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黃紹瓊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人民醫院血液介入科,廣東 江門)
“十三五”期間,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約增加640萬,到2020年將達到2.55億左右,占總人口17.8%左右。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已成為“十三五”期間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推進老年健康促進與教育工作,提升老年人健康素養及加強老年健康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提高老年健康管理水平是當前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要任務。對此,各醫院應加強專業人員隊伍建設,提高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平[1]。本院重視老年護理服務能力的提升,近年來運用小班制培訓模式,對臨床副主任護師、主管護師、護師及護士進行培訓。
本文培訓對象選自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工作的20名臨床護師及護士,設為觀察階段,對其運用小班制培養模式,另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同批臨床護師及護士設為對照階段,未運用小班制培訓模式。護士年齡20-45歲,其中男女比例為3:37,平均年齡為(31.72±2.63)歲,學歷均為大專及以上。副主任護師占比10.00%、主管護師占比40.00%、護師占比35.00%、護士占比15.00%,本次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討論批準,獲得研究權限。
對照階段未運用小班制培養模式,觀察階段運用小班制培養模式,具體操作方法如下:首先確定本次項目實施的需求,主要是提升臨床護理人員的老年護理服務能力,然后課程安排,最后因材施教,保證效果。課程開展形式為30min理論知識加30min實訓演練和60min現場實操。成立2018年老年專科基礎技能培訓群,通過項目任務式監控+臨床教學的形式進行推展;對于缺乏指導對象的科室實施進入其他老年相關科室進行臨床實操,實現資源共享;由科護長或項目負責人羅列科室合適指導對象于科內日志表,并公布于微信群內;根據科室工作強度或休息時間進行全院指導并參與老年會診,業余時間臨床指導可申請實時補假。項目監控內容主要包括老年患者良肢位擺放、呼吸功能訓練、拍背排痰法、關節功能訓練、穴位按摩、體位安全轉移、助行器的使用及ADL訓練等。在項目培訓收尾階段,采用PDCA管理模式,包括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理四個階段[2],分析討論出現狀,發現存在的護理服務質量問題,然后找到影響因素,最后制定改善措施,變更執行方案,得到修改后成果。
對兩個階段護師及護士的老年護理服務能力進行對比分析,比較病房老年人危險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和老年患者護理滿意度。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兩組患者治療數據處理分析,使用%代表計數資料,χ2驗證,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3]。
觀察階段老年人危險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階段,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個階段老年人危險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階段老年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階段,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個階段老年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小班制培訓模式適應了現代護理教育需求,促進護士專科職業生涯的發展。運用小班制培訓模式,能夠明顯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操作技能和實訓能力,在護理技能教學中可根據不同技能項目特點,有選擇地采用小班教學模式。同時從本次研究結果看,小班制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互動的密度、強度、效度都得到增強,向護理人員示范的操作看得更清,現場直接提出疑問,培訓效果更加突出。臨床培訓教師適時穿插問答或討論[4],護理人員的信息也能及時地傳達給老師,在學習技能的初始階段就明確和領會技能的要領和基本要素,并對不同操作能力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5-7]。小班制培訓模式教學活動靈活多樣,不同的操作項目、授課場所、師生位置關系、示范對象都可能是變動或流動。本次研究中老年患者康復實現規范化的管理,降低了老年人危險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老年患者護理滿意度。同時對老年患者而言增進了對護士的信任度,提升康復的速度,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的社會適應度,加強了安全防范意識。
綜上所述,運用小班制培訓模式有助于提升老年護理服務能力,降低臨床老年危險風險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提升老年人自我康復的效能作用及出院后自理能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