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
(山西晉柴醫院,山西 大同)
留置尿管護理方法在臨床較為常見,幫助尿液排出是其主要作用之一[1],但是尿管留置時間較長,或穿插次數多,可致使尿路黏膜受損,增加細菌感染率,對泌尿系統功能正常運轉產生一定的影響[2]。為了防止泌尿系統受到感染,予以留置尿管患者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分析整體護理在留置尿管患者泌尿系感染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選取本院62例留置尿管患者,選取時間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參加此次研究。將入選的所有患者采用隨機表分組法分為對照組(31例)和觀察組(31例)。
對照組患者中,年齡范圍42-79歲,平均年齡(61.28±15.79)歲;病程1-9個月,平均病程(4.81±2.33)h;男女比例為17/14。
觀察組患者中,年齡范圍43-78歲,平均年齡(60.97±12.76)歲;病程2-8個月,平均病程(5.02±2.15)h;男女比例為16/15。
納入標準:入選患者均符合中國衛生部頒布的泌尿系感染的病原學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伴有尿路梗阻、尿路刺激征、尿失禁患者;不配合此次研究工作患者[3]。
兩組患者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接受常規置管護理,即對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療,囑咐患者多飲水,導尿管定期更換,對其不良反應行及時治療干預措施。
觀察組接受整體護理干預,具體內容:①規范無菌操作,對置管適應證做詳細了解,避免多次插管,爭取一次插管成功,減少對患者的傷害;②防止患者黏膜受損,插管動作應輕柔;導尿時間盡量縮短,防止菌尿的發生,應盡可能地不用抗生素來清洗處理;③對患者外陰用碘伏及時清洗,并對導尿管和其連接處使用消毒液予以消毒清洗;④防止尿道產生細菌,應囑咐患者多喝水,使其尿量增多,達到稀釋尿液的效果;⑤防止尿液回流,于更換導尿管時應抬高引流管;⑥觀察患者病情康復情況,及時拔出導尿管;對患者講解導尿管拔除后,會伴有尿不盡、尿痛等不良癥狀,可自行消失,對其行安全教育,對尿潴留患者,對其會陰部做好清潔工作,如有不適,應及時就醫。
對兩組患者展開8個月的隨訪期,并觀察、記錄其感染情況及護理滿意率。
觀察兩組患者泌尿系統感染情況及護理滿意率,并作統計學處理。
對本文出現的數據,使用SPSS21.0軟件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時,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泌尿系統感染率為3.23%,低于對照組的19.35%,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泌尿系統感染情況對比
觀察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為93.55%,與對照組的70.97%作比較,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病機制為病原微生物在泌尿系統中大量繁殖,進而導致炎癥的發生[4],有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兩種感染情況,此類感染情況在留置尿管中較為常見[5]。留置尿管屬于侵入性護理操作,對患者行此護理操作前,應評估患者身體、心理具體狀況,操作嚴格要求無菌技術[6],動作嫻熟、輕柔,盡最大可能降低患者的痛苦。目前,整體護理模式在臨床應用中較為廣泛,此類護理干預不僅對患者病情進行關注,對患者的身體、心理狀況同時加以關注,是將患者病情康復及其利益放在首位的護理方式[7,8]。本文研究中,主要對選取的31例觀察組留置尿管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干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泌尿系統感染率為3.23%(1/31),低于對照組感染率(19.35%),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為93.55%(29/31),對照組滿意率為70.97%(22/31),兩組數據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留置尿管患者接受整體護理干預,可降低其泌尿系統感染發生率,并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臨床護理效果顯著。