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張 巖
2020的庚子鼠年注定不平凡。歲序更迭之際,疫情“大考”不期而至。
面對疫情,供電公司要做好防控;面對民生,供電公司要做好保障。1月24日,農歷大年三十,周口供電公司的疫情防控保電戰役開始了。該公司召開疫情防控緊急電視電話會議,要求所屬單位面對嚴峻形勢,迅速行動,措施具體,做好疫情防控的保電預案和各項準備。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急難之下,防疫要求、保電要求層層下達落實,防疫方案、保電方案不斷修改完善,防疫人員、保電人員紛紛走上一線。
1月25日,大年初一,原本應該放假的配電搶修班組員工沒有在家和親人團聚,而是穿上工作服、拿著工器具、戴上口罩,集合在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救治醫院——周口市傳染病醫院。
在和醫院后勤保障人員聯系對接后,他們進入醫院內部,對院區的變壓器、開關刀閘、線路電纜進行紅外測溫和隱患排查。他們走過的巡視路線和確診病人最近的距離只有一墻之隔,但沒有人遲疑、沒有人退縮,大家認真細致地查看每一處,確保電力設備沒有隱患,安全可靠運行。
“要說怕不怕,怕;要說累不累,不輕松。但里面的醫護人員比我們風險更大、更辛苦,我們必須把電供好了,不停電不斷電,讓各種醫療設備穩定運行,才能讓他們工作起來沒有后顧之憂,安心治療病人。”在現場保電的朱國富師傅說。
保障全市10所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救治醫院的電力供應,是任務,更是責任。疫情發生后,周口公司想盡一切辦法提升疫情防控重點單位的供電保障水平。西華縣供電公司為定點醫院架線路、敷電纜,連續兩天密集施工,保證醫院正常用電;鹿邑縣需要10天內完成防治隔離大樓的建設任務,該縣供電公司高度協同、主動上門,不到6小時就完成了施工送電;鄲城縣供電公司特事特辦,開辟“綠色通道”,墊資為疫情防控指揮部更換大容量配變……
“疫情防控重點單位的保電是重中之重。為此,我們為定點醫院、隔離區、疫情檢查站等場所建立全天候專屬保電團隊,開展24小時供電監測,配備應急發電車,對相關線路設備開展特巡特護,確保這些地方電力供應萬無一失。”周口公司總經理郭雷介紹道。
“沙潁河畔旌旗揚,欲與瘟神試刀槍。佑護仲景堂上座,有我川匯好兒郎。”在這首供電員工新作的詩中,電力好兒郎正用自己的行動為做好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2月13日,在商水縣張莊鄉高標準糧田建設區,3支電力施工隊伍正在緊張施工。和以往施工作業不同的是,這次大家在基本工裝防護之外都戴了口罩,需要上桿操作的兩人還穿了防護衣。重重包裹下,施工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現在疫情嚴重,但我們的活該干還得干。”商水縣供電公司負責人肖杰說道,“這個工程是我們縣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電力配套設施,工程不完工,機井通不了電,就會耽擱農田用水,影響糧食產量。這是大事,拖不得,即使困難重重,我們也要按時按點完工。”
為確保工期,商水縣公司領導干部靠前指揮,黨員突擊隊沖在前線,同時嚴格按照要求在施工前量體溫、戴口罩、戴護目鏡,對工器具進行消毒,施工期間每人間隔不小于1.5米,多措并舉,全力確保電力配套項目順利實施、如期投運。
在周口公司的生產一線上,每個重要崗位都有人堅守。在調度崗位,年輕母親離開一歲寶寶隔離居住,確保“電網大腦”有人守護;在接聽熱線崗位,瘦弱的姑娘連續在崗不休假,減少人員往來和傳染概率;在變電運維崗位,50多歲的老師傅堅守變電站,增加測溫和隱患排查頻次,確保供電安全……在這個非常時期,每個人都在戰“疫”,大家攜手并進,勇往直前,共克時艱。
“在生產防疫物資中遇到的任何用電問題都可以和我們聯系,我們會全力滿足你們的用電需求,搶修人員也會24小時待命,一定會保障廠區供電安全,你們安心生產,我們共同抗疫。”2月14日上午,商水縣供電公司營銷人員趙海領、張永旗等人到和劑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走訪,讓企業吃下生產用電“定心丸”。

排查新冠肺炎患者定點救治醫院設備隱患
周口地區共有13家企業生產防疫物資,周口公司要求屬地供電公司做好跟蹤對接,切實了解企業用電需求,開辟辦電綠色通道,提供“零上門、零審批、零投資”服務。在疫情防控期間,還要落實欠費不停電措施,確保企業正常生產。
現在,企業復工復產已經全面展開。除了重點關注的防疫物資生產企業外,周口公司連日來還組織營銷、運維專業的精干力量,對服務區域內219家重點企業進行開工、復工梳理排查。工作人員走企業、進車間、查設備,了解企業開工復產日期及生產規模、生產班次、用電負荷,現場指導企業科學、安全用電。同時,深入企業廠區車間、員工宿舍查看電力設備,對生產用電和生活用電進行全方位安全檢查,及時消除企業用電隱患,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截至2月18日,根據電力大數據分析,全市已有391家企業復工復產。我們每天都會追蹤企業的用電量、用電負荷等數據,了解企業的用電需求,下一步我們會繼續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全力支持企業用電。”周口公司電力市場專責孫芳芳介紹道,“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為民生需求、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電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