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山西省榮軍醫院,山西 太原)
橈骨遠端骨折為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其致傷因素較多,主要是由于外力導致的骨創,以中老年患者為主,于臨床較為常見,多是由于過度強運動導致,老年患者致傷因素同樣與機體生理功能持續性減退相關,與骨質疏松具有直接關聯,為老年骨折患者的主要內在因素[1]。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深入,老年人群比重不斷提高,老年人群患有橈骨遠端骨折的概率呈現上升趨勢,嚴重降低老年患者晚年幸福生活,受到臨床高度重視。隨著臨床醫學不斷發展及完善,臨床針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致傷因素、治療原則的探究不斷深入,臨床手術模式向著安全、高效、微創的方向發展,于老年骨折治療中取得了較好的反饋,但考慮老年患者機體對手術耐受性較低,手術開展適應指征較多,外固定支架成為橈骨遠端治療的主要手段。早期康復理念的確立,于骨科廣泛推廣,其臨床應用理念完全適配于骨折患者,于骨折患者骨折端愈合、生理活動范圍的恢復、生活質量均有顯著增益效果。本研究筆者特針對外固定架固定聯合早期康復鍛煉臨床應用有效機制進行分析,收集64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客觀分析。
課題共納入64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為客觀分析對象,病歷采集時間為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模擬隨機抽簽模式,按照1-32數字分布,一組32例,納入參照組,男女比例為18∶14,平均年齡(60.05±2.41)歲,其中左上肢患者15例,右上肢患者17例;一組32例,納入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7∶15,平均年齡(59.94±2.38)歲,其中左上肢患者16例,右上肢患者16例;假設校驗兩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基線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可于下文開展比較分析。
納入標準:(1)64例客觀對象均符合《骨傷科診治指南》[2]中對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依據,患者均由外力作用點導致骨折,入院時伴有骨創區域不同程度疼痛及腫脹,患者對課題研究持知情授權態度;(2)就本研究上報安全管理委員會后,獲倫理批準后實施。
1.2.1 治療
兩組患者均予以外固定支架治療,指導患者呈仰臥位,依據患者年齡、體質量等因素選取麻醉方式,借助止血帶于患側近心端進行綁扎,時間以60min為宜,對骨損對應表皮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及鋪巾,借助C型X線透視機對骨損部位進行評估,進行手法復位,觀察復位情況,于掌骨基底部、掌骨處分別做長約0.5-1.0cm,近端轉孔,借助套筒保護,置入外固定支架螺釘;安裝外固定支架,進行對抗牽引,避免脫落;定期觀察骨折端愈合情況,及時進行微調;若患者長時間復位不良,可借助克氏針輔助固定;兩組手術均由相同手術小組完成。
1.2.2 康復
觀察組患者聯合開展早期康復指導,于圍術期開展康復鍛煉,于術后關節制動期予以患者被動按摩,對患者細小關節進行活動,改善局部循環,可有效避免關節肌肉萎縮情況;逐漸增加康復運動范圍及時間,囑患者自行活動患側手關節及腕關節等,以機體耐受度為準;可采用濕敷的方式,于骨創部位進行濕敷,加速局部循環,促使血腫吸收,加速骨創愈合;開展作業治療聯合能力訓練等[3]。
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患肢生活功能恢復范圍;借助PRWE量化評估表,對患者肢體功能進行評估。
觀察組患者旋前旋后、掌屈背伸、橈偏尺偏等生理功能恢復情況均顯著高于參照組指標,經假設校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骨折患者生活功能恢復情況比對

表1 兩組骨折患者生活功能恢復情況比對
?
觀察組患者PRWE量化評估于功能評分、疼痛評分、總分等指標均顯著低于參照組評分,經假設校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RWE量化評估)

表2 兩組患者PRWE量化評估)
images/BZ_72_1294_2874_2301_2933.png觀察組 32 8.44±0.51 8.95±0.47 14.23±3.41參照組 32 18.92±0.91 17.86±0.76 31.05±5.96 t 10.005 8.947 13.425 P 0.000 0.000 0.000
外固定支架為臨床常用的骨折治療手段,于橈骨遠端骨折應用中具有顯著療效,考慮橈骨為機體主要活動骨,日常活動嚴重影響骨創愈合,極易導致二次損傷的發生,開展外固定支架進行牽拉對抗治療,可最大程度規避畸形愈合的發生,確保生理功能早日恢復[4,5]。外固定支架治療臨床應用操作簡單,對醫務人員的要求較低,微創手術操作對機體的損傷較小,預后時間短,術后繼發并發癥的概率較低,手術費用低,患者接受程度高;但是考慮外固定支架對患者治療依從性要求較高,術后自我護理的要求較高,于治療中輔以有效的康復訓練手段尤為重要[6]。早期康復理念充分考慮骨折端損傷及愈合機制,旨在改善韌帶及肌腱黏連的發生,規避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等情況,可有效逆轉骨折導致的功能損傷;同時,臨床應用可顯著縮短骨折愈合時間,于患者生活功能有顯著增益效果,利于骨折轉歸,恢復患者生活功能活動[7,8]。課題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旋前旋后、掌屈背伸、橈偏尺偏等生理功能恢復情況均顯著高于參照組指標,經假設校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PRWE量化評估于功能評分、疼痛評分、總分等指標均顯著低于參照組評分,經假設校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于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中采用外固定架固定臨床效果顯著,聯合開展康復鍛煉,可為臨床治療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