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在天

1
一個朋友對我說,她在公司里做話務客服。做客服,不僅要克服業務上的能力,更要克服情緒上的能力。
無論是同事,還是在上司看來,這位朋友的業務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收到的客戶評價也非常高。但朋友說她一直有一個問題克服不了。
就是每次她在接聽電話工作時,如果旁邊有人,特別是那個人還看著她的時候。她就會覺得很緊張,即使是很熟悉的業務有時候也會說錯,這時她就非常希望對方可以從她身邊走開,或者能夠盡快結束那個電話。
我問過她,是否因為站在旁邊的人是上司的原因?她說,有可能,但不一定。她說,不喜歡工作的時候旁邊有人看著,會覺得不夠自在,很難讓自己專注在工作上,最后事情多半會做得不夠好。
2
可能很多朋友也會有類似這樣的一種經歷。小時候,在家讀書、寫作業,父母總是陪在旁邊,他們可能也在看書,甚至連話都沒有說一句。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很不自在,很別扭,有不被信任、被監督的感覺。這種不自在、別扭,到底意味著些什么?
大部分人會得出一個比較一致的答案,就是覺得自己的空間被打擾了。這個空間不僅是物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特別是,這件事是需要自己去完成的,通常是不涉及到和他人合作的事情。
當我們的空間被打擾時,就不能夠完整地專注于做這件事情,似乎要專門劃出一小塊地盤來,給別人一些位置。我們分給自己的能量,就變得更少了一些。
那種隱隱地傳達著的不信任感,一直在打擾著我們。久而久之,我們逐漸形成了習慣,即使旁邊的人沒有想過打擾我們,我們也不喜歡他人站在旁邊看著。我們不喜歡的是這種被監督的感覺,不喜歡的是這種不被信任的感覺。
3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我不是不信任孩子,我只是想給孩子更好的環境。他們有很多的擔心,比如,擔心孩子吃不飽,所以我要看著孩子吃,讓他吃夠;擔心孩子不夠專注,所以我要陪著他,營造專注的氣氛。
飽不飽,也許真的只有吃的人知道;專不專注,只有投入其中的人才能享受。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些做法很有可能給孩子傳遞了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甚至是被打擾、被控制的感覺。而這種情況下,孩子不能反擊,只好被動接受,原來可以做好的事情,往往變得越來越不好。再往后,行為成為習慣,即便別人不是監督,即便別人沒有打擾,我們也很容易陷入一貫的模式當中。
而我們的注意力也會變得很容易分散,無法專注。特別是碰到困難挫折時,不僅這些困難挫折會很容易被放大,更擔心失敗后被人看著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影響我們繼續做這件事情的狀態。
當我們處于這種狀態下做事情,就越是容易擔心,忍不住提醒自己又有人看著了,然后越是容易陷入到惡性的自我暗示循環之中。
4
想要破解這個惡性循環,第一,要在心里不斷暗示自己“我不需要對別人交待什么”,告訴自己,我只需要對自己負責。第二,維護自己的空間。請告訴旁邊的人,“我現在在學習或工作,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你太有魅力,在旁邊會吸引和分散我的注意力”,當你這么說的時候,請記得溫柔而堅定。第三,如果不可避免的旁邊一定會有人,告訴自己,按自己的節奏來就可以了。
要允許自己處于緊張或者焦慮的狀態,在接受自己的狀態下,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先做到第一步,不需要對別人交待什么。
如果實現了這個小目標,可以再繼續下一個小目標,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下,多看一頁書,多處理一個工作環節。當實現了第一步之后,每繼續往前的一步,都將慢慢變成一種良性循環,內在空間將會越來越多。
最后,如果愿意而且也做好了準備,還可以試著專門找有人會在旁邊的環境去做一件事情,甚至可以多找一些人看著。
看起來似乎是個玩笑話,擔心理學中的行為治療大概就是這個原理。讓人多次處于不舒適的環境中,然后降低對這個環境的敏感度,從而逐漸去適應。不過這個過程會比較痛苦些,特別是最初的幾次。
當發現可以對自己負責的時候,力量就會出來,就可以維護自己的空間。當內心空間足夠大的時候,容納能力也會相應的增加,你會發現,無論有沒有人在旁邊,自己的內心已經有足夠大的地盤去放置自己的專注力,也有足夠大的地盤去應對那些你不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