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偉
(翼城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山西 翼城)
急性腦梗死為臨床常見疾病,而進展性腦梗死為其中一個臨床亞型,此類患者在所有腦梗死患者中占比約為26%-43%。此類疾病病情嚴重,臨床癥狀呈現出階梯式加重,如局限性腦缺血、神經功能缺損等,病情進展可持續6 h至數天。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發生的主要病因基礎,而血小板則在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血栓形成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裂,會導致內皮下膠原組織顯露出來,而通過炎癥細胞趨化和細胞因子作用,破裂處會有血小板在此處粘附,其會促進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凝血酶等物質的釋放,導致血小板發生聚集現象,并和凝血瀑布的終產物纖維蛋白相互交聯,形成血栓,這是導致動脈管腔狹窄的主要作用機制。而動脈管腔狹窄又會減緩甚至阻滯血液流動,導致狹窄狀況進一步加重甚至出現完全閉塞情況,從而使梗死范圍不斷增大,病情不斷進展。該疾病有較高的殘疾率和死亡率,不但影響患者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同時也對患者家庭生活質量造成較大沖擊。藥物治療方案在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中較為常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都是常用藥物。為了探尋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48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其中24例患者聯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另外24例患者單用阿司匹林,并進行比較如下。
本研究時間范圍為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研究病例為本院診治的48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組如下:對照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齡48-70歲,平均年齡(53.11±4.53)歲。觀察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齡50-68歲,平均年齡(54.08±4.24)歲。兩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均P>0.05,資料均衡可比。病例納入標準:符合進展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器官、系統嚴重疾病,臟器功能不全,有出血性腦卒中病史;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及近期發現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兩組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入科后予以基礎治療,包括進行各類基礎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等的控制,遵醫囑補液等支持治療。在以上基礎上,對照組治療用藥為阿司匹林(生產廠商: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口 服,1次/d,每 次200mg,治 療 時 間 為14d。觀察組在以上支持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生產廠商: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80029]的治療方案,給予患者口服100mg阿司匹林腸溶片+75mg氯吡格雷片,1次/d,治療時間為14d。
觀察對比兩組治療期間的臨床效果、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 stroke scale, NIHSS)。
顯效:經治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明顯改善;無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無改善甚至惡化。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各項數據的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的形式呈現,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的形式呈現,行χ2檢驗;P<0.05代表進行比較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中治療無效的人數分別為2例(8.3%)、8例(33.3%),觀察組明顯更少,而在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的91.7%顯著比對照組的66.7%更高,兩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進行治療之前,兩組的NIHSS評分十分相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評分顯著更低(P<0.05),說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得到更好的改善,見表2。
表2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對比[分]

表2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對比[分]
images/BZ_81_1270_2679_2277_2738.png觀察組 24 4.838±2.1962.224±1.001 3.7593 <0.05對照組 24 4.802±2.2382.933±1.120 2.4509 <0.05 t 0.0921 2.2608 P>0.05 <0.05
腦梗死又稱腦梗塞、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因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導致病變壞死的情況,這是發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中老年人為主要的患病群體。進展性腦梗死是指發生腦梗死后病情持續加重的情況,其中表現最明顯的為神經功能缺損持續加重,導致不可逆轉的神經系統損害,使患者的殘疾和死亡風險極大升高。研究顯示,有50%以上的進展性腦梗死患者會留下殘疾[1-3]。藥物治療是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的主要措施,也是該類疾病的重要治療方式。治療腦梗死的方法是靜脈應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療,而臨床上,很多患者就診時已經過了溶栓時間窗,導致靜脈溶栓不再適用,此時就需要對患者采取非溶栓治療措施,由于阿司匹林具有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夠有效阻止血栓形成,使其在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中得到較廣泛的應用。該藥物的治療效果確切,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好,同時費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4],這成為了阿司匹林得以廣泛應用的基礎。該藥物主要是通過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阻斷TXA2生成,從而實現抗血小板凝集效果,但無法抑制血小板粘附于損傷的血管內皮,也無法抑制PGl2含量的增加。同時有研究報道,35%左右的患者會發生阿司匹林抵抗情況,且部分患者對其有過敏反應;而且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限,療效有待提升[5]。因此單用阿司匹林的療效不甚理想,需要尋找一種更為有效且安全的用藥方案。隨著研究增多,發現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用治療進展性腦梗死效果較好。
氯吡格雷是噻氯匹啶的乙酸衍生物,為非競爭性ADP抑制劑,其通過不可逆地結合血小板表面ADP受體而發揮抗血小板效果。相較于噻氯匹啶,氯吡格雷結構發生改變,同時抗血小板活性也更高,比前者高6倍。另外,其還能夠使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增加情況被阻斷,使他激動劑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情況受到抑制[6]。同時該藥物還能夠促進人體微循環的改善,促進血管擴張,使血液粘稠度降低,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因此能夠使患者預后得到改善。通過聯合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兩組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同時又能夠協同發揮作用,起到雙重抗血小板凝集的功效。阿司匹林見效快,藥效可以持續4h以上,而氯吡格雷能夠彌補阿司匹林抵抗和抗血小板聚集不足的作用,使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能夠得以維持穩定。諸多研究證實,在進展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聯合使用以上兩種藥物,比單一使用阿司匹林的療效更優,藥效作用時間更長,并且能夠滿足用藥安全性的要求[7]。本研究結果表明,對進展性腦梗死患者實施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的治療方案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癥狀改善,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促進其回歸社會生產,創造財富。
綜上,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進展性腦梗死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可顯著改善患者病情,提升生存治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