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杉兒 輯
卡爾·馮·林奈是瑞典生物學家、近代動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創立了動植物命名法則“雙名法”,提出生物分類的階層性,并按物種多少和親緣遠近依次分類,著有《自然系統》《植物屬志》《植物種志》等著作。他的肖像被印在100 瑞典克朗紙幣的正面,林奈學會為紀念他而設立,他的手稿和搜集的動植物標本都被保存在學會,美國芝加哥大學內還有他的全身雕像。法國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盧梭曾托人向林奈轉達他的贊賞:“請轉告他,在這世上我沒有認識比他更偉大的人了。”

1707 年,林奈出生在瑞典的一個小村莊。他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也是一個園藝愛好者,在住處周圍種了許多花草樹木。在林奈小的時候,他父親經常用鮮花裝飾他的搖籃。
受父親的影響,林奈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對植物的濃厚興趣,是個不折不扣的“花癡”。每當蹣跚學步的林奈哭鬧不停的時候,家人只有給他一朵花才能讓他破涕為笑。5 歲時,他得到了父親花園中的一小塊地,用于種植感興趣的植物。回憶起這件事,他說:“這激發出了我內心深處對植物的一種不可抑制的熱愛。”8 歲時,林奈獲得了“小植物學家”的別名。
不僅癡迷于植物,林奈還對植物的名稱特別好奇。他經常將看到的不認識的植物拿來詢問父親:“父親,您快看,這株植物叫什么?”他父親都詳盡地告訴他。因為那時年幼,林奈經常忘記父親告訴過他的那些植物的名稱,于是不得不重復提問。

一開始,林奈的父親為兒子與自己有共同愛好而感到高興,也盡量滿足兒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時間一長,他就不耐煩了。“這株植物的名稱我之前不是告訴過你了嗎?要是你下次再忘記它的名稱,我就不會告訴你其他植物的名稱了。”一天,被林奈反復問同樣的問題弄得煩透了的父親惡狠狠地“威脅”道。
從那以后,林奈全身心投入到把不同的植物與它們各自的名稱對上號這件事上,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將植物的名稱和形態特征結合記憶,將抽象的內容和具體的圖像一起儲存在腦中。林奈的這一舉動為他后來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因為許多參考資料記在腦中,隨用隨取,堪稱便攜式數據庫。
在小學和中學,林奈的成績不突出,他只對樹木花草有異乎尋常的興趣,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了到野外采集植物標本和閱讀植物學著作上。
1727 年,林奈考入隆德大學,1年后,轉學到烏普薩拉大學,在大學期間,系統地學習了博物學及采制生物標本的知識。1732 年,林奈到瑞典北部的拉普蘭地區考察了5 個月,發現了100 多種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寶貴資料。從1741 年起,他擔任生物學教授,潛心研究動植物分類學,在此后的20 余年里共發表了180 多部科學論著。
林奈的發現和研究深刻地影響了生物學的發展,他提出的“雙名法”簡化了生物命名系統,讓生物學研究變得更為系統和高效。根據雙名法,每種生物的名稱由兩個拉丁文單詞組成:第一個詞是屬名,為名詞;第二個詞是種名,為形容詞,用于形容物種的特性。在這兩個單詞后面,可加上發現者的名字作為紀念。“雙名法”這種法則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說到蝸牛,大家肯定不陌生,雨后的墻上、樹干上盡是它們的身影。個別品種的大蝸牛還成了世界知名的珍饈美饌。
作為一種軟體動物,無論大蝸牛還是小蝸牛基本都有光滑的外殼,不過你對它們的這種印象就要被顛覆了——一只渾身長毛的蝸牛搭乘琥珀膠囊從近一億年前的白堊紀穿越而來,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有毛蝸牛物種。
去年,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和德國吉森尤斯圖斯- 李比希大學的托馬斯·諾伊鮑爾博士、瑞士伯爾尼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員艾德麗安·約胡姆在一枚裹挾著形形色色的遠古小生命的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殼上長有密密麻麻的毛的神奇蝸牛。這枚琥珀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誕生時間大概在白堊紀中期,距今約1 億年。而新發現的蝸牛直徑約為6.6 毫米,高約2.2 毫米,雖然很小,卻已經成年。標本殼表面覆蓋著密集的角質毛,螺層側緣上部和頂側有明顯的螺紋。

穿越億年的蝸牛琥珀化石(正面+反面) 圖/邢立達

封存在琥珀中的“炸毛”蝸牛 圖/邢立達
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神奇蝸牛的內部結構,科學家給小小的標本做了顯微CT 掃描,獲得了這只蝸牛的高清3D 圖像。

蝸牛標本的高清3D 圖像 圖/邢立達
根據收集到的信息,科學家發現這只蝸牛與以往發現的腹足類動物都不同,是全新的屬種。他們將新的屬名命名為毛環口螺,新種為琥珀毛環口螺。琥珀毛環口螺歸屬于環口螺科,該科的蝸牛大多是較為古老的陸棲種類,喜歡生活在溫暖潮濕、陰暗而多腐殖質的環境里。

琥珀毛環口螺復原圖 繪圖者劉毅
事實上,像琥珀毛環口螺這樣長毛的蝸牛在今天的地球上并不少見,濕螺科、大蝸牛科、圈螺科、堅齒螺科、多圓螺科等門類中都出現過。
蝸牛為什么會長毛?這些毛究竟可以用來做什么?
對此,科學家做了一些分析和推測:首先是防御。蝸牛身上的角質毛硬度接近小刺,對天敵會產生威懾作用,好像在告訴它們:“別靠近我,我身上有刺!”
其次是防止掉落。憑借腹足,蝸牛能爬到很高的地方,但如果不小心從高處掉下來,又要費好大力氣再爬上去,而這些毛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附著在被子植物的葉子上。
再次是減震。試想一下,如果爬到高處的蝸牛不小心掉下來,或者在爬行時撞到石頭,它們脆弱的外殼可能會被磕碎,包裹在殼里面的內臟一旦暴露在空氣或細菌中,生命就會受到嚴重威脅。而這些毛可以起到減震作用,避免蝸牛直接撞擊地面或者石頭。
第四個功能是隔熱保溫,這個作用與其他毛球的作用一樣。
有趣的是,琥珀毛環口螺的毛可能還有傳播種子的功能。比起堅硬的針葉樹葉,當時琥珀毛環口螺可能更喜歡吃柔軟的被子植物,而在白堊紀中期,被子植物種子的平均尺寸很小,比芝麻粒還要小很多。在琥珀毛環口螺運動時或者用餐完畢后,身上的毛可能會附著一些被子植物的種子,然后這些種子趁機“蹭車”,跟著琥珀毛環口螺去旅行,到達更遠的地方,完成傳播。這么看來,被子植物與蝸牛之間有相互適應的關系,被子植物的擴散可能觸發了蝸牛的適應性進化,促使了白堊紀陸生蝸牛的多樣化,反過來,蝸牛的演化也在某種程度上幫助被子植物進行了擴散。
感謝漂亮的琥珀,讓我們再次窺見了白堊紀生物們多彩生活的一角。不知下一個毛茸茸的家伙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