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廣西梧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梧州)
中風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經昏仆僅以口?、半身不遂為臨床主癥的一種疾病, 包括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死等多種疾病。近年來, 中風病越來越年輕化,其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呈不斷上升趨勢。針灸療法作為祖國醫學的重要治療手段, 對中風病的治療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其療效已得到醫學界的公認, 且其方法種類繁多, 形成眾多的學說和流派[1]。本文將中風偏癱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重點闡述醒腦開竅針法聯合腹針治療的價值與有效性。
選擇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中風偏癱患者80例,利用奇偶數分組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7.93±5.54)歲;實驗組患者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7.75±5.62)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數據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視為可比。
對照組應用醒腦開竅針法治療,每天治療1次,每次治療將留針的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每周治療5次,并間隔2d后繼續開展治療,治療時間為4周。
實驗組應用醒腦開竅針法聯合腹針治療,治療頻次、療程和留針時間同對照組。醒腦開竅針法的穴位:主穴位主要包括內關(雙側)、人中、三陰交(患側),而輔助穴位則包括患側極泉、尺澤、委中,配穴需要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進行加減調整,吞咽障礙加風池、翳風、完骨;手指拘攣加合谷[2];語言不利或失語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在具體操作方面,患者需呈仰臥體位,以雙側內關穴為首選穴位,直刺0.5-1寸之間,選擇提插捻轉瀉法1min;人中穴進行雀啄瀉法,以患者眼球濕潤為度;三陰交穴(患側)沿著脛骨內側緣進針,深度在1-1.5寸之間,同樣采用提插補法,以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在針刺極泉穴的時候,應與腋下動脈盡量避開,原穴沿經向下移動1寸,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對于尺澤穴,可采用提插瀉法進行直刺,以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患者直腿后抬高,選擇委中穴,直刺0.5-1寸之間,同樣選擇提插瀉法,確保患側下肢抽動3次[3]。腹針治療中,選雙大橫穴調脾氣,中脘、下脘、關元、氣海引氣歸元,雙側滑肉門與外陵為腹四關,手功能障礙配患側上風濕外點,踝關節不利配患側下風濕下點,足內翻配患側下風濕內點,語言不利配中脘上、下各一分處加針。在對腹部進行針刺治療之前,需要對患者的肝脾大小和觸痛感進行檢查,保證其不存在陽性體征,具體操作方法:皮膚常規消毒后選用32號40 mm長度的毫針, 避開毛孔, 血管進針, 施術要輕、緩。當針尖抵達一定的深度后, 一般采用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的手法, 避免刺傷內臟。
對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后BI指數評分、Fugl-Meyer指數評分等臨床指標進行比較。其中,BI指數評分主要評定功能就是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而Fugl-Meyer指數評分則是對患者運動功能的評價。
對于兩組中風偏癱患者臨床治療結果,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展開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治療前后BI指數評分、Fugl-Meyer指數評分)采用s形式加以表示,行t檢驗,若P<0.05,即可代表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存在。
兩組患者接受臨床治療前,各項指標比較后差異性不形成,即P>0.05。經臨床治療后,實驗組指標與對照組相比,臨床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后BI指數評分、Fugl-Meyer指數評分比較,分)

表1 實驗組、對照組治療前后BI指數評分、Fugl-Meyer指數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 BI指數評分 Fugl-Meyer指數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0 35.47±11.54 69.77±8.13 27.47±6.58 69.16±8.04對照組 40 35.44±11.51 62.33±7.34 27.45±6.5653.26±13.28 t 0.0116 4.2959 0.0136 6.4776 P 0.9907 0.0000 0.9892 0.0000
中風對人類身體健康帶來的危害備受醫學領域關注,而針灸也逐漸發展成常規性的治療項目,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方面的效果理想,可廣泛應用于各級別醫院工作中,優勢也十分突出[4]。在中醫領域,將中風病的病因歸結為本虛標實,因而在臨床治療中,需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以確保療效理想。
其中,醒腦開竅針法屬于中醫領域的創新意識產物,也是對中風疾病實施臨床治療的有效路徑,在實驗和臨床研究方面已經趨于完善[5]。在臨床治療中,以“神”為重要基礎,將“瀉”作為治療的重點,但是“補”的效果并不突出。采用醒腦開竅針法對中風偏癱患者進行治療,能夠將治療核心集中在大腦生理功能方面,使其元神得以改善。另外,此種治療方式,使得常規的取穴配方的基本原則得以轉變,陰經為主而陽經為輔[6]。對于腹針治療方法而言,所有穴位均以全息論角度進行分析,可將其濃縮為人體縮影,因腹部的穴位與臟腑距離很近,更容易對臟腑之氣進行必要的調理。在確保全身陰陽平衡得到有效調節的基礎上,使臟腑功能的調理效果更理想,能夠更好地實現治療目標,最關鍵的是,能夠進一步改善腦動脈血流異常的情況,在中風患者臨床康復方面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7]。
在以上研究中,實驗組應用醒腦開竅針法聯合腹針治療方式,經過臨床治療后,各項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備統計學研究意義(P<0.05)。由此證實,將腹針方法和醒腦開竅針法聯合應用在中風偏癱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能夠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運動功能得到顯著改善,在充分發揮兩種治療方法優勢的基礎上,確保兩者協同互補價值的發揮,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療效也更加確切,推廣可行性突出[8]。
總體來講,中風偏癱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期間,以腹針治療為基礎,聯合應用醒腦開竅針法,不僅使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同樣也證實了兩種治療方法聯合應用的可行性。但由于此次研究樣本有限,使得研究成果的代表性不明顯,所以,在后期展開進一步研究的過程中,仍需適當擴大研究樣本的規模,并延長研究時間,以不斷充實臨床研究的成果,為中風偏癱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使患者能夠在短時間內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