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燕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重慶)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在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center,NICU)被廣泛運用,為超低、極低出生體質量兒和危重新生兒提供了理想的靜脈通道[1]。然而在置管過程中,常發生PICC尖端位置過淺、過深或位置不當等情況,且不能及時發現,只能根據X線定位來反復調整,不僅增加了感染風險,還延長了治療時間,嚴重影響患兒治療[2]。引導式腔內心電圖(intracadiac electrogram,IC-ECG)定位技術具有準確性高、簡單、經濟等優勢,但需使用金屬導絲定位,而新生兒血管嬌嫩、細小不適合使用金屬導絲,故目前多應用于成人。本研究在成人IC-ECG的PICC穿刺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新生兒血管特點,改良了PICC穿刺操作流程,取得了滿意效果。
1.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行中心靜脈置管擇期手術者;(2)患兒家屬知情同意;(3)術前ECG無異常者。排除標準:(1)凝血機制障礙者;(2)存在心臟疾病、心臟外科術后等可影響P波改變者;(3)合并各種PICC置管禁忌證。
1.1.2 基本資料
選取本院NICU(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行常規PICC置管治療患兒為對照組,其中男26例,女14例;胎齡37-41周,體重3.0-3.89kg。另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0例行改良IC-ECG定位置管患兒為觀察組,其中男30例,女10例;胎齡37-42周,體重3.0-3.88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見表1。

表1兩組患兒一般資料
1.2.1 對照組
PICC穿刺置管前根據體表測量法預測新生兒置入PICC導管的深度,穿刺成功后置患兒于平臥位,外展手臂,與軀干呈直角,然后送管,導管自穿刺點沿靜脈走行至右胸鎖骨關節,達到預測深度后停止置入,并用X線胸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
1.2.2 觀察組
(1)將3個電極片分別貼于患兒左鎖骨中線肋骨下緣和雙側鎖骨下2、3肋間皮膚,設置Ⅱ導聯,觀察心電圖有無顯示正常QRS、P波,是否律齊,然后記錄心電圖。(2)根據常規方法穿刺PICC導管,沿靜脈走向送管至體表預測量位置,將其固定。(3)斷開心電監護儀,連接無菌鱷魚導聯夾;(4)將肝素帽連接到PICC尾端,準備含有0.9%氯化鈉溶液的20ml注射器,連接頭皮針并將其1/3插入肝素帽,外露鋼針部分與鱷魚夾連接,采取脈沖式方式向管腔緩慢注入溶液,根據溶液的導電性建立鹽水電極,導管尖端位置的IC-ECG傳至心電監護儀。(5)推注溶液時觀察IC-ECG P波形態,據此調整導管尖端位置,當R波占P波30%-40%或特征性P波(雙向P波)時則停止送管,將導管固定后再采用X線胸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3,4]。
對比兩組新生兒PICC導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和穿刺點出血量,并計算IC-ECG定位精確性。(1)穿刺點出血量:采用稱重法計算帶血紗布重量,減去自重,再按照血液比重換算成容積(ml)=血液質量(g)/1.05。(2)IC-ECG定位:精確性=(X線顯示導管尖端到位且操作過程出現特征P波例數+X線顯示導管尖端未到位且操作過程未出現特征性P波例數)/總例數×100%。
兩組新生兒PICC導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PICC導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比較[n(%)]
兩組新生兒穿刺點出血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穿刺點出血量比較s,ml)

表3 兩組新生兒穿刺點出血量比較s,ml)
images/BZ_108_201_375_1210_434.png觀察組 40 1.19±1.01 2.2110 0.0150對照組 40 1.76±1.28
觀察組置管過程有33例出現特征性P波,7例經反復調整后仍沒有出現特征性P波,其中異位的2例X線未顯示出特征性P波,5例尖端位置正確未出現特征性P波。IC-ECG定位精確性:(33+2)/40×100%=87.50%。
改良IC-ECG定位技術判斷PICC尖端位置的原理是將注射器連接PICC尾端,向管腔注射氯化鈉溶液,利用金屬和溶液的導電性,探測心房內心電圖P波情況,據此判斷PICC尖端位置[5]。結果顯示,兩組新生兒PICC導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改良引導式IC-ECG定位技術不僅能避免導管尖端異位,還可以很準確地定位導管尖端。且IC-ECG定位精確性高達87.50%,進一步說明改良引導式IC-ECG定位技術適用于新生兒PICC尖端定位。
改良引導式IC-ECG定位技術是根據P波變化來實時定位,避免反復機械摩擦和送管,不僅避免血管損傷,還降低了出血量[6]。結果顯示,兩組新生兒穿刺點出血量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引導式IC-ECG定位技術不僅能有效指導置管方向和深度,還能降低術中感染風險,提高尖端到位率,避免重復拍片以減少輻射暴露。
本研究采用的是手動推注氯化鈉溶液,不能控制其推注壓力和用量,所以建議使用輸液泵,同時本研究中有5例尖端位置正確和7例經反復調整而沒有特征性P波出現者,分析與新生兒呼吸暫停、宮內窘迫、竇房結發育不完善、心臟傳導系統不成熟等有關[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