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河流是地球的血液,是地球的根本,也是人類的根本,地球存活了46億年以來,河流作為地球上存活最長的生命,為人類創造了不可泯滅的輝煌,人類和自熱的磨合就是不斷的從屈服、征服、創造、認識到和平相處遞接的過程。河流作為人類文明的起源,對中國歷史的意義不單單是兩個字,一個詞,而是一段全新的孕育。無論從空間還是時間的角度,河流都是擁有世界上最綿長的生命,河流作為一種生命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河流與文明之間的關系便開始密不可分。在人類居住的城市中,最早的發展一定與河流有關。
在中國,北方人和南方人雖然有些許的地方差異,但大部分民族還是會認同河流文化的,是因為在近幾千年以前,周朝,黃河流域的文明已經持續了一段的時間,直到唐朝,長江流域的文明才慢慢被人們所熟識和接納,因此在河流區域居住的人們,擁有較高的文化優點,并把這些人類文明歌頌到全國各地,被人們認可。在河流區域居住的居民不僅擁有先進的文明,還會對文化產生認同。有些人為了能得到和在河流區域居住的居民一樣的地位,也會謊稱自己的老祖先是來自黃河流域。由此黃河流域文化傳播到世界大江南北。河流不僅吸引來了外地人口,他們還會很自然地融入進來。當然每條河流都有自己的優勢,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物質和人文條件。例如,對唐代長安和西方文明進行了研究,他們主要是被西方人送過來的。尼里河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周圍的古代文明如星辰般璀璨。所以,將人類文明與河流相結合,為現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河流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人類的文明史是一種歷史,那么河流則是一步流淌史,由古至今,古代文明的發祥地都離不開兩河流域,例如古代的發明創造,都離不開水。而人類則是依靠河流農耕發展起來,尤其是水利文明起了很大作用。
河流對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個國家有屬于自己的具有千年歷史的河流,無論是尼羅河、亞馬遜河還是黃河,他們都代表著各自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和文明,并且傳承至今。而黃河代表了中國文明,孕育著中華民族,還有長江,只是貢獻較黃河小。河流發展主要利用土地開發,由于河流的外界較為封閉,致使中國文化得以傳承,但是卻缺乏開放性。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在,河流能夠幫助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大多發展起來的城市都是依靠水才昌盛起來的,所以人類離不開河流,河流也離不開人類的保護。
我國的城市大多數是依河而建,人與河流的關系,就好比嘴巴和牙齒的關系,互相依賴。我們的生產與生活用水全部來源于河流。所以我們把黃河、長江等河流稱為母親河。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建設,水資源越來越重要,對河流污染進行防治,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生命。河流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養育了所有生命體,包括水中的動植物等,河流有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生物圈。在早期年間,河流和人類文明的關系是:人類要找一個適于生存下來的地方,那么河流旁則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大江大河水資源充足、地勢廣闊、土地肥沃,方便農作物栽培和生長,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需要。在早期,人們的生活條件相對貧困,最重要的就是解決溫飽問題,因為河流能夠引水灌溉,還能繁殖動植物,由此農耕則演變成如今的工業發展。“農,是國家之根本”,所以自古以來,國家興旺發展都會在大河流域區域。由于河流漲潮時會將泥土里的有機物質帶到岸上,對農耕的作物起到了有力作用,并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推進了國家的進步,由此對國家的經濟也奠定了有利的基礎。河流文化對灌溉農田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利用灌溉手段,在河流區域,提高水稻增產,這也是河流對農業的作用。
河流帶給我們利的同時,也會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我國歷史上的樓蘭古國,最早它是“其水清澈,冬夏不減”,無論冬夏,始終水都是清澈見底的。但是到了漢朝,由于人們掌握了水利技術,樓蘭人不再游牧,而開始在一個地方生存下來,開墾良田,灌溉畜牧,導致當地的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失去了平衡點,河流沒有了,生態環境逐漸惡化,導致樓蘭人離開了家園,離開了曾經繁盛的國家。再例如,埃及的尼羅河,由于在尼羅河的旁邊建蓋了阿斯旺高壩,減少了下游的洪水量,但由洪水帶到下游的淤泥和有機物質也同時減少了,迫使農業生產和生態受到嚴重影響。
當然,河流也是需要我們保護的,由于河流垃圾增多,對河流中的生物進行過度撈撈捕,河流岸邊的植物被大量砍伐,石油開采引起的輸油管泄露等,導致河流遭到嚴重破壞和污染,生態不平衡,生物鏈發生改變,而河流的損害正是人們對自我的懲罰,人們不能依賴河流耕種,沒有充足的水源,水資源短缺,由此,人們才想到退耕還湖,善待河流,治理河流污染。我們必須要反思,是河流給了我們生命,孕育了我們,而我們卻不停的侵占河流,破壞河流,摧毀了河流的脆弱生命。我們需要懂得人們浪費河流中的一滴水,河流便會做出同樣的答案回饋給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相信人們會珍惜河流的生命。河流作為我們生活的全部,請善待和珍惜我們的每一條河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