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元姣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及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文件高度重視學校美育的育人導向,強調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并且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然而,目前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實際開設情況卻并不樂觀。
幾千年前,孔子就曾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句話明確強調了審美教育對人格培養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說:“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由此可見,美是有力量的,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能稱之為完整教育的。在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中,公共藝術課程是實現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不但能夠增強學生的審美素質、完善學生人格,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1]。可見,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是十分有意義且十分必要的。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功能性顯得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學生以形象思維見長,學習具有明顯的職業性特點,為了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也應在此基礎上制定課程教學大綱[2]。然而,通過調查研究,大多數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目前有許多高職院校因為對自身沒有明確的定位,導致許多學校只是開設了公共藝術課程,并沒有進行有效地教學。有些學生也認為,公共藝術課程沒有實用性,對自己未來的就業并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于是便渾水摸魚,持消極態度。
我國明確規定在藝術課程教師中,專業性職位的教師須占到藝術課程教師的一半以上,然而,很多高職院校并未達到這種比例,甚至多數為兼職老師。所以,這也是導致公共藝術課程得不到良好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目前公共藝術課程在結課考試中,通常會采用隨堂測驗、開卷考試等方式來進行,這樣的考核標準并不適用于以自由、開放、多元化為特點的藝術類課程。
在創新驅動背景下,通過對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分析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研究,本文總結出以下對策:
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想要得到良好的發展,高職院校必須對公共藝術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在國家教育方針的引領下,緊隨時代發展,為公共藝術教育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遵循學生發展規律,是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只有人性化的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一切公共藝術素質教育課程的開設,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
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公共藝術課程教育的結果,所以應全面提高公共藝術教師團隊的素質,加大對公共藝術課程教師的培養力度,為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打造優質的師資團隊。
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應該注重學生的體驗性,使學生學會真正的欣賞作品、感悟作品。從本質上說,藝術教育屬于美育教育,是沒有是非對錯的絕對標準的,它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情操,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所以,高職院校公共藝術的考核也應該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
1.重視考核過程
藝術的特性決定了藝術教育是一個日復一日的熏陶過程,因此,在對公共藝術課程考核時,首先不應該考慮的是到達了一個什么樣的效果,而是要考核其過程:看學生在過程中是否認真的去感受作品;身心是否投入到相關的活動中;是否用學到的知識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創造出有自己想法的相關作品。
2.納入學分制管理文件
高職院校也應參考本科院校的學分管理制度,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學校學分管理制度中去,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為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實施提供制度保障。將藝術課程教學與藝術實踐活動相結合,培養藝術骨干,創造活躍的藝術文化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藝術實踐活動中,為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實施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3]。
由于目前各個院校對公共藝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同,教師在教學時也會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的教學要求。公共藝術課程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更需要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4]。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探索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的道路上,本文采用講授法、討論法、自主學習法等教學方法進行了實踐,現分析每種教學方法的利弊如下:
(1)講授法:主要是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在短時間內會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但是學生的體驗感、參與感較差,很難引起共鳴。

(2)討論法: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班級或小組為單位,通過討論或辯論的形式,各抒己見,這種方法優點是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合作精神,但占用大量時間,學習效果不夠明顯。
(3)自主學習法:主要是以任務驅動為主,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解決問題,優點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此種方法時間成本高,效率低。
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想要得到更好地發展,需要結合多種教學模式,主要以學生體驗性為主。
(1)講授法與直觀演示法相結合。在《音樂鑒賞》課程中,老師在講授了理論知識后,可以結合多媒體為學生們展示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在音色上的區別,也可以給學生展示傳統的民族樂器,教學生識別蕭和笛子、古箏和古琴等在外觀和音色上區別。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2)體驗法與任務驅動法相結合。在《美術鑒賞》課程中,我們可以開設以“彩色的世界”為主題的繪畫活動,在這樣的主題活動中,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也更容易發現自身的才華,在欣賞彼此作品時,也學會欣賞他人身上的優點,更能豐富大學生活[5]。
(3)以藝術實踐、作品展示為考核的評價形式。公共藝術課程屬于開放式課程,但許多公共藝術課程的考核形式均采用試卷來進行檢測,這樣的考核形式對開展公共藝術課程的教育目的起不到助力作用。在公共藝術課程的考核形式中,可以采用藝術實踐或者作品展示的形式來進行考評,這樣可以刺激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可以促使學生之間進行學習合作,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取長補短,也更加突出公共藝術課程開放式的特點[6]。
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體驗為主的教學模式,更容易使學生接受,教師的教學也會更加事半功倍。上述的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中,也許并不稀奇,但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則需要學生、教師、學校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綜上所述,公共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素質教育全民化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開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但同時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也舉步維艱。我們只有在前進的路上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教育規律,才能為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開辟新的途徑,才能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全面發展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