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浩渺洞庭湖,周極八百里,湖水連天天接水,乾坤變幻云水間。追溯到一萬年前,洞庭湖上演化出了眾多人與水相輔相生、相悅相和的故事,洞庭湖地區衍生出的民歌多的如同洞庭湖內的水,體現出鮮明的湖湘文化特色。洞庭湖民歌也可以稱為洞庭漁歌,隨著時間滾軸的轉動,被人們廣泛傳承。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中,形成的民歌調子數不勝數。漁歌的特點之一在于其鮮明的地方特色與張口就來的隨性,在洞庭湖生活的人民,下到學語的孩童,上到耄耋的老人,都可以隨時唱出那些膾炙人口的曲調,在外地游玩的游客聽來,別有一番風味。宋代詩人范仲淹曾在《岳陽樓記》中也對洞庭湖民歌做出記載,寫到“漁歌互答,此樂何極”。洞庭湖民歌的發展歷程與其他民歌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發展根基都是當地社會生活中衍生出來的文化底蘊。根據時代政治情況、當地經濟發展、歷史文化、民俗習慣、方言特色等不同,賦予了民歌不同時代不同的特色,漁歌往往是漁民在打漁過程中,面對著眼前的風景、人物等有感而發,隨性脫口而出的曲調。歌詞并沒有經過加工,反倒體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特色風韻。民歌歌詞中通常會體現出排比的表現形式,通過該手法將歌詞想要表達的含義著重體現出來,歌詞中往往會展現出活靈活現的藝術形象,歌詞表現的內容也通俗易懂,讓人印象深刻。民歌可以包含敘述身邊事的敘述類歌曲,也包含情人之間訴說愛意的情歌,當然還有贊揚家鄉生活以及洞庭湖美景的歌曲,其中,情歌頗多,體現出了洞庭湖漁民對于浪漫生活的向往,借由情歌表達愛意,往往更加淳樸。除了上述成年人的民歌形式,小孩子也有屬于自己的兒歌表現形式,內容與成年人的表述大相徑庭,往往會以詼諧幽默的歌詞體現小孩子初經世事的好奇心理。在用民歌表達日常生活時,體現形式最多的是與勞動相關,漁民經過一天的忙碌,在面對落日的余輝,想起了家里的妻子與孩子,油然而生幸福之感,即興創作出別具一格的民歌。
如《手撒魚網口唱歌》、《洞庭四季歌》、《洞庭湖上搭歌臺》等,形象地表現了漁民歡快的勞動生活情緒。燈調也是民間歌舞中的一種,再加上打擊樂器伴奏,并化妝表演的一種小調。在洞庭漁民中廣泛流傳的有地花鼓、采蓮船、魚蝦燈等。如《迎客歌》,出自燈調《武花鼓調》,曲調熱烈歡快,由男女青年手拿花扇和手巾載歌載舞,表達了洞庭漁民真摯的感情和熱情好客的風俗。
作為洞庭湖文化的主要傳承者,出生在白沙洲的陳定國是該文化傳承的重要奉獻者,白沙洲又被稱為洞庭湖聞名的詩窩窩,陳定國回到白沙洲,擔任起農民創作組的組長,帶動農民發揚洞庭湖文化,開展一批傳揚洞庭湖文化的活動,其中包括民歌,參加該活動的村民眾多,活動舉辦狀況空前盛大,白沙洲也名噪一時。民歌富含情趣和美感,最解不開的鄉愁是飄香的故土、燃燒過的青春,陳老決心把白沙洲“這塊‘金牌永遠傳下去”!2013年,他向共華鎮黨委提出建議,以白沙洲為點,成立共華鎮農民詩社,把全鎮帶動起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4年來,他5次帶著專業老師到共華鎮培訓農民詩友,為增進授課效果,有時走進家里開家庭培訓課,面對面討論作品。
湖湘文化藝術風格形式五花八門,民歌更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一種的表現形式?!冻o》中包含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千百年來,對洞庭湖民歌也產生了頗深的影響。使得民歌表達形式或高亢激昂、或婉轉低沉,表現出濃郁的文化底蘊,深切展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期望與理想。洞庭湖民歌擁有較多代表作,其中較為廣泛流傳的包括《小背簍》、《洞庭魚米鄉》等。1990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年輕歌者宋祖英吟唱著《小背簍》首次出現在大眾眼前,獲得全國觀眾的廣為好評,小背簍代表了湖湘地區最為普遍的生活狀態,展現了湘西地區絢爛多彩的文化生活;《洞庭魚米鄉》中傳頌的是湖南的生活百態,湖南又被譽為魚米之鄉,在該首歌中充分展現出當地人民“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生活環境,宛若仙境,讓人留戀。
根據相關報道顯示,岳陽市申報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洞庭漁歌”,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名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洞庭民俗文化是洞庭湖區人民千百年來生活歷練的沉淀,其代代相傳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如服裝飾品、飲食烹飪、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間藝術、神話傳說、游戲競技、風味物產、傳統工藝、農耕牧漁、建筑形式等等,都具有獨特的洞庭湖區特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更迭,其中許多民俗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由于受現代文明的沖擊而日漸式微甚至被遺棄,有的僅留存于方志傳說之類的史料和一些民間老人的生活記憶里。其實,這些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獨特性的洞庭湖民俗文化資源,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現代旅游價值的文化“寶藏”,我們一方面要忙盡快搶救發掘一些已經或即將消失的風情風俗,另一方面要有效地開發利用其旅游經濟價值,對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精選和加工,將流于史料和口傳的民情風俗,變為能讓人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旅游節目及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