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礦山公園與一般的青山綠水景觀不同,公園內最突出的特點是匯集了白云鄂博地區稀土礦山開采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種新興的工業旅游景觀,當前中國眾多礦山和礦業城市面臨嚴重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問題,礦山公園是促進礦業遺跡保護的重要手段;大部分礦山為人們的生產生活付出了全部,從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荒涼景象,經過科學合理規劃,蛻變成一處處優美的風景區。
白云鄂博國家礦山公園在2017年12月8日經國家礦山評選委員會評審通過,取得了國家級礦山公園資格,白云鄂博國家礦山公園在歲月的流逝中,積累了豐厚的歷史遺跡和人文歷史。與中國其他礦業城市及礦山開采區一樣,白云鄂博經過半個世紀開采留下了一些“后遺癥”,當這些歷史遺跡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在人們面前,讓人們嘆為觀止。白云鄂博國家礦山公園從美學角度出發重塑造礦業遺跡,力求打造一個生態礦業公園,為當地創造旅游經濟收入的同時向社會大眾普及科學知識。
白云鄂博國家礦山公園肩負著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轉型的多重使命。針對礦山公園內土質鹽堿化嚴重、水體污染問題,對土質進行改良,污水水系進行水質改造,建立園區觀景亭,廢棄礦坑周圍種植丁香、胡楊林,充分利用礦業遺跡資源,打造礦山公園內的“綠肺”。
白云鄂博國家礦山公園未建設前只是一片因工業生產而廢棄的荒地,周圍遍地山石,中間礦坑猶如一個盆狀,園區內土質多為鹽堿土、煤渣土、石質土,局部地段巖石出地表之上呈石芽狀,為將這塊廢棄采礦地恢復成具有草原風貌的礦業遺跡,對該地區進行了土壤檢測、地質勘測、水文分析等工作,提出了有效解決方案。
如何將一個礦山采掘遺留下的廢棄荒地改造成為礦山公園是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這是一個需要整合多元化思維的項目,要做到將工業精神與歷史遺跡相結合,將民族特征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將一個個廢棄礦坑改造成一個踐行綠色循環發展的礦山公園。受到城市生態景觀改造的啟發,在白云鄂博國家礦山公園建設紀念廣場,在園區較高位置,設計獨具造型的三菱錐,它棱角分明與周圍形狀圓潤的山石呈現出鮮明對比,礦山公園內低洼地帶和凸起地帶建設過程中保留了原始山石,在上面鑿字刻畫,為礦山公園增添了神秘感,同時保存了原始地質形態。而出于對白云鄂博地區人們的宗教信仰考慮,在礦山公園內建有敖包廣場,為人們提供了祭祀活動場所,努力打造成一個集工業精神與民族特色的礦山公園。
根據資源空間分布情況,將白云鄂博礦山公園劃分為采礦遺跡景觀及綜合服務區、礦業人文景觀區、采礦遺址探險區、少數民族風情區、奇石文化展示區、礦山植被保護區等幾個功能區域。礦山公園內景觀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主,突出自然野趣,公園內沒有大型的人造景點,植被以本土植被為主,形成植物群落,礦山公園內的鹽堿地種植耐鹽堿的觀賞植物打造具有科普含義的鹽堿植物園區,植被選擇以禾本科植物為基調,體現原始的草原風貌。
公園內現在仍然遺存溜槽,鉆眼等手工開采的遺跡,向人們展示著白云鄂博礦區曾經的輝煌,這些礦業遺跡的保存,對于探究礦業開采活動與礦山地質公園歷史文化知識普及具有重要作用。重要礦業遺跡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白云鄂博國家礦山公園內的運輸鐵軌、礦洞、采礦礦坑、機械設備等等,得到保留并有效利用,大部分棄用廠房、工人宿舍經過改造翻新成為新的服務區可以被有效利用,將礦區地表遺留痕跡作為基底進行創作,為礦業遺跡資源開發提供新的體驗模式。
白云鄂博礦山公園入口區設立草原風情觀賞區域,向進入園區的人們展示優美的草原風光,體驗獨特的草原民族風情。礦山公園內的敖包廣場可進行演出活動,游客們能夠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樂趣;礦山公園的遺跡游覽區,可以為游客普及地質知識,同時突出白云鄂博地區濃郁文化氛圍和以內蒙古大草原為背景的旅游優勢,領略奇石文化的同時了解草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