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起,食用菌由于其具有較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及經濟效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和投資者的青睞。尤其是近年來,我國食用菌工廠化、智能化栽培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發展必須借助現代化的食用菌生產設備。隨著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加速發展,一大批食用菌機械設備生產企業隨之誕生。江西省廣昌縣億華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12月5日,在初冬一個陽光中帶著溫暖、風中透著微寒的天氣里,記者一行幾經周折,下午4時終于乘車來到了坐落于江西省廣昌縣工業區的廣昌縣億華機電科技有限公司,采訪了該公司總經理呂書華。
據了解,該公司主要生產食用菌機械化智能化生產中必須使用到的攪拌機、輸送機、烘干機三大類22個品種的設備,產品主要銷往湖北、四川、福建、貴州、云南等地。
廣昌的食用菌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種植技術成熟、市場行情穩定、參與農戶眾多,已經成為廣昌的主導產業和優勢高效產業。尤其是廣昌生產的茶樹菇在市場上名氣很大,全縣年生產茶樹菇1.2億袋,每袋平均出菇40克(干品)。目前,市場上茶樹菇干品的收購價約為70元/公斤,每袋產值為2.8元,全縣茶樹菇年產值3億多元。“目前在廣昌,很大一部分人都從事著茶樹菇產業,他們主要圍繞茶樹菇生產的環節(備料—制包—滅菌—接種—培養—出菇—烘干—分料—包裝—銷售)展開一系列生產勞動,既有食用菌設備生產企業,又有菌包加工企業,還有直接負責出菇管理的菇農以及從事茶樹菇干品購銷的商販。”呂書華告訴記者。
食用菌機械化、智能化生產,與傳統人工操作相比,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且還能提高出菇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但是,呂書華說,目前,在食用菌的生產過程中,實現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生產的菇種主要為杏鮑菇和金針菇等少數品種,其余的如茶樹菇、香菇、黑木耳等大部分品種則采取機械化、智能化生產菌包,結合人工管理,自然栽培出菇的方式,實現精細化生產,提高菇的品質,使其產生的經濟效益更高。
采訪中,呂書華還提到,對于普通食用菌生產者來說,年種植茶樹菇在50萬袋以下的,綜合考慮投入產出比等因素,不建議自建菌包加工廠,可到茶樹菇產區的正規菌包加工廠購買優質成品菌包直接進行出菇,這樣既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又能降低投資風險。而且對于普通農戶來講,夫妻二人一年可以管理8萬~10萬袋菌包,年純收入可達12萬~15萬元,經濟效益很可觀。
(本刊記者? ?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