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珠
巡回醫療“是由城鎮醫療衛生人員組成的支援基層、農村的醫療隊伍。是彌補農村、基層和落后地區醫療條件嚴重不足和缺陷的好形式,是更好地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的一種重要措施。”[1]而巡回醫療最主要的形式便是農村巡回醫療。1965年1月,衛生部發出《關于城市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防病治病工作的報告》,報告規定北京市作為全國農村巡回醫療的試點,城市醫務人員有固定比例的人員去農村開展巡回醫療工作。從此,北京市掀起了城市衛生人員下農村送醫送藥、培養半農半醫的熱潮。
一、歷史背景
1.城鄉醫療衛生條件差距大
為了緩解城鄉醫療衛生水平差距大的問題,我們國家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動了農村巡回醫療。新中國成立初,北京城內的各級醫院就已完備,醫療科研機構繁多,公共醫療資源豐富。與城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此時北京市很多農村沒有衛生服務組織,“剛解放時,全北京郊區醫務人員只有262人,沒有一所鄉、鎮醫院,只有三個衛生保健所,傳染病經常流行,嚴重的威脅著人民的健康。”[2]而且,當時農村環境衛生更是不堪設想,街道高洼不平,糞便、污水、垃圾到處可見,雜草叢生。以至于農村流行著“小病躺、大病扛,重病等著見閻王”的俗語。[3]
這一時期,北京市城鄉醫療資源的分配差異十分明顯。1958年,郊區縣以下的醫務人員還僅占全市三萬多醫務人員的8%(不包括縣級醫療機構人員),衛生人員也僅占5%,農業人口平均每千人有一點一名醫務人員。[4]到1964年村級衛生機構由1958年的179個縮減到77個,工作人員由1958年的3848下降到1164人,[5]在衛生技術人員分布上,高級衛生技術人員69%在城市,31%在農村,其中在縣以下的僅占10%。中級衛生技術人員城市占57%,農村占43%,其中在縣以下的僅占27%。農村的中西醫不僅按人口平均的比例大大低于城市,而且多數人的技術水平很低。在經費使用上,1964年衛生事業費中,用于公費醫療占27%,其中用于縣以下的僅占16%,用于八百三十萬享受公費醫療的人員的經費(幾乎等于城市醫療經費),比用于5億多農民的還多。[6]1965年,郊區的醫療衛生條件比城區相差懸殊為城區平均每千人口有7.4,農村只有1.1。[7]有的鄉鎮建立了衛生院,但90%是聯合診所,衛生工作人員復雜,技術水平低,與市區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相差甚遠。城鄉之間醫療衛生的差距有緩解,但是緩解不是很有效。
城鄉居民醫療待遇差距也很大。1952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了《關于全國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指示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北京市在7月、10月開始對所屬國家工作人員先后實行醫療的公費門診和公費住院。[8]從1952年開始,國家工作人員憑公費醫療證到指定的醫療機構就醫,還享受定期免費體檢,年老體弱退休者,終身享受公費醫療待遇。城市國家工作人員基本消解了看病就醫的經濟壓力。與城市醫療優待條件相比,農民的醫療待遇相差甚遠。1956年農村實行集體經濟以來,合作社雖抽出一定的公益金應用到醫療衛生方面,但具體分派到農民看病吃藥的報銷比例很少。而合作化初期,農村分配方式實行供給制和工資制相結合,農民最終到手的現金有限,也無錢在醫院就醫,只有富裕一些的農民才有條件到公社或鄉鎮醫院就醫。正是這種城鄉衛生條件的差異,為北京市農村巡回醫療的實施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2.政治運動的影響
北京市農村巡回醫療的發起是在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大背景下開始的。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下,農村建設出現了“五風”[9]等問題。針對農村問題,1964年底至1965年初,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開全國工作會議,制定并通過了《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即“二十三條”),主張通過群眾、干部、工作隊三結合的方式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北京郊區廣大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開展起來的氛圍中,為了進一步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5年1月19日,衛生部黨組發出《關于城市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防病治病的通知》,規定今后城市經常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為農民防病治病,并作為一種制度長期執行下去。
隨后,中央衛生部下發的相關文件、通知、報告等對農村巡回醫療的組織領導、經費開支、主要任務、工作方法都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將農村巡回醫療逐漸制度化。
第一個文件是1965年1月20日衛生部頒布的《關于城市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防病治病工作的報告》。報告對巡回醫療隊的組織領導、工作開展時間、工作方法、收費標準做了詳細的要求。[10]具體規定四個方面:(一)醫療隊分配在公社、生產隊,配合當地基層衛生醫療組織衛生工作。(二)工作時間為三至六個月。(三)醫療隊除進行防治和調查農村多發病常見病、幫助培訓基層衛生人員外,適當的組織他們深入貧下中農群眾,接受思想教育。(四)醫療隊應按當地合理收費標準收取費用。貧下中農出不起醫藥費的可以減免。[11]至此,北京市農村巡回醫療的組織和開展有章可循,有規可依。1月21日,毛澤東對此報告批示“同意照辦”。1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衛生部黨組《關于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問題的報告》,報告指出城市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防病治病工作是當前衛生工作適應社會主義革命的需要,是促進衛生隊伍革命化的一條有效途徑。至此,北京市農村巡回醫療的組織和開展開始變得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第二個文件是1965年1月31日衛生部發布的《關于城市組織巡回醫療隊配合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防病治病的通知》,該通知規定了農村巡回醫療隊的主要任務、工作方法、經費開支、注意事項等。具體規定如下:(一)醫療隊的任務。1.為農民群眾特別是貧下中農治療疾病。2.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保護婦兒的健康。3.為生產隊培養不脫產的衛生員與接生員,并加強對基層衛生組織的技術指導和技術訓練。4.參與基層衛生組織的整頓、清理和建設工作,其中重點任務為培訓農村半農半醫。(二)醫療隊的工作方法主要以防治當地主要疾病和多發病為中心,實行定點與巡回相結合,培養農村衛生干部。(三)經費開支。1.實行減費、免費的原則,藥品收費應執行批發價。2.醫療隊所需的醫療器械,醫療隊人員的工資、辦公費、差旅費和基層培訓干部的費用,由原單位開支。(四)注意事項。1.醫療隊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2.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反對特殊化,生活要艱苦樸素。3.盡量參加當地的集體生產勞動,密切同貧下中農聯系,培養工農感情,認真的鍛煉和改造自己。4.樹立為貧下中農服務的觀點,關心貧下中農的疾苦,堅持合理用藥,減輕群眾的經濟負擔。5.加強團結和紀律性,同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12]
上述兩個報告、兩個批示和通知不僅為日后農村巡回醫療工作的開展作了具體規定,指明了方向,也為定時定點定人為農民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將農村巡回醫療模式化和常規化。
在中央的號召下,全國各大城市醫療衛生系統掀起了組建巡回醫療隊支援農村衛生事業的浪潮。截止1965年4月,全國各省市共派出1521個醫療隊,共18690人深入農村開展農村巡回醫療,其中北京市共有13個醫療隊。
1965年9月21日,衛生部發布《關于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報告》,規定市屬、區屬、縣醫院、公社衛生院、防疫站,婦幼保健站等衛生機構,應適當調整合并,要經常組織三分之一以上的衛生人員深入農村,進行巡回醫療、預防疾病、計劃生育及培訓基層衛生人員等工作。[13]這份報告將巡回醫療的人員數固定下來,確保每年要有三分之一的人員參加農村巡回醫療。北京市委和衛生局轉發了這些文件通知和報告,按照中央的指示、規定開展農村巡回醫療工作。
3.毛澤東的“六·二六”指示
農村巡回醫療于1965年前后全面發動,是深受毛澤東“六·二六”指示的號召。毛澤東一直體恤農民疾苦,致力于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并要求衛生系統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號召城市醫務人員支援農村衛生事業。蘇維埃時期,他在《長崗鄉調查》中便指出:“疾病是蘇區一大仇敵,因為他減弱我們的革命力量。如長崗鄉那樣,發動廣大群眾的衛生運動,減少以至消滅疾病是每個蘇維埃的責任。”[14]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論述:“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所謂掃除文盲,所謂普及教育,所謂大眾文藝,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15]他號召廣大知識分子到農村去了解農民的需要,開展社會改造、教育和衛生等工作。“積極預防和醫治人民的疾病,推廣人民的醫藥衛生事業”。[16]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中國共產黨終于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毛澤東繼續致力于改善民生。他關心傳染病和地方病等疾病的防治,曾親自視察血吸蟲病疫區,領導黨和政府制定了很多改善農村衛生狀況的政策,比如發起愛國衛生運動,制定衛生建設四大方針等。他把衛生防疫和公共醫療工作看作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并主張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
在關注醫療衛生政策走向的同時,毛澤東還痛恨醫療衛生行業存在的官僚主義。針對北京醫院高級干部保健存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助長生活特殊化的現象,1964年8月10日,他在衛生部黨組《關于改進高級干部保健工作報告》的批語中,提出三條改進高級干部保健工作的辦法,其中第一條和第三條為:“取消專職保健醫生、保健護士制度。取消存在于高干保健工作中的一些特殊化的作法。”[17]在他的建議下,在全國范圍內撤銷了高級干部在醫療保健方面的特權,取消專職保健醫生、保健護士的制度。很多高級醫療機構逐漸向普通大眾敞開,不再根據個人職務高低區別對待。
長期以來,毛澤東要求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號召廣大城市醫務人員支援農村。1965年前后,毛澤東發起“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號召,農村巡回醫療全面發動。1965年6月26日,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向他匯報工作,提到全國的醫療資源情況,說中國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高級醫務人員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占25%,城市則占去了75%。這組數字,使毛澤東很生氣。之后,他在和身邊的醫務人員談話時說:“衛生部的工作,只給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五服務,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還是老爺。而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農村,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18]根據毛澤東的談話,衛生部發出“將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村”的重要指示,進一步擴大農村巡回醫療隊的規模,為農村送醫送藥,防病治病。[19]這就是“六·二六”指示的由來。
在毛澤東“六·二六”指示的號召下,1965年7月24日,周恩來召集衛生部部長、副部長談話時,對衛生部工作作出明確的闡述:“動員醫療隊下鄉,首先要號召為人民服務。所謂為人民服務在目前看來就是為占人口85%的農村人民服務,因為農村人口占大多數,毛主席講要為大多數人服務,就是為農民服務。[20]1965年9月4日,時任衛生部農村醫療預防處科長張自寬撰寫的《切實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在《人民日報》社論發表,他號召:“各衛生部門要堅持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為改變農村的缺醫少藥面貌,保護廣大農民的健康,促進農村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而努力奮斗!”[21]
在毛澤東“六·二六”指示、周恩來和《人民日報》社論號召下,北京市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逐步向農村傾斜,最主要的方式是派巡回醫療隊為農民送醫送藥、防病治病。
(待續)
參考文獻:
[研究現狀]劉守華在《炎黃春秋》2017年第1期發表的《“把醫療的重點放到農村去”----1965年巡回醫療隊下鄉紀實》,以新聞報告的形式對1965年北京農村巡回醫療隊的組建、分布情況、主要任務以及對當時農村衛生和建設的作用作了相關闡述;馬冀的《醫療下鄉與國家建設----以1965年通縣為中心的考察》(《黨史研究與教學》2014年第2期)和馬冀和、劉守英的《1965年北京市農村巡回醫療運動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7年第1期)兩篇文章都主要以1965年北京三批巡回醫療在通縣工作開展為例,將醫療下鄉置于國家鄉村社會建設的框架中,探究北京市農村巡回醫療在通縣的具體實踐,為筆者研究北京農村巡回醫療提供借鑒意義。周琳的《在甘肅民樂巡回醫療的北京“6·26”醫療隊》(《北京黨史》2012年第5期)介紹了1967至1977十年間北京“6·26”醫療隊在甘肅地區巡回醫療的大致情況。
[1]秦志華等主編《中國農村工作大辭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915頁。
[2]北京市衛生局:《北京市衛生工作簡介》,1972年12月,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135-2-454。
[3]王康久主編《北京衛生史料:醫療篇 》(1949-1990),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年,第83頁。
[4]北京市衛生局:《衛生局黨組關于貫徹執行中央和毛主席對衛生工作指示和情況報告》,1965年8月25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135-1-853。
[5]《北京衛生志》編纂委員會編《北京衛生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年,第867頁。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生部關于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報告》,1965年9月21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 135-1-1529。
[7]北京市衛生局:《衛生局黨組關于貫徹執行中央和毛主席對衛生工作指示和情況報告》,1965年8月25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135-1-853。
[8]《北京衛生志》編纂委員會編《北京衛生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年,第317頁。
[9]共產風、浮夸風、命令風、對生產瞎指揮風、干部特殊化風。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黨組:《關于城市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防病治病工作的報告》,1965年1月19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135-1-1529。
[1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黨組關于城市組織巡回醫療隊下農村配合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防病治病工作的報告》,1965年1月19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135-1-1529。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關于城市組織巡回醫療隊配合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進行防病治病的通知》,1965年1月31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135-1-1529。
[1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生部關于把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的報告》,1965年9月21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 135-1-1529。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7頁。
[1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8頁。
[1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3頁。
[17]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中央文獻出報社,1996年,第124-125頁。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年,第507頁。
[19]北京市衛生局:《衛生局黨組關于貫徹執行中央和毛主席對衛生工作指示和情況報告》,1965年8月25日,北京市檔案館藏,檔案號:135-1-853。
[20]張自寬:《親歷農村衛生六十年—張自寬農村衛生文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54頁。
[21]張自寬:《親歷農村衛生六十年—張自寬農村衛生文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2頁。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2019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