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往前走,我總還是有希望到單位的。”
武漢江夏區24歲的女醫生甘如意,老家在湖北省公安縣荊州斑竹垱鎮楊家碼頭村。疫情爆發、武漢“封城”時,她剛剛回到老家休假。聽到不斷有人被病毒擊倒的嚴酷現實,對父母親說:“疫情這么嚴重,我作為醫生必須要回去!” 父母聞訊后不禁為她捏了一把汗,說:“現在返回武漢?太危險了!” 而且,甘如意的老家距武漢300多公里,現在處處交通管制,長途班車也不發了。根本無法回去呀!甘如意說:“我騎車回去!”300公里,騎車怎么行?況且現在這情況。甘如意堅決地說:“我騎車也要回去,騎一段少一段。”“往前走,我總還是有希望到單位的。”甘如意通過微信聯系醫院院長,拿到了電子版返崗證明,然后騎行11公里到斑竹垱鎮鎮政府去開具鄉鎮一級的通行證明。“臨時通行證”上車牌號一欄寫著“自行車”,通行事由是:“到武漢江夏金口中心衛生院上班。” 1月31日上午10點,甘如意背上餅干、泡面、瓶裝礦泉水出發。接下來就是一段4天3夜的歸程,不分晝夜、風雨兼程 ,原因只有一個:“盡快返回工作崗位”;到達單位時,大家先是驚訝,后是心痛。同事們看到疲憊不堪的她膝蓋都腫了。甘如意稍稍休息了一下,就投入到緊張、危險、刻不容緩的抗擊新冠肺炎的戰斗之中。
“大家一塊努力,勁兒往一塊使,一定能戰勝疫情!”
山東淄博的退伍老兵王曉是老兵公益志愿者組織的一位負責人,春節前夕,他們就了解到疫情,先是捐了一批外科口罩。王曉武漢有朋友,聽說那里特別缺少這個醫療防護物資,所以心里也跟著急。在王曉的號召下,從1月25日中午12點至26日中午12點,短短一天時間,志愿者團隊的隊員們就籌集了近十萬元的善款。當天購買了500箱,共計50萬副醫用檢查手套。當時正值春節假期,快遞速度比平時慢,王曉就決定自己駕車先送一部分物資到疫區,因為那個箱貨車最多能裝150箱,就先裝了150箱,連副駕駛位上都裝上了,當時有隊員要跟他一塊去,他說咱多去個人就少拉點貨,還是盡可能地拉貨。”在向淄博市慈善總會請示,辦理了相關手續之后,1月27日晚7點,王曉開始駕車向武漢出發!為了盡快把物資送到疫區,王曉日夜兼程,餓了就吃點方便面,困了就躺在物資箱子上睡一會兒,1月28號上午10點,到達武漢市慈善總會。來回這兩千公里路程,他用了40多個小時,路上吃了一桶泡面,喝了六瓶紅牛,在車上睡了兩晚,總共不到八個小時。雖然這一路很疲憊,但是回到家的那一刻,他的心總算是踏實下來。王曉說:“大家一塊努力,勁兒往一塊使,一定能戰勝疫情!”
“是你們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粒希望的種子。”
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斗打響之后,滁州市第八中學的一名中學生于2020年1月27日給滁州市支援武漢抗擊新冠疫情醫療救護隊的叔叔阿姨們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贊揚這些白衣戰士:“在這個特殊的新年里,在眾多人紛紛離開武漢、逃離疫情的時候,你們卻身披白色戰甲,逆行奔赴武漢。”還寫道:“你們猶如黑暗中的一道光,給沮喪的城市打入了一針強心劑,讓我們不再畏懼病毒。‘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看著那一張張按著紅手印的請戰書,一個個簽名,打動著全滁州市人民的心。”信的最后,這位同學寫道:“是你們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粒希望的種子,我希望將來成為和你們一樣的白衣戰士,給人民帶去健康,幫助他們擺脫疾病的困擾,關鍵時刻,我一定會和你們一樣,身披白色戰甲,沖在和病毒戰斗的一線,維護人類的健康。”
“君子居其室,出其善言,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這句話出《周易·系辭上》。意思是說,君子住在家里,口出善的言論,千里之外的人都會響應他,何況他身邊的人!住在家里,口出不善的言論,千里之外的人都會躲避他,更何況他身邊的人!言論出自本身,施加于百姓;行動發于近處,出現于遠處。一言一行,是君子的關鍵。關鍵的發動,是榮或辱的主宰。一言一行,是君子之所以能驚動天地的原因,能不慎重嗎?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筮占之書,約成書于西周時期,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一部書。
“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
這是羅曼·羅蘭的一句名言。羅曼·羅蘭是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母與子》的作者,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人道主義、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另外,羅曼·羅蘭還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他積極投身進步的政治活動,聲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并出席巴黎保衛和平大會,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你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
這是人們對原空降兵95942部隊離休干部馬旭的評價。2018年,馬旭夫婦向家鄉黑龍江省木蘭縣教育局捐贈1000萬元,引起廣泛關注。這筆巨款是馬旭與丈夫一分一厘幾十年積攢而來。他們平時生活簡樸,至今仍住在黃陂區木蘭山下一個不起眼的小院里。
馬旭1932年出生于黑龍江省木蘭縣,1947年參軍進入東北軍政大學吉林分校。她和戰斗英雄黃繼光在同一個師,先后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其間多次立功受獎。抗美援朝回國后,馬旭被保送到第一軍醫大學學醫。1957年被分配到15軍45師,成為一名野戰軍醫。馬旭是中國第一名女空降兵,20多年間,她跳傘140多次。創造了三項中國之最——第一個跳傘女兵、跳傘次數最多女兵、實施空降年齡最大女兵。1983年4月,馬旭和愛人顏學庸(軍醫)研制出了“充氣護踝”,可使跳傘著陸時的沖擊力減半,扭傷情況接近零,1989年獲得國家專利,這是中國空降兵獲得的第一個專利。馬旭還和愛人撰寫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學》《空降兵體能心理訓練依據》,填補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空白,被外國專家稱為中國軍中的“居里夫人”。
“讓我們用愛拭去冷漠,用心溫暖彼此!”
陜西省渭南市實驗初中學生關羽彤在“慈善若蓮”這篇作文中寫道:慈善是蓮化成的精靈,乘著清幽的風兒,送來蓮花般淡雅芬芳的愛。他在文中列舉了一些慈善家、愛心人士如蓮般的慈善情懷和如何傳遞蓮藕般樸實厚重的感動后,寫道:愿圣潔的慈善之蓮開滿世界的每一寸土地,讓我們用愛拭去冷漠,用心溫暖彼此!
“做人的教育首先是教人明辨善惡,教人斷惡修善,不以小惡而為之,不以小善而不為。”
這是陸鏡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的。陸鏡生系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潛心研究世界史和西方文學,著作《世界通史故事》《美國史新編》等,在史學界享有盛譽。同時,對慈善文化有著長期深入的研究,著有《慈善面面觀》《慈善散論》《慈善透視鏡》等著作。
“只有為別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只有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這是創立“相對論”,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的愛因斯坦之名言。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和平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晚年成為民主社會主義者。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歲。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句話選自《禮記·禮運》,意思是說,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都是公正無私的,選舉賢能的人主持政事,講求信義推行和睦。所以人們不單是親愛自己的父母,也不單是親愛自己的子女,使社會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壯年人得以貢獻才力,小孩得以順利成長。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婦,失去父母的孤兒,失去兒子的獨老,有殘疾的人都能有所供養。
《禮記》為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學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有重要影響。
“愛會帶給我們最甜蜜的溫馨,慈善會給予我們最可靠的幸福。”
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毛云鄉中心學校小學生梁俊梅以“體驗‘最可靠的幸福”為題,寫了一篇《慈善讀本》讀后感。她在文章中寫道:“《慈善讀本》只有80頁,卻記載了很多生動感人的故事。有很多愛心人士的事跡都寫在里面,這些事跡將記入歷史,銘刻在國人心中,永遠傳下去。”接下來,她以自己的理解,復述了幾個慈善故事。而后寫道:“因為有了愛心、有了慈善,我們才感到做人的尊嚴和做人的幸福,才感到社會的溫暖和公正。”“我相信,愛會帶給我們最甜蜜的溫馨,慈善會給予我們最可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