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衡
庚子新春,以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降臨人間。這些天來,有時會覺得特別漫長、難熬,有時又會覺得非常短暫,一瞬而過。耳邊不時縈繞著愛默生的話:“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是的,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奔赴了國門前線。
“戰前”序曲
2020年1月21日,臘月二十七。過年的氛圍難掩疫情帶來的不安,作為人事政工干部,第一時間要將上級的相關要求通知到全體同志,并及時上報統計報表。最早是排查湖北籍干部春節返鄉和計劃春節前往湖北人員名單,盡可能進行勸阻,同時落實好春節值班信息報告制度。隨著時間的演變,表格的種類越來越多,包括本人及家屬身體情況、有無湖北旅行史或與往來湖北籍人員接觸情況、有無確診疑似病例及隔離觀察情況、本單位醫學專業及醫學背景人員情況等等,每天要做的事,是督促各科室對科內人員情況進行跟蹤,再將情況進行匯總,除此之外,還要參加一些臨時會議,商議部署工作安排,不停響起的微信提醒,讓這個新年與眾不同。可以說,雖然同樣是“宅”,我“宅”得還挺充實。
1月30日,大年初六。一大早,接到上級海關緊急通知,要求各單位報送志愿人員名單,支援工作一線。除醫學、衛檢人員外,其他同志也可報名。原來,某機場海關有同志被感染,其他同志被隔離觀察,全部崗位需要替換。沒有醫學背景的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畢竟,作為一名國門衛士,自己只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何況,我的姐姐是護士,哥哥是警察,他們早早就返回工作崗位參與疫情防控,我這個弟弟怎么能落后呢?
新兵一員
2月1日,我和其他50多位同志一起,正式奔赴國門戰“疫”一線。
初到機場海關的時候,感覺是那么新鮮。雖說飛機經常乘坐,但出入境監管實地接觸少,特別是檢驗檢疫業務并入海關以后。和預想的一樣,我被如愿分派到了旅檢現場,成為出入境旅客檢疫監管隊伍中的一員。但我很快發現,事情遠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
海關旅檢現場實行24小時工作制,正常情況下是三班倒,由于處于非常時期,人手不足,只能兩班對倒,有時由于特殊情況,有的同志甚至連續干了30多小時。衛生檢疫向有“國門第一哨”之稱,大疫當前,對旅客的衛生檢疫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需要一個個進行徹底檢查。
初來乍到的我,很想擼起袖子大干一場。但考慮到我是新手,沒有衛檢經歷,起先只派一件最簡單的活兒,指導旅客填寫健康申報卡。
為防止疫情經口岸傳播,自1月25日起,海關總署決定在全國口岸重新啟動出入境人員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出 / 入境健康申明卡》、進行健康申報的制度,全體旅客必須向海關進行健康申報,并配合做好體溫監測、醫學巡查、醫學排查等衛生檢疫工作。健康申報卡內容不算復雜,除姓名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外,包括14天內有無居留或途經武漢、是否有發熱咳嗽等典型癥狀等。我要做的,是耐心對出入境旅客進行引導,讓他們通過紙質填寫,或微信掃碼進入系統的方式,正確填報相關信息,以便體溫檢測時進行比對核實。
剛開始時有點忙亂。出境的還好,入境的旅客一窩蜂涌上來,生怕有遺漏的,或者擔心動作慢了,影響旅客通關速度。幾個航班下來,逐漸適應了,可以自如應對旅客各種咨詢,不知不覺中,時針已指向晚上8點半,換班的同事們到了,此時,我才發現由于站立太久,腿有些酸痛。
投入實戰
第二天8點出頭,我準時出現在旅檢現場(夜班的同志辛苦,因此白班的同志早點替換他們,這差不多成為一種慣例)。經過一天的鍛煉,指導旅客填寫健康申報卡已能正常對付,接下來可以參與體溫監測了。
量體溫前,先要校驗紅外線檢測儀器。將水銀溫度計放于腋下自測體溫,再用額溫槍或耳溫槍測量額頭及耳蝸體溫,分別測量3次,誤差不得高于0.3度,才能正式作業。
終于來到了測溫大廳。一條長長的旅檢通道旁,我和幾位同事嚴陣以待。有賴于如今發達的科技設備,使得我們的工作量減輕不少。旅檢通道的頭頂,有多個紅外體溫監測鏡頭,覆蓋整個通行區域,走過的那道門框,更是一道大型智能紅外體溫監測儀,只要經過的旅客體溫異常,立即會觸發報警系統,我們就請旅客走出隊列,用耳溫槍等進行復測。不過,這主要是針對入境旅客集中到達,特別是來自相對安全地區用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逐一進行體溫檢測,確保不發生意外。
上午9點20分,一批來自美國洛杉磯的旅客進入檢測通道。此前的健康申報中,有位旅客說他有發熱癥狀,果然,離檢測門還有兩三米遠,我們就聽到警報聲急促響起,于是對走過的旅客一一篩查,前幾位都正常,第四位旅客,一位穿黑色大衣的男子體溫則達到37.8度,高于37.3度的正常標準,問過姓名,正是申報體溫高的那位,接著,我將他的證件信息和復查結果進行登記,并將這位旅客送到附近的醫學排查室,在那里,同事將對他進行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醫學排查,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檢測樣本采樣,視情采取下一步措施。
待這批旅客檢測完畢,我問旁邊衛檢經驗豐富的科長老劉,醫學排查好理解,為什么還要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是否跟傳染病有關?此前通過全員培訓,對于鼠疫、霍亂、黃熱病這三種主要的傳染病,我是知道的。老劉解釋說,醫學排查和流行病學調查密切相關,都要深入了解疑似病患的基本信息、旅行經歷和癥狀體征,當前的重點肯定是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但其他傳染病也在篩查范圍,除了鼠疫、霍亂、黃熱病,列入國境口岸重點防控的傳染病有30多種,埃博拉病毒、登革熱、肺炭疽、手足口病都在其中,包括艾滋病,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前不久全國各海關口岸都對防控艾滋病進行了深入的宣傳和檢測排查。
聽了老劉的話,我感覺肩上的擔子更沉了。又到了換班時間,一天下來,我和幾位同事對20多個航班,4000多名旅客進行了體溫檢測,發現體溫異常者7例,而這只是參與了一半工作的數據,旅檢現場的辛苦,由此可見一斑。
沖鋒在前
接下來的幾天,我有時在申報臺指引填寫健康申報卡,有時在旅檢通道檢測體溫,有時白班,有時夜班,時間過得忙碌而充實,但看著那些全副武裝登機檢查的同事,心里總有些發癢,這樣的“好事”,啥時才輪到我呢?
“好運”很快來臨。2月6日晚上11點10分,我們接到通知,即將抵達的日本東京飛來的航班上有3名發熱病人,其中2位有湖北旅行史或居住史,需要登機進行體溫檢測。
由于人手短缺,我被緊急召入隊列。老劉科長、大李、小周和我,四個人穿上防護衣,戴好口罩、面屏、頭套,套上手套、防水靴套,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整裝即發。當我們大步走在機場通道的時候,看著老劉拎著醫學巡查箱的背影,我的眼里竟有些潮濕,我們的身后,正是一道無形的國門,前方縱有千難萬險,也要勇往直前。
登上停在遠機坪的飛機,我們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先是向機組詢問所有乘客及機組人員的健康情況,繼而詳細了解3名發熱病人的情況,進行醫學排查和流行病學調查,再對離得較近的旅客開展類似工作,擴大篩查范圍,并向機上170多位乘客一一發放健康申報卡,用紅外線測溫儀仔細測量體溫,詢問情況,匯總記錄,待全部工作完成后,我們護送所有乘客下機,并將3名發熱病人送到醫學排查室,做進一步的調查和采樣檢測,樣本隨后送達海關專業衛檢實驗室,如出現確診或疑似新冠肺炎癥狀,立即啟動聯防聯控機制,與地方部門取得聯系,將病人轉移到定點治療醫院。
忙完這一切,來不及卸去“行裝”,我們回到旅檢通道繼續對出入境進行體溫監測。凌晨3點多鐘,我們又接到通知,一架來自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飛機上有旅客有湖北旅行史或居住史,并有發熱癥狀,需要再次登機檢查。
沒有半點猶豫,我們又一次踏上征程。登機后,發現情況比預想的嚴重,一位身著米色外套的女子面色蒼白地靠在座椅上,間或發出咳嗽聲。同排及前后的旅客已經騰空,大家都戴緊口罩,面色凝重,有的還用各種辦法擋住眼睛。見到這種情況,我們先進行相關解釋,安撫大家的情緒,再按照工作流程認真操作,確保全部旅客順利下機并得到妥善安置。
回到旅檢大廳,出境的早班機又在等候著我們。天漸漸地放亮了,待到白班的同志來替換時,我們脫去防護服,才發現全身早已濕透,臉上也被勒出了道道印痕,白班的同志說大家辛苦了,趕緊回去休息,我還沉浸在昨夜的戰斗里,很久才進入夢鄉。
甘當“配角”
除了旅檢現場外,有時,我這個從事過多個崗位的老海關還能派上別的用場。
對抗疫救急物資第一時間進行驗放,這是海關作出的莊重承諾。一天,一批由某高校旅歐同學會采購捐贈,價值數百萬元的醫療物資由德國法蘭克福抵達空港口岸,需要盡快驗放。適逢監管現場的老楊身體不適,臨時需要一名同志頂替,聽到消息后,干過多年貨物監管的我自告奮勇,與另一位同志小陳火速來到監管場地。
捐贈的醫療物資包括3萬多件防護服,40多萬件醫用口罩和2萬多副護目鏡,另外還有紅外線測溫計、消毒片等。面對裝滿一只只紙箱,數量龐大的捐贈物資,我們按照迅速啟動通關綠色通道、即到即驗即走的要求,在認真比對報送單證和裝箱說明后,僅拆封了幾只紙箱進行貨物驗核,就將全部物資放行,前后不過10分鐘。
我看著小陳有些發黑的眼圈,問他這些天驗放了多少物資。有些靦腆的小伙子憨憨地說,不記得了,反正越多越好,我就只有一個字,快!是啊,看著一只只紙箱被裝上卡車,很快消失不見,我真希望它能更快一些,到達需要的地方。
這些天來,只要有空,我還經常“見縫插針”做一些“分外”之事。我會隨著老劉他們在候機大廳的人群中開展醫學巡查,從旅客的體貌特征中察看有無皮膚、精神病變狀況,第一時間將可能的傳染病扼殺在國門一線。不是太忙的時候,我會“賴”在醫學排查室里,詳細請教醫學排查和流行病學調查的情況,檢測樣本如何取樣采集,實驗室又如何進行化驗研究。此時,我這個醫學的門外漢,更多萌生起一種悔意來,也許當年不該學文,就應當像父親母親一樣,做一名光榮的醫護人員,義無反顧沖在救死扶傷的最前線。
還有幾天,我就要離開旅檢現場,離開檢疫一線了,我會永遠銘記這段國門戰“疫”的日子,銘記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
(棲衡,原名張凌云,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供職于南京海關。作品散見《青年文學》《延河》《山東文學》《四川文學》《湖南文學》《江蘇作家》《散文選刊》《揚子江詩刊》等,出版散文集《高樹鳴蟬》《曉月馬蹄》等。)
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