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凝異
“你去晚了,都結束了吧?”凌晨4點多坐上出租車,司機一聽說我去潘家園鬼市,喃喃自語道。傳說潘家園鬼市凌晨4點開始,但3點過就已經人頭攢動,買家打著手電筒摸黑交易,天亮前收攤。
而這“鬼市”之說,起源于清末民初。因為國運衰落,許多達官顯貴家道中落,或是丫鬟家仆偷拿了主人家的玩物站街變賣。為免暴露身份,人們就選在凌晨三四點交易。想當年,“鬼市”上還經常賣一些來路不明的物品,這來路通常不方便言說,因此大多數貨真價實的寶貝只能忍痛賤價出售,于是“鬼市常出好貨”的話也就傳開了。縱使時代變遷,這個傳統卻延續至今,只是時間定在了每周六、周日。
“鬼市怕是沒了吧?以前這外面都擺著小推車呢!”司機放緩了車速,手指著一條停滿汽車的小馬路比劃著說。想起前些天詢問過幾位在北京工作多年的文化界人士,他們都是頗帶遺憾地說:“潘家園啊,還沒去逛過呢。”我心里開始打鼓,這名聲在外的“鬼市”是否還存在。

突然,路邊閃出一個男子的身影,斜挎著包,輕車熟路地穿過一個道閘往里走。我果斷跟上,走幾步便發現一個碩大的棚子下,有人影晃動,自然也有電筒光閃現。這里是舊書市場,其實也是“鬼市”的發源地。昏暗的燈光下,攤位一字排開,約有十來列,最外一列貼著順豐快遞的字樣。大多數攤主還在整理、擺放書籍和字畫。來逛的人并不多,加上攤主也不超過50人,與傳聞中人頭攢動的場面相去甚遠。熟臉生臉,早就在攤主心里掛了號。
“買這么多?”一攤主看見一位禿頂男士腋下夾著一大卷畫作,便打招呼問道。“150元”禿頂男士仿佛聽出了潛臺詞,直接以“明碼實價”的方式告知對方,笑著離開了。而當生臉走近時,攤主壓低聲音介紹道:“名家字畫,選點吧。有吳昌碩的。”

雖是交易市場,這里卻沒有抑揚頓挫的叫賣聲。除了手電筒,買賣雙方靠比手勢討價還價也為此增加了些神秘感。在一個靠邊的位置,四五人圍著一個破舊的行李箱,里面裝著不少古籍模樣的書。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挑了3本擱在箱子外,對著小青年賣家比了個“6”,賣家比了“8”,你來我往之后,老先生從衣兜里掏出厚厚一疊錢遞給小青年。他麻利地數數,老先生將書裝進自己隨身的包。“7000元,6000元賣不了。”小青年數著錢感覺不對,直接把錢還給老先生,不愿賣了。老先生也不讓步,把書從包里拿出擱回箱子里,接過錢起身就走,毫不留戀。看似快成交的生意,就這樣黃了,讓圍觀的人都覺著可惜。可大家也不言語,各自散去。讓人想起網上寫的潘家園規矩:非買勿問、還價就是要買、觀棋不語、砍價要拿捏分寸、彼此尊重……
天開始亮了,擺好的攤位多了起來,見著幾個兒時的洋娃娃隨意放在書堆里挺有意思,便拿出手機拍照,被女攤主嚴厲地呵斥制止了。“你想買什么?工藝品還得往前走,古玩市場就在旁邊,得6、7點鐘才擺呢。”一位身形健碩的攤主為我提供指引。

直走幾百米,便聽見叮鈴哐啷擺貨品的集市聲,珠串、玉石、琥珀、葫蘆、根雕、竹扇、建盞、青花等,琳瑯滿目。小的陶罐,喊價10元;老的建盞,不到千元,整體售價以百元居多。“就當是開張吧”“我們不準賣假貨”……這是在工藝品區最常聽到的話語。
快8點了,回到賣古玩的區域,這里空蕩蕩一片,僅一家人在整理物品,銅鏡、銀首飾盒等,與各地“古董”地攤上的物品相似。男人小聲說:“這是清代的,這是明代的……”除了他的聲音,還能聽見蚊蟲飛舞時翅膀的振動聲。這里的冷清,與工藝品區的人聲鼎沸形成鮮明對比,似乎告訴世人,在潘家園“淘寶”“撿漏”的歷史將不再上演。
如今的鬼市早已變了模樣,現在的潘家園鬼市位于北京東三環南路潘家園橋西南,占地4.85萬平方米,在政府介入管理、實現“退街進場”后,已經更名為“潘家園舊貨市場”。目前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古玩舊貨市場,年成交額達數億元。市場分為地攤區、古建房區、古典家具區、現代收藏區、石雕石刻區等六個經營區。主營古舊物品、珠寶玉石、工藝品、收藏品、裝飾品。市場擁有4000余家經營商戶,經商人員近萬人。市場坐店商鋪全年365天開市,地攤每周末開市,周末開市日客流量達六、七萬人,其中外賓近萬人。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階層、不同信仰的游客在這里交融。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夫人希拉里、美國眾議院議長哈斯德、希臘總理希米蒂斯、羅馬尼亞總理納斯塔塞、泰國公主詩琳通等數十位外國政要都曾經來這里游覽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