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小波
(重慶市江津區西湖鎮衛生院,重慶 江津)
甲狀腺腫瘤是頭頸部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患者以女性居多,患者臨床多表現為出現頸前腫塊,部分患者會出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1]。手術治療是甲狀腺腫瘤臨床治療的主要方式,但傳統手術雖然臨床療效肯定,但術后疤痕明顯。隨著醫療技術和設備的發展,甲狀腺腫瘤手術引入腹腔鏡手術方法,并經臨床實踐驗證,對甲狀腺腫瘤切除效果良好,得到廣泛認可[2]。本文對本院普外科170例實施了甲狀腺腫瘤切除術的患者,進行兩種術式的相關指標對比分析,總結和探討兩種手術術式的優缺點,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
本次研究選擇了本院普外科于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診治的170例甲狀腺腫瘤患者作為研究樣本,所選患者均在本院普外科接受相關手術治療,并住院進行康復;所選患者按照所接受的手術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常規手術)與觀察組(經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每組患者85例?;颊咧心行?8例,女性患者92例;患者平均年齡(55.35 ±3.5)歲。所選患者按手術方式分組后,臨床一般資料的數據組間對比結果,無明顯差異性(P>0.05),表明指標比較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已征得所有參與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1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開放式手術[3]治療,手術步驟:術前通過影像學檢查確定腫瘤位置;患者取仰臥位,采用全身麻醉;切口位于胸骨上切跡上方,沿皮紋作弧形切口,切開頸拆線并剝離頸前肌群,露出甲狀腺;游離、切除甲狀腺腫物;結扎鄰近血管、縫合切口,并留置導管。
1.2.2 觀察組患者施行經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4]。步驟:體位及麻醉同對照組;切口位于乳溝正中平乳頭處,分離皮下組織并送入腹腔鏡,建立氣腹;通過腹腔鏡,于乳暈上方做兩個切口,置入10mm、5mm 套管;以超聲刀切開頸白線,并用7號線牽拉頸前肌群,顯露甲狀腺;取樣送檢,并依據病理檢查結果進行手術切除;縫合切口,留置導管。
1.3.1 圍手術期相關指標
該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及患者住院費用5項內容,所選患者進行相關指標的數據測量和記錄,并計算每組患者各項指標的平均值進行比較分析。指標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
1.3.2 并發癥發生率
對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在圍手術期出現切口疼痛、聲嘶、術后出血、皮下氣腫或積液[5]的患者例數進行觀察和統計記錄,并進行并發癥總發生率的組間對比。指標數據和比例關系以(n,%)表示。
相關指標數據的分組統計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手術耗時長、住院總費用高,但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明顯降低,住院治療時間縮短。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指標項目 對照組(n=85) 觀察組(n=85) P手術時間(min) 45.50±13.50 65.45±15.50 <0.05術中出血量(ml)38.50±10.15 22.85±8.05 <0.05術后引流量(ml)75.95±11.50 56.50±10.05 <0.05住院時間(d) 7.50±2.50 5.45±1.50 <0.05住院費用(元)1460.5±350.50 3300.50±420.50 <0.05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如下表所示,觀察組在各項并發癥的發生例數均少于對照組,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10.59%,大幅低于對照組的發生率(41.18%)。詳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在甲狀腺腫瘤切除手術的術式中,經胸乳入路腔鏡手術已得到臨床廣泛驗證和患者的普遍認可。該手術方法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由于其手術切口小、選擇的切口位置隱蔽,在患者手術術后恢復速度和美觀性上,都較傳統開放性手術有不可比擬的優勢[6];且經胸乳入路腔鏡手術可同時進行雙側病變甲狀腺的切除、通過顯示器觀察手術視野更廣闊,因此手術更加直觀,可在辨明腫物大小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操作;另外,該術式通過超聲刀進行切除,可減少對患者喉上神經及周圍組織、血管的損傷,減少出血量、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7,8]。但該術式操作較復雜,對技術要求高,因此手術時間較傳統手術更長;且受限于手術器材的價格,治療費用比傳統術式更加昂貴。本次研究的相關指標對比分析,與上述觀點一致。綜上所述,甲狀腺腫瘤患者的手術治療術式選擇中,傳統的常規手術方法手術耗時少、治療費用相對較低,而相比傳統術式,經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手術方式,術中出血少、術后引流量低、治療時間短、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該手術方式,更有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