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瑩
日語搭配學習教材研究
王婉瑩
(清華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系)
日語搭配學習教材在日語教學和學習中十分重要,然而由于數量少,迄今為止的分析研究并不多見。對已出版的五種搭配學習輔助教材進行文本考察,研究發現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其研究成果已體現在教材中,同時強調基本的詞匯、語法,按主題選取材料編寫。
日語;搭配學習;教材研究
日語搭配學習教材在日語教學和學習中會被教師和學習者使用。搭配的表現、練習冊、手冊等輔助教材,日本進入21世紀后有若干出版物,然而迄今為止,其分析研究并不多見。筆者將在本文中對已出版的五種搭配教材進行考察,以期對日語教學和學習起到積極作用。
在日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挑選日本編寫的教材作為輔助教材加以補充,筆者選取已出版的以下五種教材進行分析,以期為日語教學提供參考。
秋元美晴和有賀千佳子(1996)的搭配選自日本常用的五種初級日語教材,明確提出以初、中級日語學習者為對象。教材以“名詞+動詞”形式為中心,按照“お金、學習、仕事、日常生活、交通機関、つきあい、手続き、自然、けが、病気、健康、余暇、機械操作、運転”等不同的主題進行歸納。編者意圖是學習者不受時空限制記憶搭配,并且認為對這些固定的搭配進行分別記憶是快速可行的方法,除復習課外共33課。該教材特點是按照主題選取材料,記憶、使用比較方便。
表1 五種搭配教材
神田靖子、佐藤由紀子和山田あき子(2002)的教材供高級學習者使用。諸如“関心、判斷”這樣的詞,以搭配“関心がある、関心を持つ、判斷を下す”記憶,這些搭配出自報紙的報道、評論、專欄。每課先是一段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所謂不帶搭配的小文章,然后是課文,出自日本《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或《讀賣新聞》。每課的搭配使用粗體字標記,帶有例句、練習問題,分5個單元共20課。該教材的特點是受題材影響,文章內容相對專業,其選詞偏向于日語母語使用者多使用的報道中的搭配。
小野正樹、小林典子和長谷川守壽(2009-2010)面向高級日語學習者,分為兩冊。第一冊是如何高效學習能夠使用且經常使用的表現,目標是掌握包含初、中級的基本詞匯。作者把搭配看作非固定表現、活用自由、詞與詞結合較松散的表現,同時一個詞按照意義分類為各種“基本義”,具體易懂有練習題,可自由選擇學習順序,并配有CD光盤等。以身體詞匯為首,按照名詞、動詞、形容詞展開。第二冊在第一冊基礎上,強調了助詞、時態、人稱、否定等的呼應關系,與第一冊掌握“基本義”相比,強調增加表達、加深理解。兩冊共60個選詞,第一冊由“頭、體、手”,第二冊由“足、口、目”幾大部分組成。該教材的特點是雖然教材是面向高級日語學習者,但是其內容從基礎詞匯學起,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對初、中級日語學習者的學習有一定幫助。
神田靖子、佐尾ちとせ、佐藤由紀子和山田あき子(2011)的教材是學習搭配的使用方法,如“影響”里面,除了“影響する”這種動詞使用的方法外,還有“影響を與える、影響を及ぼす、影響を受ける”這樣的搭配。教材共收錄了1 700多個搭配,在報紙雜志取材的基礎上再進行補充,均為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搭配。教材共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搭配表,第二部分是練習題。在搭配表中,名詞按五十音圖順序排列,配有動詞、形容詞,各搭配后面附有搭配的特征、句型和例句。強調要用好搭配,不僅要了解其意,還要知道常用句型。第二部分練習題由易到難涉及由搭配到文章的六個練習。該教材特點是從語言學角度介紹了搭配的特征,有一定的理論依據,對每一個搭配的分析,尤其是對句型使用的分析更細致入微。
中俁尚己(2014)名稱是手冊,或曰資料集,實則具有搭配教材的作用,主要說明某個語法項目多與什么樣的動詞、形容詞、名詞組合使用,并把語法項目與其他詞的組合稱之為語法搭配。中俁尚己(2014)首先從先行研究中鎖定93項詞條,通過《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現代日語書面語平衡語料庫),對11種文體進行了語料庫調查。有語料庫數據支持,非經驗與直覺是該教材的一大特點,同時強調功能詞的語法作用。使用次數50以內為經常使用,側重對數量的調查,并把諸如“ている”作為一個長單位進行檢索。調查語法項目前接的動詞、イ形容詞、ナ形容詞、名詞,所有例句均為在調查結果之上的造句。針對初級語法項目使用情況,側重功能詞,即格助詞、助動詞等語法項目與實詞的語法搭配。
關于搭配,亀井孝、河野六郎和千野栄一(1996:128)認為,一般來說,詞與其他詞一起不單獨使用。使用時兩個詞語義關聯,同時具有語法關系,前者被稱之為搭配,后者被稱之為類聯接。日語譯文搭配為“連語”,類聯接為“統合、類連結”。
從日語教育角度,早津恵美子(2005:233)指出,所謂連語是兩個以上的詞組合,與一詞相比,是一個復雜的詞塊。關于詞的認定,有兩種不同的視角。一是從附屬詞(助詞·助動詞)為一詞的角度,「作文を」「書かせた」「遠足について」「について」等是搭配,二是只有獨立詞為詞的角度,「作文を書く」「友達に會う」「のろのろ歩く」「広い家」「資源に乏しい」「本とノート」等是搭配。
中俁尚己(2014:4)的搭配是“一個句子中多一起使用的復數詞”,搭配一般指「噓-つく」「ぐっすり-眠る」這樣的實詞(有實際意義的詞)間的組合,然而語法項目中存在與特定實詞經常結合的傾向,因此擴大搭配概念,把語法項目與前接動詞、形容詞、名詞的關系稱之為語法搭配。
濮建忠(2003:439)指出:“搭配指的是一個詞所處的最常規和典型的環境”,“對于搭配的概念,現在雖然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實詞與實詞的搭配關系是研究的主要內容”。
以上列舉了包括《言語學大辭典》和《新版日本語教育事典》在內的有關搭配的定義,雖然學者們的定義不盡相同,然而不外乎從詞匯角度的定義(亀井孝等人的搭配、早津恵美子的第二類、中俁尚己的一般所指、濮建忠的“最常規和典型的環境”和“實詞與實詞的搭配關系”)和從語法角度的定義(亀井孝等人的類聯接、早津恵美子的第一類、中俁尚己的語法搭配)。在某一個搭配結構中,詞與詞之間不僅存在諸如相互固定的結合、自由結合的語義關系,同時存在一定的語法關系,故本文把具有語義、語法關系的詞組合統一視為搭配。
中日雙方近十年來與日語教學、學習相關的搭配先行研究主要分兩部分,即搭配教材的先行研究和搭配學習的先行研究。
搭配教材相關的先行研究,除李文平(2014)調查了在中國使用的四種日語主教材的搭配外,筆者未發現其他研究,因此只對李文平的研究加以評述。李文平認為基于語料庫的詞語搭配研究對教材的評價更具客觀性,他調查了中國大學日語專業一、二年級廣為使用的四種教材語料庫《日本語教科書コーパス》(日語教材語料庫)的搭配情況,并與《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現代日語書面語平衡語料庫)中母語使用者的使用情況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相比母語使用者,中國教材中的搭配無論是頻率還是種類均多于《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在《日本語教科書コーパス》和《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中,上位50項搭配共同的項目只有八項,按照《日本語教科書コーパス》的頻率由高到低分別為:“本を読む、電話を掛ける、酒を飲む、話を聞く、家を出る、寫真をとる、ボタンを押す、顔を見る”,遂得出教材與母語使用者的語言使用之間存在差異這一結論。《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涉及書籍、雜志、報紙等多種文體內容,從使用頻率、使用分布看,現存的中國教材沒有充分考慮母語使用者的使用情況,其傾向是編入了許多母語使用者不常使用的搭配,李文平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對今后的日語教材評價與編寫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搭配學習研究非本文重點,因這些研究均從不同角度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搭配指導的意義和作用以及搭配學習和研究的必要性,故簡單評述。筆者把它們分為三類,首先是側重搭配的教學指導,把自由結合的關系看作搭配,通過單詞意義指導、搭配共現指導的比較實驗,證明了搭配指導詞匯可以取得好成績,確認了搭配指導的有效性(三好裕子,2007)。通過促進共起詞范疇化的指導方法(CA法)、與記憶各個共起表現的方法(ME法)的比較實驗,證明了CA法的有效性(三好裕子,2011)。從日語教學角度,運用語料庫研究近義動詞“かえりみる、ふりかえる、ふりむく”與名詞為中心的搭配情況,統計分析各個動詞在語料庫中的搭配特點、搭配詞的搭配能力,指出詞語搭配研究納入日語教學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王華偉、曹亞輝,2012)。其次是從學習者使用出發的研究,以中國人、韓國人日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以多義動詞“とる”為中心,調查了其搭配的習得過程(大神智春,2017)。通過中國人、韓國人高級日語學習者的日語作文數據,探討了“名詞+動詞”搭配使用與日本語能力的關系(劉瑞利,2017)。以中文為母語的高級日語學習者“名詞+動詞”搭配使用為題,從與日語母語使用者使用上的差異及母語的影響方面進行的調查研究(劉瑞利,2018)。最后是立足測試的研究,寺嶋弘道(2016)的搭配研究結果證明了在搭配考試中,運用辭典、語料庫得出的語言信息數據的方法,比單純使用辭典得分高。幾位學者均從不同角度指出了搭配的重要性,但他們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關于日語教材分析日本學者的研究并不多見(岡崎敏雄,1989;川瀬生郎,2007;石川慎一郎,2008)。在分析教材時,岡崎敏雄(1989:5)強調教材分析是按照什么教學法編寫、進行什么樣的教學活動、以什么樣的大綱即學習項目為前提。
川瀬生郎(2007:24-27)的研究強調基本的,即在基本的詞匯、語法句型、基本的漢字研究之上的使用頻率高,分布廣。尤其是實詞與功能詞的提示方法,其組合范式的提示以及隨著學習階段深入的有效排序,同時作為研究方法,有必要進行“網羅的調查研究和具體的事例分析”,而如何進行網羅的調查研究和具體的事例分析則只字未提。
若教材擁有語料庫,那么以語料庫為基礎進行教材分析不失為一種相對客觀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李文平(2014)證明了這一點。對此石川慎一郎(2008:157-158)強調了語料庫調查的重要性,即可以避免主觀性,對教材詞匯整體的分析可信度高。其原因是教材評價時“不好確定絕對的評價標準”,“難以對教材進行整體的評價,往往以夸大了的微觀評價形式代替宏觀評價”。筆者認為,語料庫是由現實語言中抽取的語言所構成,故與現實語言實際使用情況相對一致,其高頻率亦反映出其高使用情況,因此語料庫基礎之上的評價是必要的,只是需要注意的是,高頻率詞匯未必都是重要且具有學習價值的詞匯,同時語料庫的語境有時無法看出。相對岡崎敏雄(1989)、川瀬生郎(2007)的研究,基于語料庫基礎之上的評價實則需要教材語料庫的建立,而輔助教材語料庫的建立目前尚不能實現。
中俁尚己(2014:104-107)吸收了語料庫語言學成果,詞項的搭配由以下五部分內容組成:基本意義(接續、表現)、前接動詞(語料庫·教材)、例句(進行、結果·狀態、經歷)、后續形式和詳述項目。以“ている”為例,前接動詞、后續形式是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成果。
表2 “ている”前接動詞
表3 “ている”后續形式
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中俁尚己(2014:104-107)運用語料庫語言學成果,采用了數據說明的方式,表2前接動詞總數985 113,10個動詞總占比24.91%。表3后續形式多以“ている”結句,同時后續名詞形式居多。再如常用動詞“始める”。
表4 “始める”前接動詞
表5 “始める”后續形式
從表4和表5可以看出中俁尚己(2014:204-205)同樣運用語料庫語言學成果。表4前接動詞總數18 175,10個動詞總占比18.38%,表5多以“始めた”形式結句。
中俁尚己(2014)的教材與其他幾種教材相比,更加強調在語料庫調查之上的搭配提示,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時代發展的特點,即教材編寫從研究者的內省反思到更加客觀的調查。
小野正樹、小林典子和長谷川守壽(2009:v)有以下詞項。
[頭]頭、良い、聞 / 聴 / 効 / 利く、厳しい、知る、激しい、耳、分かる、悪い
[體]暑 / 熱い,暖 / 溫かい、重い、顔、軽い、腰、寒い、済 / 澄む、乗 / 載る、腹、身
[手]入れる、書 / 描 / 掻く、返す、硬 / 固 / 堅い、切 / 斬る、指 / 刺 / 差 / 挿 /注す、閉/締まる(める)、手、取 / 撮 / 採る、引く、持つ
“頭”中包含思考知覺等認知活動的詞匯,“體”中包含身體部位、身體動作、感覺的詞匯,“手”中包含手的動作詞匯。以“頭”為例,按詞項各舉一例搭配,“頭をぶつける、頭が良い、講義を聞く、厳しい表情で話す、真実を知る、激痛が走る、耳元でささやく、言葉の意味が分かる、體調が悪い”,其中“激痛”作為本文中的搭配可能有些牽強,只是意義上形成了搭配。“頭、體、手”詞項中的詞是常用詞,使用頻率高。使用頻率的高低是評價詞匯重要性的重要指標之一,學習者可以更系統地掌握語言的使用,因此從常用詞語入手的編排是十分必要的。衛乃興(2002:113)指出,詞語搭配研究應以詞項為中心,通過觀察、分析和概括詞在一定語境中的典型行為,來發現它的搭配伙伴,它常用的語法形式及其常常實現的意義與功能等。此教材以詞項為中心,按照名詞、動詞、形容詞編排,學習者通過搭配學習,理解單詞的意義和使用方法,以及詞語表達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明晰自他動詞及需要接續的助詞助動詞等。
秋元美晴和有賀千佳子(1996)按照生活場景,尤其是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場景為主題進行選材。由5個以上小主題組成的大主題分別是學習5個、日常生活6個、健康5個。學習分為大學生活、學習活動、教室內活動、學校相關手續和發言意見交換。大學生活中的搭配有“出席をとる、學校を休む、授業を受ける、休講になる、テストがある、単位を取る、単位が足りない、履修屆を出す、成績が上がる”等,教材尤其適合初級學習者學習。神田靖子、佐藤由紀子和山田あき子(2002)第一單元由“科學者の勇気、地球溫暖化、環境アースデー、都市近郊農地を殘す”等新聞報道內容組成。而神田靖子、佐尾ちとせ、佐藤由紀子和山田あき子(2011)也是以報紙雜志等新聞報道為主題,由假名順序排列詞項,如“影響”詞項,出現“影響がある、影響が大きい、影響が及ぶ、影響が強まる、影響が出る、影響を與える、影響を受ける、影響を及ぼす、影響を強める”。不同主題的搭配促進了學習者的學習,同時會增強詞塊記憶效果。
詞匯指導需要恰當的語境、量的擴展以及語法、例句的增加,學習者不僅從搭配的使用推測語境,同樣從語境也可以推測出搭配的意義。詞匯的搭配指導有效性已得到了驗證(三好裕子,2007),它是使學習者能夠達到像使用母語一樣流暢自然表達的重要因素之一,先行研究表明對日語能力低下的學習者應該更加有效。
教材研究主要包括教材分析和教材開發兩個部分。語言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語言結構能力的培養,或是過度強調語言的實際使用和交際,皆不可取,而應在語言結構能力培養的同時向實際使用和交際靠攏,輔助教材編寫也應該符合此原則。
本文對日語五種搭配學習教材進行了分析和考察,可以看出其內容及教材編寫的時代發展變遷。主題、詞項、語料庫成果,無論采取何種方式編排,雖有所側重但聚焦于搭配,均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學習者的基礎學習和記憶。相信對日語搭配學習教材的分析研究,能夠對日語教學和學習起到積極作用。
由于教材評價的選定標準比較困難,尤其是對教材的宏觀評價確實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把語料庫語言學的分析方法導入教材研究會增多。由于沒有相應的語料庫,此次的輔助教材分析未做這方面的嘗試。今后對教材本身的分析和評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搭配學習效果的驗證還會進一步加強。
[1] 秋元美晴, 有賀千佳子. 1996. ペアで覚えるいろいろなことば—初·中級學習者のための連語の整理[M]. 東京: 武蔵野書院.
[2] 石川慎一郎. 2008. 英語コーパスと言語教育—データとしてのテクスト[M]. 東京: 大修館書店.
[3] 大神智春. 2017. 多義動詞を中心語とするコロケーションの習得[J]. 日本語教育, (166): 47-61.
[4] 岡崎敏雄. 1989. 日本語教育の教材—分析·使用·作成[M]. 東京: アルク.
[5] 小野正樹, 小林典子, 長谷川守壽. 2009-2010. コロケーションで増やす表現—ほんきの日本語(1-2冊)[M]. 東京: くろしお出版.
[6] 亀井孝, 河野六郎, 千野栄一. 1996. 言語學大辭典(第6巻術語編)[M]. 東京: 三省堂.
[7] 川瀬生郎. 2007. 日本語教材開発·教科書作成に関する課題[J]. 日本語教育, (135): 23-28.
[8] 神田靖子, 佐藤由紀子, 山田あき子. 2002. 日本語を磨こう—名詞·動詞から學ぶ連語練習帳[M]. 東京: 古今書院.
[9] 神田靖子, 佐尾ちとせ, 佐藤由紀子, 山田あき子. 2011. 連語を使おう—文型·例文付き連語リストと練習問題[M]. 東京: 古今書院.
[10] 國広哲彌. 2007. 連語[A]. 飛田良文等編.日本語學研究事典[C]. 東京: 明治書院.
[11] 寺嶋弘道. 2016. 日本語學習者のコロケーションの選択とその考察—DIC法とDIC-LP法の比較から[J]. 日本語教育, (163): 79-94.
[12] 中俁尚己. 2014. 日本語教育のための文法コロケーションハンドブック[M]. 東京: くろしお出版.
[13] 早津恵美子. 2005. 連語[A]. 日本語教育學會編. 新版日本語教育事典[C]. 東京: 大修館書店.
[14] 三好裕子. 2007. 連語による語彙指導の有効性の検討[J].日本語教育, (134): 80-89.
[15] 三好裕子. 2011. 共起表現による日本語中級動詞の指導方法の検討—動詞と共起する語のカテゴリー化を促す指導の有効性とその検証[J]. 日本語教育, (150): 101-115.
[16] 李文平. 2014. 日本語教科書におけるコロケーションの取り扱いに関する一考察—中國の日本語教科書と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との比較[J]. 日本語教育, (157): 63-77.
[17] 劉瑞利. 2017. 日本語學習者の「名詞+動詞」コロケーションの使用と日本語能力との関係—「YNU書き言葉コーパス」の分析を通して[J].日本語教育, (166): 62-76.
[18] 劉瑞利. 2018. 中國語を母語とする上級日本語學習者の「名詞+動詞」コロケーションの使用—日本語母語話者との使用上の違い及び母語の影響[J]. 日本語教育, (169): 31-45.
[19] 濮建忠. 2003. 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類連接、搭配及詞塊[J]. 外語教學與研究, (6): 438-445.
[20] 王華偉, 曹亞輝. 2012. 日語教學中基于語料庫的詞語搭配研究——以一組動詞近義詞為例[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 71-75, 91.
[21] 衛乃興. 2002. 基于語料庫和語料庫驅動的詞語搭配研究[J]. 當代語言學, (2): 101-114.
H36
A
1008-665X(2020)2-0140-09
2019-11-24;
2020-02-12
王婉瑩,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漢日對比語言學、日語教學
(責任編輯:張新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