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廖媽媽、廖夫人、廖老師家人及親友、各位同事及不遠千里從各地趕回來的同學們、朋友們:大家好!
剛才張寧老師從學術方面對學者的廖老師做了總結,潘老師代表她和她的同學們,對同學的廖老師做了總結,方圓的謝總代表國際公關協會表達了同樣的追思,他們講的非常好。我到最后,只做了一頁PPT(詳見圖2)來講我和廖兄的最后一次長談,說說兩人對生活、對人生真誠、貼心地一次對話。
其實大家一直沒有看出廖老師的病情,他也一直對我們隱瞞著他的身體狀況。我算是在座各位最幸運的,之所以說幸運,是因為我和廖兄有這樣的一次暢談的機會,這是我倆并肩坐在長途汽車上長達兩、三個小時的交談,這兩、三個小時我們沒有談工作,也沒有談喜啊、怒啊、哀呀、怨……這些都是些過往人生中虛無飄渺的事情。也沒有談更多更嚴肅的問題,我們談的很輕松,說的都是生活上的小事兒。
“柏林啊,老了、老了晚節不保啊……”這樣便開始了咱們的談話。
“怎么回事啊?你別開玩笑啦!”我說。
他說他這一輩子為學生上課,還從來沒有遲到過,結果前日給政務學院北歐班上課的時候居然遲到啦!
各位在場的同事和同學都可以證明,廖老師一生工作態度十分嚴謹,他是非常守時的一個人,上課素來是提前到達課室的,大家很難相信,這次他為什么、怎么會遲到了呢?!
他說:“因為……我當爺爺了!”
“早就聽說啦,這是喜事啊!”我說。
接著廖兄便講起全家人是如何給這個剛剛出生的孩子起名字的故事,一家人如何通宵達旦地研究、討論這孩子名字的事兒……這便是遲到的原因。
所有的細節都講給我聽了,到現在仍然是記憶猶新。之所以記憶猶新,是因為每當我一回憶起這次談話,似乎又感受到那搖晃的車身,略有震感的座椅……還有廖為建,廖為建這個人就仿佛依然坐在我的身邊,這個事情就好似昨天發生的一樣。
大家知道,廖老師在家里也是很民主的,我估計這孩子的名字,依廖兄的愛孫心切,如此這般……應該早就想好了。但以他的民主,他絕對不會一個人決定,他還是會跟大家溝通,商量商量怎樣把這個名字起得更好。
如果我沒記錯,這孩子是誕生在夜半子時,所以叫子祺,為什么起這個“祺”字?我想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商務場合還是學術交流,依照中國傳統文化,這也是當今國學熱潮中最流行的禮貌謙辭,或“祝君商祺”,或“順頌夏祺”,就是這個“祺”字,它有吉祥、安祥的意思。
順便說一句,廖公子達寧的這個名字也起得很好。達寧的“寧”,就是寧靜的“寧”,正好印證了張寧老師剛才所提到的“上善若水”(順便說一句,我的博客名就叫“上善若水”,這是我與廖兄的另外一個故事了……),達寧就是內心通達以寧靜致遠,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的意思。記得當時我跟廖老師開過一個玩笑,現在才講給今天在場的達寧同學你聽,達寧這個名字英文念起來也挺好——聲聲入耳,一念到這個名字,我們就會想到“達令(darling,英文的意思是‘親愛的!)”,會很親切。起名字這個事情,我跟趙老師也有聊過,之后也常常與同事們提起這個趣事兒,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恰好說明廖兄是一個性情中人,對待生活充滿熱愛之心。
我還清楚地記得廖老師問我最近上什么課,上這些課程有什么感悟。我說我最近為多家院校及境外課程班上“管理溝通”的課。就這個課程曾多次向廖老師請教過,另外,以我與他多年相處的感受,深深領略到他在人際溝通方面的心胸、擅長與技巧。其實我們在座很多學生都沒有聽過廖老師講授的“人際溝通”課程,那個才叫精彩噢!
請大家看看我今天發言這唯一的一張PPT(詳見圖2),屏幕上的這段話的原作者是一個臺灣人,這位仁兄在寫這段話時用的是第二人稱,文中反復重復地說著“你不能”、“但你可以”,“你不能”、“但你可以”……如果這樣念下去,讓大家會覺得好像是大人訓教小孩兒似的,至少有老師教育學生的腔調。所以在實際授課當中,我便嘗試將其改為第一人稱,自己感覺修改后的效果還不錯。
當我倆談起這個從“第二人稱”改成“第一人稱”的事情時,廖兄說:“你改成第一人稱就好了,用第一人稱之后,味道就大不相同啦……”
是啊,只是簡單地把“你”改成“我”,夫子訓教語氣瞬間變成了鐵骨錚錚的自我宣言!
我和廖兄都非常喜歡這段文字,具體細節由于時間關系我就不再贅述。當時聊到其中一句“我不能決定生命長度,但是我可以改變生命寬度”,聊就聊到我們有位非常優秀的往屆畢業生,這個學生在“公關專業十五年志慶”的時候回來學院做過一個演講,在校的師弟、師妹們佩服到五體投地。這孩子非常優秀、極有上進心,但是他最后居然選擇了自殺之路,讓老師和同學們極為痛心、惋惜。廖老師對這個事情很是在意,可以說是非常上心。當時廖兄跟我講,這孩子哪里、哪里都好,但對這件事情的選擇確實不太好。聊到這一句話時,我倆同時就想到了這個優秀學生……當然也想到1994年中山大學公共關系專業“黃埔第一屆”,那時的94公關班才十來個學生,廖老師就做過這一屆唯一的一次班主任,和那屆學生們特別有感情。
他當時是這樣說的,你看看,就任何一個人來講,人的生命長度是不能由自己來決定的,因為你作為兒子你上邊有父母,你作為丈夫你身邊有太太,你作為長輩你還有自己的孩子,你怎么可以隨意決定你自己的生命長度呢?!
這句話無論當時聽起來,還是到現在回想起來,我都覺得廖兄說的非常有道理。話說到如此,我才能理解廖兄在最后跟疾病做斗爭時他的求生欲望,因為他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人,他上有老人,中有太太、兄弟、姐妹,下有兒子、孫子,他認為他有責任,他必需也應該頑強地活下來。聽到這里,我想大家才能真正理解廖老師在生命的最后階段跟疾病作斗爭時,他那驚人的毅力與堅強了。
當時說到2012,他好似心事重重地說了句:“我的2012啊!”我當時就覺得不對勁兒,這2012似乎有些不祥之兆!所以在2013新年的致賀回電時,我特意在電話中跟他說道:“廖兄,你的2012已經過去了……沒有事啦!”
我們倆還深入地探討了一個詞兒,這個詞叫“念想”,就是“想念”這個詞倒著念,就是北方人常講的“念想兒”。記得當時我曾鼓勵他,我說廖兄咱們心中得要有個念想,你早上起來想想你的孫子,想想這孩子可愛的小臉兒……談到這個,我認為這實際上是對人生真意的一次探尋。
我跟他講說咱們的生活中得要有個“念想兒”,他很重視我的建議。我問他,他現在有什么念想,他說“我前段時間的一個‘念想兒就是等著孫子叫我一聲‘爺爺,現在已經實現了!”。我們接著說等這孩子上了幼兒園,爺爺還得親自去接孫子,對不?這也是個念想呀。當時我倆越說越長遠,談的很開心,我說將來這孩子上了大學,爺爺看著孫子上大學也不是一件不可期盼的事情哎……
正因為廖老師如此熱愛生活,正因為他有了這些念想,所以最后他在跟疾病作斗爭過程中才很有信念、很有毅力、十分堅強!
剛才三位老師評價廖老師的一生講的非常好,我也總結出了八個字,這是個人認為廖兄為人處世的八個字:低調淡定,仗義疏才。
先說“低調淡定”,沒人見過他發過脾氣,不管你犯了什么樣錯誤,他從來沒有嚴厲的批評過人,但他只希望你自己去悟到這個錯誤,你自己想清楚,我們在場的學生都知道,廖老師沒有板著面孔批評人,他總是很低調、很淡定地用語言來啟發你,讓你自己發自內心地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
再說“仗義疏財”,我們大家真要好好學習一下廖老師的財富觀,有人說廖老師怎么那么會賺錢?我想這個我們是學不會的。但是廖老師對財富的那種淡定,以“疏財”來“聚人”的行事作風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大家可能都在想,廖老師從來不發脾氣,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兒都不會怕他。那廖兄憑什么來做領導者?憑什么來影響人?憑什么來凝聚人心呢?我的回答只有四個字兒,就是這個“仗義疏財”!
中國有句古話講得非常好,叫做“財散人聚”,其實廖兄的為人處世就是這樣!只要是談錢的事情,廖老師從來都是沒有問題的,好似根本沒有金錢觀念,事情做好便是一切,錢永遠不是個問題!這個我想學院所有同事都有體會,他讓你做事,經費本扔給你,錢就由你支配,他就是這樣把財富散掉,把人心聚起。如果說廖兄“視金錢如糞土”,那是夸張,但說他“仗義疏財”,這是實情!
說著、說著……今天我的發言時間也差不多了。現在突然有個想法,也算是我的一個建議吧。我們現場有親人,有同事,有我們遠道而來的師兄師姐,還有在校的師弟師妹,讓我們一起把這段文字朗誦一遍,以示對廖老師的紀念,他特別喜歡這一段,而這一段也剛好是大家剛才為他描述的“上善若水”精神。
最后,請大家跟我一起來念,念一遍廖老師生前非常喜歡的這段話,以此寄托我們的哀思。“我不能……”
我不能左右天氣,但我可以調節心情。
我不能決定容貌,但我可以展現笑容。
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我可以改變自己。
我不能改變過去,但我可以接受現實。
我不能預知明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
我不能樣樣勝利,但我可以事事盡力。
我不能決定生命長度,但我可以改變生命寬度。
我活潑,我開朗,我寬容,我陽光,因為我做的是我自己。
此時,全場男女老少齊聲朗誦了上面這一段文字,奮發向上的氣氛十分感人,讓人一生難忘!
(作者簡介:吳柏林,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公共關系專業主任、中山大學公共傳播研究所副所長、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此文根據廖為建教授追思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