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昆智

一、改革思路
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科研教學結合、促進卓越本科教學”最好的體現。
因為,現代化的生產過程對人才的要求已不僅要掌握大量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較強的動手和創新能力,具有科學的社會觀和責任感。所以引導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高等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它與教學科研相輔相成,同為培養人才而起作用。
二、改革舉措
2018年7月與2019年7月,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公共治理學院的“畬”我其誰社會實踐隊,積極響應校團委布置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深入了解畬族生活,傳承與發展優秀文化”為主題,分別組織了兩支社會實踐隊(2017年與2018年各1支),到畬族地區作社會實證研究調查。團隊成員主要來自公共治理學院16、17、18級的公共關系學專業學生32人(兩次組隊每個隊16人:15位學生,1位指導教師)。
2017年7 月 18 日—7月28 日,我們團隊一行16人,到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霍口畬族鄉福湖村采訪調研,撰寫了社會調查報告:“畬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研究調查報告”。
2018年8月 13 日—8月20日,我們團隊一行16人,到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鳳坪畬族村采訪調研,撰寫了社會調查報告:新媒體語境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危機與應對研究。
三、改革成效
1.公共治理學院2018年的暑期三下鄉“畬”我其誰社會實踐隊榮獲:
(1)第二屆全國高校暑假最美實踐團隊評選中榮獲優秀團隊獎;
(2)中山大學新華學院2018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實踐團隊二等獎.
2. 公共治理學院2019年的暑期三下鄉“畬”我其誰社會實踐隊榮獲: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2019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培育團隊。
3. 公共治理學院2020年的暑期三下鄉“畬”我其誰社會實踐隊的設想:
(1)2018年7月我學院以16、17級為主的團隊到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調研畬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2019年8月我學院以18級為主的團隊到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調研畬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2020年7月我學院準備以19級公共關系學專業為主的團隊到廣州市增城區調研畬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廣州只有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就是畬族,相信通過三次在不同地區調查同一種文化,將會對畬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撰寫出更接地氣的、正能量的社會調研報告。
四、經驗分享
《畬族文化傳承與發展》三下鄉活動,能夠我們將所學專業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全方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社會實踐更需要學生的自主性,強調專業知識在實際中的運用,從而有利于發揮新華學院學生的專業和自身優勢,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學生能夠印證所學知識,積累社會經驗,提高團隊協能力和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經過精心策劃地,充分準備并行之有效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不難從中發現自我,鍛煉自我,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加強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進而成為快速取得成功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