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香菇文化系統是浙江省慶元縣當地菇民秉承傳統香菇種植技術形成的農業文化系統。800多年前,慶元縣龍巖村吳三公(1130—1208)將空氣中彌散的野生香菇真菌孢子浸染在朽木的刀痕上種植香菇,形成剁花法香菇栽培技術。自此,慶元菇民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森林資源,從事香菇生產至今,形成了總面積1898平方千米的包括森林可持續經營、林下產業發展、香菇栽培和加工利用技術、香菇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內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遺產地分布在慶元縣各個鄉鎮,核心區為百山祖鎮。
慶元縣位于浙江省西南部,該地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全年最熱月平均氣溫26℃,最冷月平均氣溫7℃,森林覆蓋率86%,非常適宜菌菇生長。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800多年前,吳三公發明剁花法;1967年,慶元縣利用香菇菌種栽培椴木香菇獲得成功;1979年,慶元縣成立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開展袋料香菇栽培技術研究和推廣。吳三公發明剁花法的巨大意義,在于他使藏在深山老林中的“朽木”得到合理的利用,開創了森林菌類產品利用之先河。吳三公的發明也使慶元縣成為世界香菇之源,為中國摘取了一項世界農業的桂冠。
800多年來,香菇產業一直是慶元人民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香菇產品遍布全國11個省200多個市、縣,慶元香菇以“歷史早、產量高、市場大、質量好”聞名于世。與此同時,慶元菇民世代在深山中勞作,形成了包括菇山語言“山寮白”、地方劇“二都戲”、香菇武功等絢麗多姿的香菇文化。
由于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差,加上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沖擊,慶元傳統香菇栽培技術與文化面臨嚴重威脅。隨著國內外對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及保護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提高,慶元縣高度重視與香菇相關的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全面開展香菇相關傳統技藝調查工作,并通過加強菇林木資源培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優新品種選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等一系列舉措,促進慶元香菇這一傳統優勢產業獲得可持續發展。
(本刊記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