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艷
(內蒙古林業總醫院核醫學科,內蒙古 呼倫貝爾)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核醫學診療技術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不斷提升,核醫學和電離輻射兩者之間是具有緊密聯系的,因此在其中會涉及到職業照射與輻射防護等相關內容,所以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更要增強防護意識,因為只有確保了自身的安全與健康,才能更好地為臨床服務[1]。本研究深入探究分析核醫學科工作人員的職業照射監測數據,對于在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分析與總結,做好防護措施,不斷提升工作質量。
將本單位核醫學科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集到的10名工作人員職業照射劑量監測數據作為研究資料,其中包括男性6名,女性4名;年齡在25-43歲之間,工作年限為2-18年。其中護理人員有6名,其中男1名,女5名。全部工作人員經過體檢均為身體健康人員。
對核醫學科工作人員工作時的整個過程實施輻射監測,所應用的測評工具為個人用輻射劑量計數器。共計監測了10個周期,監測人次共計50次。主要針對醫學科護理人員的照射劑量與個人年均有效劑量進行監測,并將其與國家規定的限值進行比較,從而總結出本院核醫學科護理人員的職業防護現狀并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2]。
不同年份輻射劑量檢測結果顯示,本院核醫學科總體人員接受的總劑量為65.00mSv/a,其中護理人員接受的總劑量為45.78mSv/a,并且隨著年份的增加,護理人員人均年有效劑量呈現為不斷上升趨勢。護士的人均有效劑量為2.70mSv/a,相比較于我國的國家規定數值要低。
為進一步分析護士在不同年份中人均職業照射劑量檢測情況,我們選取了6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并對每位護士進行編號,檢測護士人均接受劑量,相關情況見表1。
輻射防護工作在整個核醫學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做好防護工作,能夠顯著減少工作人員的受損傷程度,以此不斷提升工作質量與效果。在醫院核醫學科工作員職業照射中,在照射概率方面,外照射要顯著高于內照射。雖然我們明確了這個情況,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要詳細評估核醫學科工作人員所攝入放射性核素風險情況,同時要對核醫學操作非密封源的護士進行詳細的內照射檢測,得到個人的接收劑量是否在安全范圍內。另外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也要及時進行內照射監測:核醫學科工作人員當處在事故狀態中、懷疑有吸入或食入放射性核素的情況等的時候[3]。通過本次研究結果我們發現:醫院核醫學科護士接受的總劑量約占核醫學科總體人員的一半以上,并且隨著年份增加,此項數據水平呈現為不斷升高的狀態,比我國國家規定的數值要低得多[4]。通過檢測我們發現,本院的核醫學科工作人員的劑量水平較低,工作人員處于安全數值內。核醫學科工作人員由于工作性質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會接觸一些放射性物質[5],在長期接觸顯像劑和劑量較大的碘-131的時候會使工作人員總有效劑量、年均有效劑量等都呈現為較高的水平。對此我們分析產生這些情況的因素,主要有工作量不斷升高、個人防范意識觀念不強、配套防護措施設備不完善等,對此,要加強核醫學科工作人員職業輻射照射的意識與相關措施:

表1 護理人員不同年份人均職業照射劑量檢測情況(mSv/a)
醫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核醫學科的關注,并制定有效的防護措施。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標準實施操作,落實好相關的防護措施,加強管理力度,規范工作流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工作人員要及時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輻射健康宣教,護士盡量不要密切接觸具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如果必須接觸要做好防范措施,安排患者的就診順序,避免出現擁擠現象,預防出現交叉感染情況,做好分類護理工作。
要不斷規范流程,在實施防護的過程中要做好科學防護工作。防護用具要確保其是質量過關的,并且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穿戴,在實施各項防護措施的時候要嚴格按照要求實施[6]。
任何工作都是需要有規范的制度做保障的,因此,要不斷規范核素病房護理管理制度,患者在住院之后,護士要及時向患者講解相關的輻射衛生知識,教給病人自己檢測血壓、輻射量等方法,并告訴患者要注意自己的個人衛生,同時要維護好公共衛生,同時對患者在整個治療中的診療行為都要進行相關的教育與培訓。另外護士要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及時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將病房中的防輻射設施充分利用起來[7],安置通訊設備,不要近距離與患者接觸。要嚴格落實并執行好安全距離查房管理制度,醫護人員查房的時候要做好防范措施,穿戴好防護用品,另外患者的排泄物也要做好處理,收集到規定的容器中并正確處理。
綜上所述,核醫學科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會存在較大的照射風險,工作人員所受到的內照射劑量很高,危險性是很高的,這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通過本次調查發現,護理人員自身職業照射劑量水平較低,處在安全范圍內,即使這樣情況也是不容樂觀的,因此,要重視對核醫學科工作人員防護措施,全面保障工作者的健康,使其能夠更好地為患者服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