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如俊

Q 我的孩子偏科,數學成績好,英語成績卻很糟糕。我要不要給他報個輔導班,讓他成績能有所提高?
AA偏科的孩子里,有一個人你應該認識: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從小學開始,馬云最頭疼的是數學。前兩次高考,數學成績都很差,分別是1分和19分。第三次高考,數學進步了,也只考了79分,總分加起來離本科線還差5分。幸運的是,他被補錄進了杭州師范大學外語系。
孩子偏科,原因有很多,有的屬個人喜好,有的屬性格差異,有的屬學法不當。一說糾偏,不要總想著報輔導班。最好的辦法還是來自孩子本身。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喜歡哪個老師,哪門功課就比較好。換而言之,孩子如果不喜歡哪個老師,那門學科的成績就有可能不好。
當孩子不喜歡某個老師時,聽課就會有抵觸情緒,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這門課上。久而久之,學習成績下降,信心喪失,導致偏科現象發生。
在教育孩子上,聰明的父母一定知道“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的道理,一定會在孩子面前說老師多么多么棒,讓孩子因此喜歡老師。
當孩子說不喜歡某老師時,你得立即重視起來,詳細了解緣由,客觀分析原因。是孩子的原因,就得設法讓孩子去發現這位老師的優點和可愛之處。是老師的原因,父母可以跟老師溝通,但一定要態度平和,因為你要的只是改變老師對孩子的做法或態度。
萬不得已,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老師是一回事,功課是另一回事。你可以不喜歡某位老師,但不能不學這門功課,要不損害自己。
鮮亮的、動感的、探尋的,這些都是孩子的所愛,都會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學習,喜歡的會多學,不喜歡的會少學甚至不學,這是鐵律。要孩子對“短腿”學科產生興趣,一個好的做法是讓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比如,四年級數學有一節課是《確定位置》。老師可以營造一個電影院場景,把“數對”知識的學習融化在找座位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帶孩子去看一場電影,早早入場,趁電影院空空,讓孩子憑票找座位。找到座位后,還可以再任意報出幾個座位讓孩子找,并用“數對”表示出來,這樣又學知識又看電影,你說有趣不?
這里我不是想把父母變成老師,而是要說明一個道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智慧的父母,會針對孩子的“短腿”學科,主動降低學習要求,設置一個孩子能夠得著的目標,鼓勵他一次次努力,一次次成功,體驗“短腿”學科的學習快樂。當一次次小的成功累積起來,孩子的學習興趣也就激發出來了。
持久的學習,不能光憑興趣,得讓孩子認識到“短腿”學科盡管看上去討厭,卻是有用的。
英語,是許多孩子的“短腿”學科。這與語言環境有關。想想看,蘇州話難說難懂,但外地在蘇州工作的人,幾年下來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蘇州話,這是為什么?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只有在語言環境中才能學好。在普通話的環境里,很少用得著英語,英語的交際價值就被掩蓋了。
倘若把孩子置身于一個英語環境,情況就大不一樣。你想買一塊面包,或者想問路,可是你不會說英語,那就只能站在旁邊餓肚子或者迷路。這樣的墻壁讓孩子去碰碰,孩子才會知道英語的有用不只在考試,才會從內心重視英語學習。
英語環境哪里找?有條件的陪孩子出國旅行。最實用的辦法,是給孩子看一些英語動畫片或電影,簡單一些的。把字幕遮擋住,讓孩子根據劇情來猜測劇中人物的對話。反復看,直到每句話能聽懂為止。這樣學英語,效果非常好。
偏科,馬云能把數學從1分變成79分,相信你的孩子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