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重立法維權。蘇州市婦聯先后推動《蘇州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設施建設促進辦法》政府規章出臺,公共場所母乳哺育室建設指南——江蘇省地方標準《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設施建設指南》獲批,《蘇州市婦女權益保障條例》擬進入蘇州市人大常委會2020年立法計劃項目;參與98部國家、省、市級法律法規政策的性別評估,提交了337條意見,近半數意見被采納。吳江區婦聯聯合有關部門,連續3年制作《反家暴案例口袋書》《家事糾紛案例口袋書》和《未成年人權益保護與犯罪預防案例口袋書》,收錄典型案例與常用法律條文,開辟婦女兒童維權工作新路徑。
注重聯合維權。蘇州市婦聯與公安、法院、檢察院聯合出臺規范性文件《蘇州市家庭暴力告誡辦法》;與市中級人民法院、市司法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婚姻家庭糾紛案件訴調對接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形成多方聯動的維權格局。張家港市婦聯聯合市法院等部門下發《關于建立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聯席會議制度的意見》,共同建立23人的家事調查員隊伍,積極參與法院家事案件訴前調解、訴中矛盾化解以及判后回訪幫扶等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注重實事維權。為更好地推動《蘇州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設施建設促進辦法》的落地,蘇州市婦聯創新工作手段,以公共場所母乳哺育室建設為主題,連續2年在全國率先承接市政府實事項目,推動公共場所母乳哺育室從無到有。3年時間里,城鄉聯動共建設公共場所母乳哺育室316家,讓37℃母愛遍布蘇城。
保平安促和諧。推動出臺婚姻家庭糾紛排查和化解機制,將其納入“平安家庭”創建體系,整合多方力量參與預防化解家庭糾紛和矛盾。蘇州市婦聯聯合市公安刑偵支隊建立案情月通報制度,做到婚姻家庭案件每月剖析,并進行逐個排查,促家庭平安。昆山市婦聯整合心理咨詢志愿者、法律工作志愿者、社工志愿者、人民調解志愿者、婦聯干部等婦女維權工作力量,探索建立“1+4”的5人工作小組機制,建設家事公眾評判庭,提升婦聯組織婚姻家庭糾紛排查和化解能力。
重引導促和諧。蘇州市婦聯與有關部門聯合建立“和諧婚姻·幸福家庭”引導機制,明確“婚姻締結時、婚姻存續期、婚姻解體時”三個階段的引導工作重點,建立日常宣傳、多方調處、項目化運作機制、志愿者培訓、激勵機制等工作制度。工業園區婦工委聯合女性社會組織打造“守護家庭”品牌項目,在法院、婚姻登記處、社區設置家庭情感服務站,已成功化解2500件婚姻家庭矛盾糾紛,促進1200余對欲離婚家庭復合。
抓家教促和諧。開發建設家庭教育線上線下學習平臺與課程,通過組建專家隊伍、指導師隊伍培養與使用、項目學校建設、開展各類主題活動等舉措,提供家庭教育分類指導服務和實踐支持。張家港市婦聯推動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協作開展家庭教育工作的融合模式,將家庭教育工作列入民生實事項目,成立由副市長擔任組長的市家庭教育協調領導小組,設立有專項經費保障的“張家港市家庭教育服務中心”,為港城30萬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專業支持的“良方”。


搭建服務平臺。成立蘇州市婦女維權服務中心,整合律師、心理咨詢師、調解員等社會志愿資源,培養一批具有專業背景和技能的家事心理疏導員、家事調查員和家事調解員,探索建立家事訴調“三大員”團隊,使其成為婚姻家庭糾紛預防化解體系的主力軍。加強與公檢法司、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門的聯動合作,為困境婦女開放“綠色通道”,打造高效多元的婚姻家庭糾紛協調處理新模式。
構建服務體系。蘇州市婦聯推動建立1200個婚姻家庭糾紛調解示范點,做到有專人值班、有專門辦公場所、有工作流程,把“娘家人”的關愛送到婦女群眾身邊。構建女性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婦女維權中心牽頭,業務部門參與,三級婦聯組織聯動的服務體系。太倉市婦聯推動建立四級婚姻家庭矛盾糾紛調解網絡,市、鎮兩級成立婚姻家庭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村、社區設立“七夕緣驛站”,為市民提供普法教育、法律援助、心理咨詢、親子教育、婚介服務和平安建設服務;新區“好阿姨”、雙鳳“老舅媽”等一批個人調解工作室成為響當當的工作品牌。
優化服務方式。蘇州市婦聯在官微上推出“母愛地圖”,把已建成的316個公共場所母乳哺育室、100個省級示范婦女兒童之家、80個鄉鎮街道級以上的婚姻家庭糾紛示范點在地圖上標出。市民通過百度地圖、騰訊地圖和高德地圖可以快捷地搜索到身邊的服務點。昆山市婦聯推動在全市女工集宿區、女職工較多的企業建立30余家“陽光女工學堂”,依托第三方機構項目化運作,主動送服務到婦女群眾身邊,提供婚戀講座、情感沙龍等多種課程,為外來女工搭建交友平臺,提供婚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