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楓

鄂爾多斯盆地靖邊氣田位于陜北斜坡東部和盆地中部古隆起東北部之間,并且存在內蒙古與陜西之間。因為該盆地存在于華北地區西部,所以該盆地由下元古界巖和太古宇結晶所形成。呂梁運動時期屬于鄂爾多斯地區的發育階段,并呈現出L的形狀從西側進入盆地,由于盆地處于陸表海范圍內,所以其中成分主要為碳酸鹽,逐漸形成一套3200m厚度的淺海,從而構成了盆地靖邊氣田的古地貌景觀。由于東部發達地區受到能源壓力的影響,利用開發盆地靖邊氣田可以得到有效的緩解,使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靖邊氣田下,碳酸鹽巖風化殼作為古生界奧陶系頂部發育的對象,并將發育的場所用作巖溶古地貌氣藏中。巖溶氣藏的發育不僅會受到巖溶古地貌的影響,而且是油氣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靖邊氣田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關鍵是恢復巖溶古地貌。對于盆地后期沉積分布與發育需要古地貌的控制,并且使后期儲蓋組合得到了一定控制。所以對油氣資源的開發與勘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古地貌的恢復。
目前,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古地貌恢復的方法很多,其中古地貌的恢復方法有半定量與定性:印象法、層序地層法、沉積學方法、剩余厚度法、層壓平技術和地球物理方法。印象法被廣泛使用。通過對古地貌與上覆地層定義為鏡像關系,并且通過半量化覆地層厚度的方式,再通過鏡像關系使古地貌被恢復。
沉積學方法是結合古地質圖分析工作區的古地質特征、分布格局和剝蝕情況。在此基礎上,對該組的時空形態特征、發育特征以及沉積相進行研究,提出了各古地貌單元的分布模式。
首先根據已有的地質資料建立上覆地層的層序格架,然后根據區域地層特征選擇等時基準面,展平基準面,每口井底面用光滑曲線連接,最后得到該地區的古地貌形態。剩余厚度法反映的古地貌是盆地經過長期地質演化后,在地層厚度和分布上保留下來的地質特征。其原理是當上覆巖層開始沉積時,將待恢復的剝蝕面視為等時界面,然后根據待恢復的地層選擇合適的地層作為基準面并將其展平。基準面以上的殘留層厚度可以代表當時的古地貌。該方法是古地貌恢復的直接方法之一,通常較為準確,有利于碳酸鹽巖成巖作用、儲層裂縫和洞穴發育的后續研究。層序地層展平是層序地層學理論與地球物理應用新技術相結合的一種古地貌恢復方法。該方法簡單明了。
其原理是根據地震剖面上的參考基準選擇對比序列的參考頂部和參考底部,并從所選擇的參考底部時間中減去參考頂部時間。
此時,基準平面展平,因此可以使用基準底部的時間。地層沉積前程序的古地貌稱之為海底地貌形態。地球物理法需要根據地震與測井相結合的資料來表示,針對主要層位,應實施準確無誤的標定,同時要完成對地震的記錄,最后要根據地震剖面和測井曲線來分析其中的響應特征,而且古地貌通過對符號模型的建立來進行識別,最終驗證模型需要利用測井資料的方法,并判斷古地貌,而實現對古地貌恢復。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為了達到更準確地描述古地貌的目的,往往需要多種方法相互結合、相互印證。鄂爾多斯盆地靖邊氣田東部鉆井資料較少,依靠鉆井資料恢復古地貌很難準確描述古地貌。通過對多種多樣古地貌恢復方法的分析比較,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地震資料,采用綜合剩余厚度法和層位展平技術,對靖邊氣田東部奧陶系馬家溝組五段的古地貌恢復進行了研究。
為了準確劃分地貌單元,通過耦合模型與實際資料的對比,對古地貌所研究的區域進行單元劃分,根據古地貌結構特征對洼地、高地以及殘丘的分布進行識別。對于靖邊氣田來說,該古地貌東部顯現出厚度不均勻,并且東、南面低西、北面高的趨勢。在影響儲層分布的基礎上對古地貌單元進行分析,通過鉆井和試氣驗證,發現巖溶殘丘和巖溶斜坡是天然氣聚集的優良古地貌單元,為靖邊氣田東部儲層預測和井位優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通過使用古地貌的恢復方法,并受到古構造的影響,使該地區盆地又回到了最初的古地貌。得到恢復的盆地,西北部和西南部古地貌普遍較高,東部大部分地區恢復程度較低,特別是東南部為前石炭紀巖溶集水區。
通過對古地貌恢復結果分析得到,重新評估了存在靖邊氣田下所涉及到的古生界氣藏侵蝕槽。對于該地區溝槽的解讀方式,用東西方向并存的局部侵蝕勢槽和主蝕槽來表示東西方向的大侵蝕槽、南北向的細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