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歷史文化是指具有歷史意義、與時代發展密切相關的史籍、文物、遺址等,記錄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不僅是見證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證,更是促進社會不斷進步的精神力量。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數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國,那些沉淀至今、傳承至今的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也包羅了世世代代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可以說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瑰寶。正因為如此,對歷史文化和遺跡的保護至關重要。
我們都知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難以忘記也不能忘記那段被外敵入侵、國破家亡的歷史。民國時期,日敵大肆侵略我國疆土,山海關失陷后,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部分文物南遷?;蛟S,當時故宮理事會的成員們根本沒有想到,這將是一場穿越兩萬公里、跨越十余年光陰的遷移行動,而作為后代的我們,也異常驚嘆于這場一萬余箱文物無一損毀的壯舉。
我們難以想象,一個民族,究竟是跌落至何等境地,才需要做出如此龐大的文化遷移,我們同樣難以想象,在那樣一個國難當前、動蕩不安的時代,究竟是怎樣一種不朽不催的信念,才能完成那樣一次矢志不渝的守護。這是一種妥協,但,更是一種不妥協,正因為這樣的不妥協,才使得這些國寶得以完好無缺。
先輩們守護的不僅僅是國寶,更是在進行一種文化傳承。歷史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價值和立身處世方式,保護歷史文化就是在保護民族發展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我們應從開展歷史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出發,全面地掌握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及發展情況,從而制定科學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搶救規劃,并加大多方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各界對歷史文化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從而營造出保護歷史文化的良好氛圍。
我們都知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人從未忘記那樣一段屈辱的歷史,1860年那徹夜燃燒的大火,從圓明園燒到了每一個國人的心中,燒掉了一座堪稱奇跡的皇家園林,也燒毀了世界造園藝術頂峰的經典之作;我們始終在想象,如果沒有上世紀50年代的那次城墻拆除,北京或許真的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然而歷史不可更改,被燒毀的圓明園和被拆除的北京古城墻也無法真正復原,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痛,但更應該成為提醒我們保護歷史遺跡的警鐘。時代在發展,曾經的歷史只會我們也來越遙遠,但它們背后的意義也更愈加深遠。只有作為歷史遺跡保護工作,才能使得經前年沉淀的文化得以流傳。
在歷史遺跡保護方面,應從“拆”、“建”、“融”、“活”四個方面入手。
拆 文化商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使得大多數歷史遺跡的周圍存在違規建筑和不合理建筑,因此,為保護歷史遺跡,應拆除這些不協調建筑,恢復歷史遺跡本身的風貌。
建 這里的“建”不是指仿照原有的遺跡重新建造,而且利用現代化的建筑手段和設施,在維護歷史遺跡原本面貌的同時,使其“外舊內新”。同時,還用在修建過程中做到“修舊如舊”,也就是說,在歷史遺跡修繕的過程中,應充分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盡可能的“復制”并守護其歷史風貌。
融 如果說,“拆”和“建”是從技術上保護歷史遺跡,那么,“融”則是從精神上實現遺跡保護。保護歷史遺跡不是要將其封存,不是只能遠觀,而是要使其與現代社會接軌、融合進現代社會文化,從而煥發出新的活力,這才是保護的初衷和本質。
活 如何讓我國優秀的歷史古跡“活”起來?打造遺址公園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最近幾年,我國一些經濟發達的省份已經建成并開放的歷史古跡公園越來越多,這些能夠展現鮮活歷史的古跡公園,像一幕幕水墨電影,將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逐漸串聯起來,向后人展示。
在我國古代,有一種官職叫作:守藏吏,他們負責管理國家檔案和書藏。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位守藏吏,守護了先輩們留下的遺跡,也守護著他們傳承下來的文化。文化與遺跡雖為死物,但萬物皆有靈氣與信仰。那些曾經建造了歷史建筑和器物的匠人們耗費精力、投入情感,那些器物的使用者們在其中融入自己的心境,時光的流逝,也使得這些歷史遺跡經歷了文化的沉淀,它們記述了那些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的情感與信念,這也成為了它們值得被保護的原因。
對于這些獨一無二的、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和歷史遺跡來說,對它們的保護不應局限于最基本的維護和修繕,而是要使其能夠融入現代社會,讓它們在新的時代也能繼續它們傳承文化、延續歷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