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肖肖


風景道是一種視域之內,充滿美景與文化、旅游價值的景觀型道路。傳統旅游中,旅客多以乘坐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抵達旅游目的地,在旅游景點游玩,這種旅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旅客的出行時間,不僅提升了旅游成本,還會因沿途的枯燥,降低對旅游的美好體驗,因此,隨著自駕游的興起,一種新的旅游概念也隨之走入人們的視線,即風景道。風景道自身即可被看做為一個“旅游景點”,風景道一詞最早在美國被提出,當前美國已經擁有了170多條國家級風景道。我國于2016年提出“國家風景道”的概念,經過數年發展,現在,我國已擁有川藏公路風景道、大別山風景道、滇川風景道、東南沿海風景道以及長江三峽風景道等,共計25條國家級旅游風景道。此次以蘇南五個城市為例,重點分析長江三角洲區域風景道。
蘇南五個城市是指蘇州、常州、鎮江、無錫、南京,這五個城市中包含了39個較為著名的旅游景區,可以根據旅客的旅游目的和旅游需要,設置出不同的旅游線路。由于風景道旅游多以自駕游為主,因此可結合景點實際情況,將不適合自駕游的景點作為旅游線路的最后一站。
最近幾年,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生活質量,由此,旅游產業得以快速發展,與之相近的產業如交通、生態等領域也相繼得到發展。由此衍生的旅游公路、景觀道路等風景道,因其自身兼具了旅游、觀賞、文化、交通等多重功能,受到廣大旅客的青睞。這些多功能景觀道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原則,符合時代的發展方向,因此迅速得以發展。風景道以一種旅游功能區的形式存在,甚至成為了眾多自駕旅游愛好者的旅游目的地,不僅實現了產業布局與空間規劃,還促進了周邊城市的協同發展。
國內旅游風景道,尤其是鄉村型旅游風景道統籌城鄉規劃、鄉村旅游規劃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保障。串聯風景道沿線鄉村旅游景點,提升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旅游度假區、包裝策劃一批重點旅游項目形成旅游產業經濟帶是發揮其經濟效益的根本所在。要統籌好鄉村旅游規劃,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部署的鄉村振興戰略為基礎,充分挖掘鄉村多種功能與價值,協調好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領域建設。我國鄉村土地面積較大、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文化資源稟賦較高,立足于這一基本國情,旅游風景道建設要發揮區域內豐厚、優越的資源優勢,轉資源為產品、轉產品為經濟。以旅游扶貧為基本落腳點,通過活躍地域性旅游資源促進“三農”產業轉型升級,創造出了更過的就業機會,拓展的附近城鎮居民的經濟收益渠道,為鄉鎮脫貧致富打下堅實的基礎。
旅游風景道建設的最直觀反映就是“旅游+交通”的融合,旅游和交通逐漸演變成一種綜合性產業,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人們帶來了直觀的經濟收益。但是,旅游風景道在產業融合的層面上遠遠不及于此,產業聯動效應潛力巨大,這也是目前國內旅游風景道建設主要受限之處。風景道建設以干線公路風景道建設為突破點,以旅游服務配套設施為支撐,產業輻射面范圍十分廣泛,結合鄉村旅游點發揮“旅游+農業”聯動效應;結合旅游工業示范園區、工業遺產基地、科技示范園等發揮“旅游+工業”、“旅游+教育”聯動效應;結合濃厚的歷史遺跡、地域文化、民俗節慶發揮“旅游+文化”聯動效應;融入信息化技術,打造集智慧設施建設、智慧旅游服務、智慧管理模式為一體的智慧之路,發揮“旅游+科技”的聯動效應……此外,旅游新業態隨著多元產業融合應運而生,休閑農業游、文化體驗游、研學教育游、康養度假游等新生業態遍地開花,逐漸以一種“快旅慢游”的體驗模式實現全時空旅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