遠的距離就是從病床到洗手間的距離,甚至于重癥患者由于呼吸困難,氣喘嚴重,與家人電話交流都很困難,每天說得最多的就是醫生或護士查房時說的那幾句話。因此,確診患者經常會感覺到孤獨和寂寞,會有一種因為自己患病就被這個世界拋棄了的感覺。
3.后悔與自責。患者在發現自己被感染后通常會對自己之前的行為充滿悔恨,后悔當時為什么要去那里,為什么會被感染,之后為什么沒有跟家人隔離,為什么要跟家人和親戚朋友接觸,如果自己傳染給了他們該怎么辦,這一系列的后悔與自責使自己深深陷入其中,不能釋懷,覺得是自己害了所有人,自己是個“罪人”。案例中的劉女士就是因為自己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導致丈夫和兒子被傳染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
4.抑郁。突如其來的疾病,使得感染患者不知該如何面對這一事實,患者會出現喪失感、無助感,會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所有事情失去興趣,感覺自己成了家人的負擔,對生活充滿痛苦與絕望,出現無法堅持、失眠、食欲減退、性欲下降等身體不適感,嚴重時甚至有悲觀厭世的想法。
5.憤怒。憤怒是與挫折和威脅有關的情緒狀態,由于感染患者對自己不可預知的未來充滿恐懼,隔離治療的生活也充滿失控感,這些會讓患者感到無助和憤怒,這種憤怒不僅體現在對醫護人員的攻擊情緒,還體現在對治療的抵觸和不配合上。
二、確診患者的自我疏導
對于確診患者來說,身體在遭受疾病重創的同時,心理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脅,在對疾病恐懼、社交限制、環境封閉、有效治療缺失的狀態下,患者心理可能陷入崩潰和絕望的境地。心理問題會極大地影響疾病的康復,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調動機體功能。確診患者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1.正視疫情信息,客觀評估自我狀況。理性、客觀的認識疫情信息,能夠幫助穩定確診患者的情緒狀態,避免因片面、不實、情緒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患者情緒波動。新型冠狀病毒雖然有較強的傳染性,但絕大多數以輕癥為主,目前治愈患者數也在不斷上升。因此,確診患者應學會正確評價自己的病情與估計預后。既不低估病情、滿不在乎,也不盲目夸張,認為一旦患病,將必死無疑。
2.適度活動,規律作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免疫力在感染者康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患者在隔離治療期間,應適度活動,規律作息。確診患者可回顧自己近期的日常生活,檢查是否存在活動較少的情況,如出現每天臥床時間多于8小時(特殊的醫療要求除外),活動次數少于3次,長時間看手機等情況,可以適當安排一些活動,如每天走2000步、打太極拳或八段錦、完成讀書或聽音樂等。如果覺察到自己的情緒發生變化,就需要尋找合理的途徑宣泄情緒,允許自己表達脆弱。可以每天用5~10分鐘,將自己腦子里的想法和感受寫下來;也可以和家人、朋友通過微信、語音、視頻傾訴;也可以聽喜歡的音樂、畫畫等,如果感到難過、悲傷、絕望,也要允許自己通過哭泣的方式來撫慰心靈。
3.為自己營造安全感。雖然疫情很嚴峻,也存在很多未知的風險,但確診患者在面對疫情時,應通過積極關注,幫助自己營造安全感,以緩解疾病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
第一步:當你被隔離住院治療時,可以嘗試觀察和關注所處環境中能夠帶給你安全感的信息,比如:嚴格防控的住院環境、積極響應的醫護人員、國家和社會對疫病治療的物質支持、癥狀所得到的部分改善、心理壓力的減輕。
第二步:重復告知自己這些已經找到客觀存在的安全信息,通過不斷地暗示改變內心對疫情的消極認知。
第三步:注意體會當自己完成前面兩個步驟的時候,自己體會到的安全感所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是很輕微的,也可能是很強烈的。
4.保持人際聯系,學會放松。患者雖然在接受治療時被隔離在封閉的空間內,但應與外界保持聯系,如果病情允許,可以和家人、朋友打電話、發微信,從他們那里獲取支持,感受溫暖和力量。同時, 患者自身也應學會放松,保持平靜,以疏解壓力,改善情緒。
正念冥想方法可有效緩解感染患者的不良情緒。具體步驟如下:
(1)設置鬧鐘計時15分鐘。
(2)選擇一個讓你感到舒適的姿勢進行冥想。
(3)肌肉放松,讓自己完全平靜下來,慢慢從頭部到腳底逐步放松每一塊肌肉,從頭頂開始,慢慢向下移動,從頭頂到額頭、眉毛、眼睛、雙側的太陽穴、耳朵、面頰、鼻子、嘴、下巴、脖子、胸腔、背部、雙臂、手指、腹腔、臀部、小腿、腳掌、腳趾等。
(4)想象放松,可以找出一個曾經經歷過的,給自己帶來最愉悅的感覺、有著美好回憶的場景,可以是海邊、草原、高山等,用自己多個感覺通道(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去感覺、回憶。
5.尋求專業人員幫助。如無法自我調適,確診患者還可通過醫務人員、心理熱線或線上咨詢平臺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獲得可靠的有關疾病和相關服務的信息,向專業人員宣泄自己的負性情緒,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調整。如果確實有嚴重失眠、焦慮等癥狀影響康復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嘗試藥物治療。
“作為家屬,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被感染,我快崩潰了!”
——確診患者家屬的自我疏導
【實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家屬宋某是某酒廠員工。宋某妻子約1周前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宋某被要求在家隔離,進行醫學觀察。宋某初期感到害怕擔心,時刻關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相關的消息,反復在手機上尋找信息,總是覺得自己出現了“嗓子癢痛”“呼吸困難”的癥狀,擔心自己可能是被感染了,甚至控制不住地想如果妻子死亡,自己又被感染后家庭可能面臨的慘狀,宋某反復對自己消毒清洗,甚至相信網絡上的謠言,大量飲酒,以期殺死病毒,他又擔心會將病毒傳染給孩子,隨時戴著口罩,心慌心悸,坐臥難安,完全無法入睡。隨后,宋某逐漸出現憤怒情緒,認為妻子不聽勸告,不應參加同事聚會,害了自己和孩子。遂自行停止隔離,強行離開小區,后被民警強制勸回。
一、確診患者家屬的心理變化
作為一種突如其來的新型傳染性疾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家屬不僅需要擔心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后果,同時作為密切接觸者,還會憂心自己被傳染的可能性,并對這些情況對整個家庭的影響產生憂慮和擔心,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
1.否認。人在急性應激狀態下,第一反應常常為否認。不相信自己的家人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這一事實,認為是醫生診斷出錯,患者只是普通的感冒或其他肺炎;會反復地向醫生確定輕癥的可能性,抱有僥幸心理,以期望和幻想來代替現實,甚至可能出現對患者的癥狀視而不見,掩耳盜鈴的現象。
2.焦慮與抑郁。被確診患者的家屬這時既擔心親人的疾病及預后情況,又擔心自身是否被傳染,還擔心家里的孩子、老人等情況。會不自覺的四處收集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有關的資料,過分關注自身健康狀態及確診患者病情的變化,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生活上,部分人群可進一步出現睡眠問題。對確診患者的病情波動及身體出現的任何變化或不適都感到驚恐萬分,甚至會因過分不安而對患者的態度失控,使患者在感情上受到不良影響;嚴重時自身可繼發性出現心悸、氣促等軀體變化。此外,在醫學衛生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可能對網絡上的錯誤信息深信不疑,并采取相應措施,損害自己的身體健康。
患者家屬情緒問題如果持續發展未得到解決,可能會出現較為持久的抑郁或憤怒情緒。抑郁時,可出現情緒低落、日常興趣及動力減退、哭泣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可達到抑郁癥的程度。部分人會悲觀地 認為這種疾病無法治愈,或者擔心確診患者進一步將疾病傳染給子女等;憤怒時,可能會出現不配合國家防疫政策,不戴口罩到處亂竄、網絡發泄情緒等,或簡單地認為親人若是無病,就不會有這些不幸和麻煩,責怪患者,如實例中宋某責怪其妻子不該參加集會。
3.隱瞞。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染性強,社會大眾普遍出現了對此病的恐懼及擔憂,對患者的排斥,甚至對疫區人員的排斥和辱罵等不良反應和行為。患者家屬可能由于怕遭人嫌惡、回避等原因,對外隱瞞親屬患病情況,唯恐被人得知,甚至治療都偷著進行。
4.懷疑。面對完全未知的新型疾病,政府公布的每日確診及死亡人數逐日升高,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聲音的信息,這些都會讓患者家屬出現懷疑態度,并表現出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擔心主治醫生經驗或資質不夠,想要帶患者逃往醫療資源更為先進的地方,對治療缺乏信心。
二、確診患者家屬的自我疏導
確診患者家屬在面對親人染病,自身可能被病毒感染時,會產生一系列不良情緒反應。因此,確診患者需要進行有效疏導、有效管理、適度控制來進行心理干預,應做到以下幾點。
1.認識清楚自己的情緒。患者家屬應時時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情緒。假如當你因看到某些人員防疫不力而在網絡隨意謾罵時,這時應該問問自己:“我為什么會這么做?有什么感覺?”當你察覺到自己的憤怒情緒時,你就可以對自己的憤怒做更好的處理。許多人不愿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但人有七情六欲,不可避免,壓抑情緒反而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學習認識自己的情緒,才能在情緒激動時對自己進行管理和疏導。
2.適當地宣泄不良情緒。確診患者的家屬也需要釋放壓力,給情緒一個宣泄口。傾訴是很好的方式,可選擇一個比較好的傾聽對象,傾訴自己的不開心和擔憂。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傾訴對象,也可以對著自己的手機進行錄音,講完后自己傾聽幾遍,然后刪掉,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宣泄作用。
3.給自己獨處的空間。在特殊時間,確診患者的家屬可以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來放空大腦,做些使人愉快的事情。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家人。
——特殊人群(老年人、兒童、孕產婦)的自我疏導
【實例】王女士是一位妊娠28周的“準媽媽”。2周前,王女士的丈夫參加公司年會,后來得知年會上有一位同事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從此之后,王女士就開始擔心自己的丈夫是不是被感染上了,自己也有可能因為丈夫而被感染。此后,王女士開始出現入睡困難,心煩意亂,亂發脾氣的癥狀,還會不停地去看關于疫情的消息,但是看到的都是一些不正面的消息,這讓王女士越來越感到害怕,害怕自己被傳染上,害怕自己肚子里的寶寶發育不健全,害怕自己的孩子不能生下來。
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變化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時,相對于普通人群而言,兒童、老年人、孕產婦這類處于生理與心理特殊時期的人群則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不僅由于生理上免疫力相對低下所帶來的弱勢地位,更是由于特殊時期復雜的心理環境所帶來的多方面挑戰。
1.緊張、害怕、不安、擔憂、無助與絕望。疾病來襲,因其高傳染性而產生的常見情緒反應通常表現為惶恐不安、害怕、緊張,甚至會出現無助與絕望等情緒。兒童雖然無法理解目前的情況,但可以通過周圍成人的行為、情緒變化而感知到危險的存在,由此也產生相應的情緒反應。但由于兒童的表達方式不同,8歲以下的兒童可能會出現過分糾纏親人、難以與親人分離等表現;9~12歲的兒童可能會出現發脾氣或攻擊他人,過分在意父母情緒的反應。
2.警覺性增高。由于擔心疾病,夜晚難以入睡,即便睡著了仍然眠淺多夢、易驚醒,或者反復做噩夢。對于環境及周圍人表現出過度擔心,反復清潔觸碰過的東西;周圍出現打噴嚏或者咳嗽的人,便惴惴不安,擔心是否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擔心自己被感染,甚者會因此與周圍人發生沖突;一旦自己出現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癥狀,就擔心自己是否被傳染。
3.軀體不適。取代情緒上的不適,部分人可能出現反復的軀體不適,如無任何原因的頭暈、頭痛、疲乏、呼吸困難、腹痛、腹瀉等癥狀。
4.焦慮、抑郁。特殊人群處于生理及心理的特殊狀態下,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如孕產婦,由于正處于孕期,激素等急劇變化可導致情緒不穩定,加之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壓力,更容易出現持續煩躁、焦慮、恐慌、坐立不安等表現,嚴重時可能出現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活動減少、體力下降、食欲減退、體重下降、自卑自責等抑郁情緒,甚至可能產生自殺的念頭。對于兒童及老年人,他們處于相對弱勢的社會地位且自我掌控性較低,因而也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
二、特殊人群的自我疏導
1.建立安全的生活環境。熟悉穩定的環境及充足的飲食可以使老年人、兒童、孕產婦這一類特殊人群更好地建立安全感。當條件不允許時建議給予這類人群相對安靜及舒適的環境,幫助增加舒適程度,建立充足的安全感。特殊人群應按照以往的節奏生活,規律作息。
2.充分表達情感,獲得情感支持。鼓勵并傾聽特殊人群個體對疾病的內心感受,認可其目前所表現出的恐慌、緊張、害怕、焦慮等情緒,不強求勇敢與堅強,積極給予支持及陪伴。適當時可以給予共情,向特殊人群個體表達自己對于疾病的擔心。
3.由家人或熟悉的人進行照顧。特殊群體應盡量由家人提供照顧。但當家人因需要進行隔離等情況無法親自照顧時,盡量由熟悉的人進行照顧,以幫助建立安全感。
4.明辨信息,防止誤導。 特殊人群對于報道的信息內容應進行適當篩選,避免因錯誤信息而導致內心出現害怕、恐慌、焦慮等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