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王展澳 劉文娟
“別看俺們住在山疙瘩里,有徐書記的‘小喇叭’,村民們的疫情防護一點兒都不比城里人差!”
“徐書記可貼心啦!還給俺們理發呢。”
“徐書記操心著俺們務工的事,這幾天,到處聯系為大伙兒找工作。”
3月2日,在內鄉縣山南村,提起徐國義來,村民們夸贊個不停。他們說,山南來了一個好書記。今年58歲的徐國義是內鄉縣供電公司派駐山南村的第一書記。自疫情發生以來,他吃住在山南村,堅守在抗疫一線,用責任和擔當筑起了山南村防疫的“銅墻鐵壁”。
“鄉親們,不串門,不聚餐,不圖熱鬧圖平安!咱宅家,咱驕傲,咱為國家省口罩!”走進山南村,常常可以聽到徐國義的“小喇叭”在廣播。
1月28日,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徐國義來到山南村積極參與該村疫情防控工作。當他發現一些村民缺少自我防護意識,大模大樣地在門口曬太陽、聊天甚至打牌時,可急壞了!他和村委干部商量后,決定用反復強化宣傳的方式,筑起山南村群眾思想上的堡壘。
從那以后,除了到執勤點執勤、為村民量體溫、篩查返鄉人員、挨家挨戶噴灑消毒水消毒外,他幾乎天天在村里轉悠,勸阻到外面亂跑的人,給村民們講解如何防控疫情,怎樣正確佩戴口罩和消毒,被村里人親切地稱為“小喇叭”。
“徐書記,村里有大喇叭,你這‘小喇叭’歇歇吧。”聽到他嗓子都啞了,有村民心疼地勸他。
“那個大喇叭是比我的聲音大,可它沒長眼睛啊,我這到處轉轉,逮著誰說誰,來得快呀!我這個黨員也做不了別的,只能用這種方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徐國義說。
他不是沒有擔心過,自己已經是奔六十的人了,這樣操勞萬一感染上可咋整?可聽著村里人親熱地叫著徐書記,他又把所有的顧慮都拋到了腦后。讓他欣慰的是,經過他這個“小喇叭”不懈的努力,村民們的防護意識越來越強了。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2月24日,正值農歷二月初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內鄉縣眾多理發店歇業,平時簡單的理發陡然成了生活中的難題。為了解決村民們的“頭上煩惱”,徐國義拿出了自己的電推剪,義務為村民們理發。
“徐書記,手藝不賴啊!”在山南村村部門前的小廣場上,徐國義剛給村民武安曾理完發。武安曾照了照鏡子,滿意地向徐國義翹起了大拇指:“我回去把我家老爺子也領來!”
“大家都戴好口罩,保持距離,一個一個來,保證今天都給大家理好。”徐國義一邊用電推剪和梳子左右開弓,一邊不忘叮囑陸續趕來的村民注意安全距離。
其實,這不是徐國義第一次為山南村村民理發。自從他任山南村駐村第一書記后,就經常義務為該村老弱病殘、行動不便的村民提供理發服務。為了給大家服好務,已經58歲的他戴著老花鏡,在網上跟著理發視頻自學,努力提高自己的理發水平。

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的理發手藝有一天會派上大用場。他說:“老百姓需要啥,咱就學點啥,盡咱所能,為老百姓服好務才是正理!”
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疫情形勢逐漸好轉,徐國義發現村民們照舊閉門不出,他是又喜又憂,喜的是村民們的防護意識很強,憂的是再這樣下去,村民們的錢袋子可要“瘦”了。
防疫不能松勁兒,脫貧也不能耽誤!他開始奔走勸說,鼓勵村民們戴上口罩,保持距離,開始春耕春種工作。“大家有啥困難只管找我!”他幫助村民們聯系化肥農藥,比自己的事還上心。當拖拉機“突突”地在農田里唱起了歡歌,當村民們戴著口罩在田地里開始了勞作,他別提多開心了!
除了在田間播種希望外,他還和村委的干部一起,鼓勵青壯年外出務工,用雙手換來美好生活。截至3月2日,山南村已有110名村民外出務工。
“徐書記,我們想在咱縣里就近找個工作,你能幫幫我們嗎?”不久前,山南村的貧困戶蘇國陽、蘇國剛找到了他。
“等我信兒!”一聲承諾,讓他差點“跑斷腿”。他前前后后跑了十幾家企業,當牧原股份有限公司答應讓蘇國陽、蘇國剛兩人進廠時,他咧著嘴笑了。
2月25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黨組給省電力公司黨委發來表揚信,對徐國義戰“疫”事跡予以肯定。表揚信中提到,徐國義等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忠于職守、善于攻堅、甘于奉獻,展現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電網鐵軍精神,讓黨旗在疫情防控斗爭及供電服務保障一線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