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平
這是一個由心血、筋骨、情懷鑄就的城市,曾經不畏艱辛的人拉肩扛、身體攪拌泥漿已凝成了不朽的意象,這種意象浸透著石油人的靈魂,鐫刻在了后來者的心上。這是一座精神圣城,奔涌的熱血在健碩的骨骼里汩汩流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如火炬一樣蒸騰,在曠野和天空中燃燒成盛大的氣象。
一個聲音還在吶喊: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鏗鏘的聲音擲地有聲,如天宇下的滾雷在百里草原上鳴響。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新一代石油人的優秀分子,熱血沸騰,腳步鏗鏘,高擎火炬,“呼啦啦”豪邁地撲向草原。他們身手矯捷、目光如電、豪氣沖天,把高貴的精神承接過來,又精心播撒于油田。
現今,每一個生活在油田的個體,都以其獨有的生活方式,穿行于紛繁的社會通道之中,享受了快樂也感知著痛楚,無法回避人與人、人與物的情感牽絆與利益沖突。人們回眸審視過往的艱苦歲月,紛繁的情感與多種利益在此達成共識——石油會戰以來的崇高影像還在悠遠地延綿。很難想象,在無往不為商、開口即談錢的喧囂世界,人們的精神觸角還依然探進雪泥鴻爪的時光深處,尋找著那久遠的一處處閃爍的鮮亮。令人欣慰的是,精神的根須已扎進生活的底層,每一個石油人心里總能找出蘊蓄著溫熱的深刻記憶。
這種鐫刻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遷流中的深切體味,一旦被作家敏銳捕獲,便不再蟄伏沉默,就如鼓脹的西瓜一樣炸裂,在聚積之后赫然地鮮活迸發,就有可能把我們龐雜的情感根系從生活的泥土里濕漉漉地拔將出來。于是,一場大愛大恨亦或大喜大悲的藝術作品就從依稀的朦朧推到了多彩的眼前,作品來自于歲月沉淀、生活實踐的啟發與哲思,來自于創作者宣泄情緒的沖動,這就是文學承載情感的價值所在,也是作家們的創作初衷。
不朽的精神與深沉的情感,締造了文學富礦。毫無疑問,油田不僅是石油富礦、精神富礦,亦是創作富礦、培植作家的富礦。有幸生活在油田的作家,情感一直被走遠的一群人的背影牽扯。這是石油人獨有的情感。石油作家應該在這絢爛的富礦里,挖掘出更多的文學鉆石,獲取更多的藝術瑰寶,以此豐富石油作品獨有的精神內涵。
文學是高貴的,需要思想高貴的人來搭建。文學的高貴就在于它巧妙地揭示人性,透視時代變化,反觀人們心理的迥異,傳遞向上向善的取向,讓人們的靈魂受到洗禮,正義得以弘揚。這是高揚人類文明進步大旗的一種生活態度、生活內涵,是人類社會與個體生命賴以支撐的共同價值與崇高信仰。我想,體現石油作家價值信仰的,就是要堅守大慶精神的內核,并不斷豐富其精神內涵。由此可見,石油作家的責任是多么重大和崇高。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這句老話很精到。文藝是時代的號角,作家是時代的先鋒。作家的作品往往隱喻著自身的形象,稍有留意,我們就會在塑造的人物里找到作家靈魂的影子。設若一個作家沒有責任擔當,沒有心懷百姓憂樂的大義,沒有對石油赤誠的情懷,要想創作出反映“油味”的好作品,是難以想象的。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首先是要塑造好自己的靈魂,走上思想的高峰,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人格操守的示范者,才能成為精神文化的傳播者。石油作家,就是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指導,加強知識積累、思想修養、藝術訓練,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斷提高自身涵養、職業操守,講品格、守藝德,揚企業正氣,弘時代美德,做到人品、作品俱佳,以優秀作品和高尚情操樹立良好形象。
文學的創作源泉是熱騰騰、活脫脫的生活。石油作家離開了石油的源頭活水,一切創作都是無根之萍。只有把為一線員工書寫、為石油抒懷傾注筆端,作品才能“油味”、品位紛呈,創作之路才能愈走愈寬。就是現在,我的靈與肉常常游離,肉體還在喧闐的城市忙忙碌碌,靈魂卻悄悄地潛回了久違的鄉下體驗著清雋靜美。喜歡掀動媽媽白發的微風,喜歡洗濯爸爸衣襟的細雨,喜歡在田野、溪水、榆樹、籬笆間穿行,更喜歡鄉下人的誠厚、樂善以及質樸堅韌的群體意象。這是鑲嵌在我心里的原生初始的濃烈情感,是我少年時熟識的生活,也往往是激起我創作的鮮活氣息。
石油作家與石油朝夕相處,是絕好的優勢,但并未表明他們就稔熟了工人的脾性;只有把雙腳“插入”石油的滾熱里,泡在鉆井、采油、科研等一線汲取營養,設身處地感知普通人的情感、情緒,身心才能有痛快淋漓、深入骨髓的生命體驗,雙手才能捧出石油的芬芳。
石油基因與石油文化是濡養作家心靈與情感的血脈臍帶,也自然成了創作者理想信仰、精神價值的挖掘地。可以說,石油作家情感的抒發與表達,必須要契合石油工人內心的喜悅與憂傷,隨他們的心靈舒張脈動。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總是與波翻浪涌的情感糾纏不清,文學就成了情感洪峰的出口。作家的職責與技巧,就是借助作品宣泄情感的同時,讓人們獲得人生的啟迪、溫情與美好。
文學是要反映時代精神的,它是人與社會的一面鏡子。因此,石油文學要傾力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反映企業的創新發展,塑造石油人艱苦卓絕、拼搏奮進的群體藝術形象。在價值多樣、標準多元的當下,那種具有滿足人們心理期待、撥動員工心弦的文學作品,極具引領風尚、塑造靈魂的功能,是可以矯正、拯救人的靈魂的。創作出石油一線火熱生活的有地氣、有筋骨、有溫度的藝術作品,是石油作家當仁不讓的職業使命,是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時代要求,也是有品位的作家本人的精神高度、學養修為與人生境界。
關注現實,就是關注生活本真。這樣的關注會使我們的思想更敏銳,情感更深沉,寫出的東西就更契合內心的歡愉與悲切。生活的真實是客觀存在的,藝術的真實是細節真實與情節虛化的統一體,這就給作家提出了更高的技藝要求。有人說,現實生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和痛苦,哪有心思顧及文學?我想,這正是小說創作的材料和擔負的使命;也有人說,生活太普通太庸常,沒有什么可寫的。我卻覺得,生活總有溫暖的瞬間,總有讓人動容流淚的時候,這些平凡生活中凸顯的一處處亮色,就是我們創作的最好時機。
樸素、達觀的心態,就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說實話,現今有些作家,已經不大理睬基層了,眼光一味向上,走上層路線,堆砌的東西粗糙不說,動輒還追逐“高端大氣”,亦曰貴族氣十足,大寫豪華宴席、高檔別墅、奢靡生活,大寫斗氣比闊、攀比錢財、權勢顯貴等等,這些作品已完全背離了生活實際,作品遭遇石油人冷落就是自然的了。這樣心浮氣躁的作家,或許已經晃著膀子進入了貴族行列,把文學當成了招牌,貌似文化人進入了高雅的文學殿堂。一旦聚到一起,總愛吃茶斗酒,高談論道,扯一些“打探隱私,曲意奉承,投機鉆營”的淡。這使我想起了那個戴著白手套、身著燕尾服的假紳士,睥睨訕笑著輕彈前襟,儼然外表華麗的新貴一族,殊不知內褲稀爛,又心懷鬼胎,令人掩鼻作嘔。一條魚腥了一鍋湯,必須把“魚”請出文學行列,還一鍋湯于干凈清爽。
作家容易與社會產生摩擦,這是正常現象。有些人帶著有色眼鏡,固執地認為作家偏見,相反,那正是作家們的政治責任和正直良心。作家們出于善心,創新探索,力圖用文學的途徑找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辦法,揭示社會深層次矛盾,這就難免招惹是非,驚起不屑。文學不能直接解決社會問題,但作家鞭撻社會丑陋、弘揚共同價值是義不容辭的勇敢擔當。這種擔當非但不會影響作家的形象,還會為其加分添彩。我相信,有良知的人們會鼎力支持,為他們歡欣鼓掌的。
石油作家應該有更高的價值追求。文學有責任呈現自然人有意義的生命價值,關照我們內心的情感需求,激發人類社會對文化價值與人們信仰的守望。文學作品不但要情愫豐盈、靈動機巧,更要為人們提供思想與精神上的濡養。這是文學的作用,也是文學極具生命力的無窮意味。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亦難之又難,除了抱有躍動的思維、深沉的愛意和理性的光輝,作家們還要有穿透力的冷雋的眼光、悲憫的情懷和鉆木取火般的堅韌。這是作家們始終追求的至高境界。
走在布滿荊棘又開滿鮮花的文學之路上,曾經的趨之若鶩已是廖若晨星。可我看到,在石油這塊精神高地上,還有一些魂靈高尚的人,仍在虔誠地一步一拜地跋涉前行。對石油作家來說,堅守文學的高貴,堅守作家的品位,讓崇高的精神悠遠綿延,就是堅守了一份內心的潤澤,也是堅守了一份生命與時代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