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佩琴,段洪茹,戶坤,潘珊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科,廣東 廣州)
目前,腫瘤患者越來越多,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指從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獲得靜脈通路的導管,常用于腫瘤患者的化療、長期靜脈治療及輸注高滲性、有刺激性藥物等[1]。限制患者日常生活等特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2]。PICC 具有使用安全、避免反復穿刺、減輕患者痛苦等優點,因此在臨床上已被廣泛應用[2]。但PICC留置也存在一定的并發癥,導管回縮就是其中之一,PICC導管體外部分全部或部分進入患者體內即為導管回縮,有報道其發生率為12.59%[3]。PICC導管回縮可能導致穿刺口紅腫、局部感染,甚至全身感染,導管折管斷裂,導管末端的位置過深,亦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心律失常、肺動脈栓塞等。有研究報道[4],惡性腫瘤PICC 導管后出現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0.3%-0.5%,給患者增加痛苦及經濟負擔,甚至導致導管留置失敗。導管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影響因素很多[5],本次調查研究旨在為PICC 置管及維護質量的改善提供理論依據。
選擇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置管的300例患者中(其中男130例,女170例)發生導管部分回縮的45例患者為對象,年齡32-86歲,平均(61.2 ± 2.3)歲;疾病構成:乳腺癌3例,宮頸癌1例,肺癌22例,鼻咽癌1例,卵巢癌2例,腸癌7例,胃癌4例,食管癌1例,下咽癌1例,膠質腫瘤1例,胰腺癌1例,淋巴瘤2例。
臨床患者均使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的4FR三向瓣膜導管,均為血管超聲引導下改良塞丁格技術(modified sardinger technique,MST)技術留置PICC導管, 置管者及維護者均為經過培訓取得置管資格的護理人員,研究者查閱本科室信息系統顯示的PICC 置管患者資料,主要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置管方式、置管部位、選擇血管、維護情況,并統計置管患者的并發癥導管回縮發生情況。導管回縮到血管后均在嚴格無菌操作下將導管緩慢拉出原來置入長度[6],酌情使用導管固定翼。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45例患者導管部分回縮發生情況(n)
如表1所示,患者PICC導管部分回縮發生的結果,性別、年齡及是否按期維護均P>0.05,因此,性別、年齡及是否按期維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導管置入肘上距離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置入靜脈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皮膚問題及敷料選擇P<0.01,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
目前,血管通路的選擇越來越多,PICC導管為患者帶來了更多便利并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的輸液方式,并發癥的預防及處理對于導管的留置時間及導管留置期間患者的生活質量、舒適度有很重要的影響。也有研究顯示,穿刺部位是誘發并發癥的因素之一。上臂下段的靜脈置管[7,8],因其靠近肘關節, 易使敷料粘貼于肘部橫紋處,影響肘關節活動,導致病人不適感,此處靜脈與肱二頭肌緊密相連,活動肘關節時,導管會隨肘關節的屈伸活動而引起導管移位(進入或脫出數厘米),增加患者不適,增加更換頻率。此外,穿刺點靠近肘窩,肘窩的汗液分泌多,貼膜易翹起、松動,導管易發生移位;導管置入后無法改變其位置,因此在導管置入前應做好綜合評估,選擇最佳置入位置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舒適度,減少導管部分回縮發生,減少并發癥,在選擇PICC 穿刺部位時要注意個性化[9]及人性化,重視病人的生活質量,使病人處于身心舒適狀態[10],充分體現“以病人為中心”。
目前,PICC置管首選貴要靜脈,其次是肱靜脈及頭靜脈,貴要靜脈的血管特性易于穿刺并且便于置管后的維護,頭靜脈置管由于肌肉運動等原因易導致患者管道的部分回縮或導管脫出;與此同時,對置管者進行規范化培訓、考核及置管過程的質量控制,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完善出院回訪制度,指導患者按期維護,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及照護能力[11]。
導管相關性皮膚損傷是PICC導管置入后較常見的并發癥,皮膚問題的發生直接影響患者敷料的選擇,對于嚴重的皮疹,使用紗塊換藥或抗過敏敷料也是較常用的方法,在紗塊換藥期間更要加強固定,防止患者回縮體內或導管脫出,對患者導管相關性皮膚問題進行正確妥善的處理,可有效降低導管部分回縮的發生率。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應加強對置管者進行規范化培訓、考核及置管過程的質量控制,為患者選擇最佳置入部位及血管,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對患者導管相關性皮膚問題進行及時處理妥善的固定,完善出院回訪制度,可有效降低導管回縮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