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人民醫院,內蒙古 烏海)
武繼鳳
乳腺病是臨床較常見的女性疾病,包括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纖維瘤、乳腺囊腫、乳腺癌等[1],患者臨床多表現為乳房疼痛、乳房腫塊、乳頭溢液,但該病病因復雜,很難根據臨床癥狀及超聲檢查結果進行病因和疾病類型的準確判斷,一旦治療不當或貽誤治療時間,則會使患者病灶出現病變,嚴重者會導致患者發生生命危險[2]。在乳腺病變的臨床辨別中,腫塊型病變較容易判斷,可達到較高的確診率,而非腫塊型病變則因病灶的超聲圖像具有彌漫性、邊界模糊、點位效應不明確的特點,從而難以根據超聲檢查進行疾病的準確判斷[3]。本文對本院所診治的120例非腫塊型乳腺病變患者超聲檢查結果進行了特異度、敏感度和診斷準確率的數據統計分析,探討對乳腺非腫塊型病變患者,應用超聲診斷的臨床效果和價值。
本次研究所選樣本為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本院診治的乳腺非腫塊型病變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了超聲檢查,并在手術后或穿刺取活體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所選患者平均年齡(49.50±10.50)歲,均為女性患者;病灶平均直徑 (3.0±2.45) cm;所有患者均對參與本研究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
本研究對患者進行超聲檢測的儀器,使用GE彩色超聲診斷儀LOGIQ E9超聲診斷儀;患者取臥位,首先對乳腺進行二維超聲全面掃描,在發現病灶后使用多軸位檢測,探查病灶直徑、大小、邊界及內部回聲與鈣化情況,同時探查患者腋下淋巴結,并對病灶內部和外圍血流信號分布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查[4]。
采取Adler血流分級法[5],對所選患者的超聲檢查圖像進行分級判斷:0級,病灶內無血流信號或信號不明顯;I級,有點狀或細棒狀腫瘤血管,血流信號為點狀;II級,可見有點狀血管或一個較長血管穿入病灶,血流信號中等;III級,血流信號較強,可見多個點狀血管或兩條較長血管穿過病灶。超聲圖像為0-I級,判定為良性病變;超聲圖像為II-III級,則判定為惡性病變。
將所選患者的超聲診斷檢查結果與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比較,統計計算超聲診斷的特異度、敏感度和準確率。
特異度=超聲診斷良性患者例數÷病理診斷良性患者例數×100%[6];
敏感度=超聲診斷惡性患者例數÷病理診斷惡性患者例數×100%[7];
準確率=超聲診斷惡性患者例數÷患者總例數×100%[8]。
對本次研究獲得的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錄入處理分析。
本研究所選120例患者的手術病理診斷結果顯示,良性病變患者占29.17%(35例),惡性病變患者共85例,占70.83%。詳見下表1。

表1 本研究所選樣本手術病理診斷結果統計(n,%)
本研究所選患者的超聲診斷檢查顯示,超聲表現為散在簇狀微鈣化的患者4例,占3.33%,表現為片狀低回聲的微小鈣化27例,占22.50%,表現為片狀低回聲患者89例,占74.17%;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顯示,超聲檢查診斷的特異度為77.14%(27/35)、敏感度為95.29%(81/85)、準確率為74.17%(89/120)。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結果對比
乳腺癌是女性惡性腫瘤疾病中占比較大的一種疾病,因該病無臨床典型癥狀,給臨床對該病的早期發現和治療帶來較大的困難[9]。隨著醫學理論和影像學技術的發展,超聲檢查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超聲檢查具有直觀性強、安全性高、易操作、可重復、無創傷、費用低等諸多優點,為臨床準確診斷和針對性治療的實施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10]。
然而,在對乳腺癌診斷的臨床實踐表明,超聲診斷雖然敏感性強,但對乳腺非腫塊型病變的臨床診斷特異性、準確率不高[11]。造成這一結果的因素主要是由于超聲檢查是通過超聲波對人體組織的反射波進行圖像化反映,根據人體不同組織的超聲圖像來判斷患者的病灶變化情況,而乳腺非腫塊型病變的超聲圖像點位效應不明顯、病灶邊界模糊,有區域性結構紊亂,難以通過單純的超聲檢查、根據病灶的超聲圖像進行臨床準確判斷[12]。
本次研究對所選患者的病理診斷結果為,良性病變的乳腺非腫塊型病變患者為35例,占29.17%,惡性病變患者85例,占70.83%;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超聲檢查圖像結果為良性病變的患者中,有2例超聲檢查表現為片狀低回聲區非占位性病變、病灶有微鈣化的患者,經病理診斷為浸潤性導管癌,提示非腫塊型病變不能作為乳腺良性病變的唯一診斷標準,病灶的微鈣化表現有可能為導管內癌患者;與手術(或穿刺)組織病理診斷的比較顯示,對所有本次研究所選乳腺非腫塊型病變患者的超聲診斷的特異度為77.14%(27/35)、敏感度為95.29%(81/85)、準確率為74.17%(89/120)。超聲檢查與病理診斷的比較結果表明,超聲檢查對乳腺非腫塊型病變患者的診斷敏感性強,但特異性、準確率較差。
綜上所述,與病理診斷相比,超聲診斷操作便捷、無創傷、可重復,可作為對乳腺非腫塊型病變患者的有效臨床輔助手段。但超聲檢查的特異性、準確率不高,不能單獨作為對非腫塊型乳腺病變患者的臨床診斷措施,臨床應與病理診斷、其他檢查措施相對照、結合,以對患者病情作出正確判斷,降低臨床漏診、誤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