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言
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地生根,我國綠色債券也發展較快。截至2019年底,我國累計發行綠色債券超過1.1萬億元,有效助力綠色發展、綠色轉型及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綠色債券發展新篇章,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首先是標準先行,引導綠色債券規范有序發展。只有真正符合綠色標準的債券,才可以被認定、被貼標。應構建國內統一、與國際接軌、清晰可執行的綠色債券標準體系,從制度建設、產品服務、操作流程、風險防控等多角度全面系統規范綠色債券發展;分步構建包括綠色債券分類標準、評級認證標準、信息披露標準、統計和數據共享標準等,實現綠色債券認證、統計、監管的“有標可依”。
其次是創新引領,提高綠色債券市場流動性。綠色債券項目的融資需求具有多層次性和多樣性,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產品創新,增加產品多樣性。如通過發行綠色資產擔保債券、綠色貸款抵押債券等創新產品,推動綠色資產證券化發展;通過編制投資型綠色債券指數,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業績比較基準和投資標的;通過開發更多二級市場交易工具及相關衍生品,提高綠色債券市場流動性;通過降低綠色債券質押條件、適當提高綠色債券回購折算率,增強綠色債券回購便利度。
再次是多方合力,推動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如不斷完善促進綠色債券發展的正向激勵機制,包括提供財政貼息、稅收優惠、風險補償、信用擔保等舉措,降低綠色債券發行成本,提升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可適當降低綠色資產的風險權重,給予相關業務較低的資本占用;適時推動綠色債券納入常備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的質押品范圍;鼓勵綠色債券成為國庫現金管理質押品;培育綠色產業生態,積極發展綠色產業園區,實現示范引領作用;對負責任的綠色投資者進行激勵,讓更多投資者愿意投資綠色債券。
最后是未雨綢繆,防范綠色債券的隱性風險。發展綠色債券要守住風險底線原則。當前我國綠色債券的風險點主要集中在綠色項目界定不準確、信息披露不完善、認證評級不規范、未有效實現環境外部效應內生化這四個方面。應提高對綠色債券風險的識別能力,提高環境標準要求,提升綠色債券的可持續性;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風險壓力測試,完善綠色項目投融資風險補償機制;通過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對綠色債券進行識別、貼標、監控,完善綠色債券監管政策工具箱,提高數據真實性;通過建立公共環境數據平臺,完善綠色評級和認證,強化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要求,以提升綠色債券市場透明度,為綠色債券發展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走綠色發展的道路,牢牢把握“綠色機遇”,加快發展綠色債券,切實增強“綠色動力”,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中國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責任編輯:商瑾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